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吗?

接着,我们来谈谈孟子与告子辩论人性的第四回合。

在这一回合,告子一开始就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千古的话:“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生命的本性。坦白地说,这句话无可厚非,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真的得靠进食和补充水分才能活下去,而性的需求在很大层面上也是为了繁衍后代。

告子是站在“生物本能”的立场来说这句话的,当然也把人的本性包括在内了。其实若把“食”和“色”看成使人生完善的必要之举,而且不过度,我猜主张“性善说”的孟子也不至于反对才是。

孟子反对的,是告子接下来说的这句话:“仁,是由内而发的,不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义,却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不是由内而发的。”

告子的这个说法,就是所谓的“仁内义外”。其中的“仁”是指“爱”,“义”是指“正当行为”。

孟子一听告子这么说,马上反问:“怎么能说仁是由内而发,而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呢?”

告子说:“例如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把他当长者看待,这是因为他的年长引发我恭敬的态度,不是我心里预先有个想对谁恭敬的念头。这就像有个东西是白的,我便以白色物体来看待它,是它的白引发了我的看法,所以我才说义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

你们觉得告子这里的解释怎么样?能不能成立?

学敏想了想,说:“我觉得怪怪的,又说不上是哪里怪。”

明哲说:“老师,我想快点儿知道答案,你就直接讲吧!”

好。我们看东西,会因为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等不同的性质,形成各种不同的认知;要是不同的物体具有同样的性质,我们会把它们归为一类。这是一种对事实的判断,没有人可以否认。孟子同意这点,在回应告子的看法时便说:“把马的白看成是白的,以及把人的白看成是白的,这两者的确没什么不同。”

然而,一旦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关系到我们内心如何做出道德价值的判断,那就另当别论了,如同孟子在回应告子的看法时又说:“但不知对老马的怜悯与对老人的恭敬,这两者是不是也没有区别呢?”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也认为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马的年纪大了和人的年纪大了,同样都是年纪大了,我们对老人的关爱与对老马的关爱却不会是同样的,与此配合的行为也要适宜,才能称之为正当。

在正常的情况下,你不会用对待一位老人的方式来对待一匹老马,请它喝茶又给它捶背,否则说不定那匹马一脚就把你踢飞;你也不会用对待一匹老马的方式来对待一位老人,拿着刷马鬃的梳子在老人的胡须上刷来刷去。

“哈!”明哲笑起来,说,“要是那么做了,那位老人一定会吹胡子瞪眼,大叫道:‘喂,我虽然姓马,也不能被当成真的马呀!’”

我们做事要寻求合适的方式,这就是义(也就是正当行为)的精神所在。这个义固然表现在外,却根植于人的内心,尤其关乎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怎么能够简单地把它归为只是外在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呢?

孟子不主张“仁内义外”,而主张“仁义内在”,也就是说,义和仁一样,都是发自内在的。针对恭敬老人的例子,孟子质问告子:“那么,你说这义是出自长者,还是出自对长者恭敬的人呢?”

告子不肯承认自己的说法有错,接着拿仁和义一起来辩:“是我的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这种欢喜是因我而定的,所以我说仁是由内而发的。对楚国的长者恭敬,也对自家的长者恭敬,这种欢喜是因年长而定的,所以我说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

辩到最后,怎么连秦国人的弟弟和楚国的长者都请来了?

没关系,孟子也有法宝。他请出秦国的烧肉,回敬说:“喜欢吃秦国人所做的烧肉,跟喜欢吃自己所做的烧肉,这两者根本没什么区别。其他事物也有这样的情形。难道说一个人爱吃烧肉也是外在因素引起的?”

总而言之,我们会对长者恭敬,是因为我们心存对长者的恭敬,不是因为长者年长,我们才恭敬。一个人要是没有这份恭敬之心,就算一个长者活到两百岁,他也不会去恭敬,更别提这个长者是秦国长者、楚国长者还是美国长者。

明哲笑了起来:“哈哈,这下可热闹了,连美国长者都来了!”

至于孟子最后所举的“烧肉”比喻,那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的:不管一个人爱吃什么样的烧肉,都是他发自内心喜欢才去吃的。难不成爱吃烧肉也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吗?要是按照告子“仁内义外”的说法,就算基于“生物本能”的立场,食欲也算不上人的本性了,那不是自打嘴巴吗?

明哲听完,赞叹道:“哇,他们两个人的比拼,在这一回合好像又升了一级,斗得很精彩。”

史老师说:“在《孟子》里的这段原文,其实是有点儿难的,说不定连大人自己都搞不懂,可是许多大人却要求孩子背诵。光背不去理解,读书会有效果吗?举例来说,原文中的‘白马之白’和‘白人之白’,你不去探究而只是背的话,很可能会把它记成‘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其实这两个词组的第一个‘白’应该当动词来解,意思是‘把什么东西看成是白的’。这才跟接下来所说的‘长(zhǎng)马之长(zhǎng)’和‘长(zhǎng)人之长(zhǎng)’搭配得上,因为这两个词组的第一个‘长’也是当动词来用的,只是在解释上意义稍有不同。”

学敏也说:“听完老师的讲解,我现在终于理解了,自己看原文应该也能懂。”

史老师说:“仁和义都发自内在,这一点对理解孟子的‘性善说’是很重要的。不过在孟子那个时候,很多人如同告子,都认为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就连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都受到别人的影响,无法分辨其中的道理,不知在宴会上到底要先为自己的兄长斟酒,还是先为比兄长大的同乡长者斟酒。只因年纪的问题困扰了他。说起这个公都子,他曾以质疑的态度向孟子请教‘性善说’的问题,而孟子对他的教导,记载下来也不过几百个字,却成了先秦儒家一段非常经典的文献。我们现在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 awoUA2RCc1knUz2yjHHEiQq6XyzFNmZYA1k2JyKt5qxbXwjJg8Xusm2hCo83xY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