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子与告子谈人性

嗨,大家好,今天的周末哲学课,我们继续来谈孟子。

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叫作“人性论”,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重要课题。关于人性论,古代哲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了。

与孟子同一时期的告子便主张,人在最初所拥有的是自然本能,而人性本来没什么善恶的区分,所谓的道德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告子这个人生平不详,大概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待过,据说曾当过墨子的学生。

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这种说法,并且加以反驳,详细的内容都记载在《孟子·告子上》。现在,我们根据这些记载,将他们的讨论分成四个回合,逐一来说明。

杞(qǐ)柳是一种灌木,它的枝条柔韧,可以编成杯盘的形状,再经过修整、涂漆等加工过程,便可以使用。

在第一回合,告子把人性比作杞柳,把仁义比作杞柳做成的杯盘。告子的用意是:人性本来没有善不善的问题,以人性来行使仁义等德性,都属于后来的加工。

孟子反问告子:“你是要顺着杞柳的本性把它做成杯盘,还是要扭曲杞柳的本性把它做成杯盘?”

孟子主张人的德性“顺着本性”去做就做得出来。告子却不这么看,认为仁义等德性是在“扭曲本性”之后才做出来的。在孟子的观念里,告子的说法便是一种对人性的伤害,因此他批评告子:“你要是认为必须伤害杞柳的本性才能把它做成杯盘,是不是也认为必须伤害人性才能实践仁义等德性呢?带领天下人来残害仁义的,必定是你的这种说法!”

明哲啧啧两声,说:“哇,孟子说话好有气势!”

史老师笑道:“孟子说话一向是这个样子,理直气壮。顺便问一下,你们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吗?”

学敏想了一下,回答:“我觉得有道理。假设仁义等德性是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不就是虚假的东西吗?”

墨子的“染丝论”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两种主张向来都有各自的拥护者。其实在善恶之外,还有一种跳脱这种二元对立的主张,那就是墨子的“染丝论”。

墨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比本性如何更关键。人的本性就像是白丝,将它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里,自会变成不同的颜色,放进青色缸里就变青丝,放进黄色缸里就变黄丝。再扩展开来,也不仅是人性会受环境的影响,国君的思想会受臣子的影响,臣子的思想也会受身边人的影响。因此,与其探讨本性如何,不如重视环境的作用,慎选环境。

西方哲学家怎么看“道德”?

古代中国有对道德的思辨探讨,西方也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应属尼采。尼采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对20世纪欧陆文化精神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思想家、文学家甚至心理学家,都曾表示深受尼采的启发。

尼采有句名言:“我们必须摆脱道德,以便能够道德地生活。”他认为最基本的道德形态有两种:“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人道德把行为放进“好”与“坏”的标准之中;奴隶道德即是把行为放进“善”与“恶”的标准中。但是,一个人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看身份地位,而是由其行为中蕴含的心态所决定的。

史老师说:“对的,就像俗语所说的‘猫哭耗子假慈悲’。有些人的仁义的确是‘做’出来的,但这种‘假仁假义’绝不是孟子所说的仁义。”

在第一回合,告子的观点就经不起孟子的推敲。但是告子不认输,又在第二回合继续为自己辩护——上一回合拿来作比喻的是杞柳,这一回合拿来作比喻的是流水。

告子说:“人性就像流得很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它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它就往西流。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也没有往东流或往西流的固定方向。”

如果说告子在第一回合把人性当作某种“材料”,那么在这一回合,他把人性当成某种“中性”的东西了。但是,孟子恰恰认为人性不可能是中性的,必定含有一些可让人向善的“基因”。

孟子对告子的答复也用流水作比喻,但改变了观察的方向:“水的流向确实不分东西,但就不分上下吗?人的本性向善,就像水流往下。人性没有不向善发展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问题是,既然人性是向善发展的,为什么有人会做出不好的事情呢?孟子这么解释:“现在我们用手拍水,可以让水飞溅起来,高过我们的额头;用东西挡住水使它倒着流,也可以把水引到高山上去。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一个人之所以做出不善的事情,是因为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形势所影响。”

原来,顺着本性过活,人都是会行善的;人之所以会做出坏事,那是因为受到形势的影响,就像水受到阻碍而产生往上的逆流。这里所说的形势,指的便是外在的条件,如环境等。

你们有没有发现?孟子这么一说,就和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联系上了,而且还进一步阐发了孔子较少谈到的“性”。

学敏这时叫了起来:“啊,我明白了。”

史老师问:“明白什么?”

“前些日子,我和爸妈谈起孟子的‘性善说’,妈妈举了一则新闻为例。”学敏简单地描述了那件发生在杭州的事情,接着又说,“我原本不知道该怎么用孟子的‘性善说’来解释这件事情,现在我知道了。”

史老师趁势说:“那你现在不妨为我们解释解释。”

“好。”学敏说,“那三个年轻人会去救那名不小心掉到河里的女子,是因为他们在顺着自己向善的本性做事。如同他们自己后来说的,他们看到有人落难就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当成‘人性向善’的证明。至于他们在这之前偷人家车里的钱,那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所谓‘形势’造成的。我妈就说他们应该是穷慌了才偷钱的。按照正常的情况,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解释得不错。”史老师笑了笑,嘉许过后继续说,“所以说,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充满光明的。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但一个人能不能为善,要看他‘顺性’还是‘不顺性’。不顺本性又被外在的条件所牵制,一个人便有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所谓的恶,是善的缺乏,不是人性本该有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我们来谈孟子与告子论辩的第三回合。

告子这次谈本性,干脆从基本定义下手,说:“生来便具有的自然特性,叫作本性。”

孟子反问他:“生来便具有的自然特性,叫作本性,这好比所有白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白,是吗?”孟子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白色是所有白色物体最显著的共同特性。

告子没法否认,于是回答说:“是的。”

孟子还用比喻,进一步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是这样吗?”

告子还是说:“是的。”

孟子最后亮出底牌,说:“那么,狗的本性就像牛的本性,而牛的本性也像人的本性喽?”

“哈哈。”明哲笑了起来,说,“我觉得在这一回合的辩论里,告子又中了孟子的招。孟子好像挖了坑,带告子慢慢向前走,让他往坑里跳。这个告子也真笨!怎么就没发现这点呢?难怪他辩不过孟子。”

史老师笑道:“孟子的确设计了一些陷阱。不过告子要是能想得清楚,也不会这么轻易地被带到陷阱里去了。”

明哲说:“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孟子到底用了什么招数才设计出这样的陷阱?嘿嘿,等我学会了,以后和别人辩论便可以派上用场,成为继孟子之后的第二个斗嘴王。”

学敏笑着问:“明哲,你不是想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吗?怎么这会儿又想成为第二个斗嘴王?”

明哲眨眨眼,人小鬼大地说:“一点儿都不冲突。以后跟人家谈生意,也需要斗嘴的。这个本事早点儿学会比较好。”

明哲的回答惹得大家发笑。

史老师对明哲说:“好,老师现在就把这个招数教给你,你可得听好喽!

“一般的推理可分成三种方式,即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孟子在这里运用的,就是类比推理。我们举出A事物,要和B事物来进行类比,得看A事物和B事物在各方面的条件是否都吻合。能吻合,那就可以形成类比;不能吻合的话,那就无法形成类比。比方说,‘端午节—粽子’这组词,能和‘中秋节—年糕’这组词形成类比吗?”

“不能。”

“是的。这个题目是根据传统节日和应节食物的对应关系来出题的。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年糕是过年吃的。”

明哲愣了一下,说:“咦,这种推理方式我在学校学过,还做过这类考题,就像‘高矮’可以和‘胖瘦’形成类比。”

“是啊,所以对你们来说,类比推理应该不陌生。”

“类比推理好像并不难。”

“其实也没那么容易,难在许多项目可不可以形成类比的关系,有时候不是一眼能分辨得出来的。”

孟子与人辩论时经常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反问对方,一步一步地进逼,最后逼得对方发现自己的说法有矛盾。在这一回合,告子对孟子的回应很明显地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混淆了“种”的概念和“类”的概念。

类大于种。白羽毛的白、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虽然都属于白的“类”,却是不同“种”的白。正如狗的本性、牛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尽管都是本性,也不能混为一谈,说它们都是同样的本性。要是人的本性与狗的本性、牛的本性没什么区别,那么人和动物不就没有区别了?

告子会犯这种错误,在于他一开始就把“本性”说成“生来便具有的自然特性”。这种可用于解释一切生物的“生”,是“出生”的生,是指生命刚来到这个世间的样子。孟子认为人和动物不同,“人性”所拥有的特质也不是人在一出生就具备的,而是经由个体的自觉才“发生”的——这里所说的自觉,是一个人经由心的作用,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种“发生”当然也是一种“萌生”,而生出来的东西便是孟子一贯主张的“向善发展的动能”。

学敏问:“按照孟子的说法,人要是少了向善发展的动能,是不是跟动物没两样?”

史老师回答:“是的。孟子曾说过,‘人和禽兽有所区别的地方,只是那么一点点,一般人会把它弄丢,君子则保存了它’ 。从‘性善说’的角度来说,一般人会弄丢的是人的‘善的本性’吗?不是。既然是本性,那就应该丢不了,否则叫什么本性呢?一般人会弄丢的,是那个向善发展的动能。这是有可能弄丢的。少了这个,一个人很可能只会像野生动物那样活着,一切依循所谓的‘生物本能’,饿了去抢别人的东西来吃也不觉得惭愧。你看野生动物的世界里,谁够猛够狠,谁就当老大,又有哪只野兽会谈礼让呢?”

“人的世界若变成这样,那就惨了!”学敏感慨一番,又问,“一个人要是没了向善发展的动能,该怎么办?”

“当然得透过自我的觉醒,把那个动能找回来呀!一旦找回那个向善发展的动能,这个人就可以确保自己不会活得像只野生动物了。” TKkQDIvVqE+MIk5pnNN6bi5o8zpQe7wHl3MOKg5TaWlAKK5WpWtqls7vsbSGBr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