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探索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根据《墨子》这本书。有趣的是,这本书靠着道教徒的保存才留下四分之三的篇章。
提起这件事,得提到晋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葛洪,他尊称墨子为“地仙”,说墨子活到汉武帝的时候,居然还像五六十岁的人。事实上,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早就称赞过墨子“真正热爱天下人”,说他是个“有才之士”。看来道家的大师都挺欣赏墨子的,后来的道教徒也把《墨子》当成道教著作来保存。只不过《墨子》一书在汉代还存有七十一篇,到了明代的《道藏》里就只剩下五十三篇了。
清代学者孙诒让根据明代《道藏》版的《墨子》,花了十年工夫做详细的校释工作,写成《墨子间诂》,这可是后人研究墨子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间诂”原本的意思是“夹杂的注解”,但孙诒让加重它的意思,说书名取用“间诂”的用意是“找出有疑问和抵触的地方,用正确的文字解释”。
《墨子》一书大多是墨子的门徒根据墨子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编写而成的,很少是墨子亲自撰写的。这部典籍的用语很古奥,不太好理解,多亏孙诒让等学者做了注解和研究,我们现代人才读得懂。至于《墨子》现存的五十三篇,按照内容可分作五组:
第一组是最前面的七篇,从《亲士》到《三辩》,属于“杂论”。
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是近代发扬墨学的重量级学者。他曾经创下“八次参加科举落榜、五次被皇帝征召却不接受”的辉煌纪录。
孙诒让在乡试中考取举人后,父亲希望他一鼓作气考上进士。孙诒让难违父命,从21岁到47岁共参加了八次科举考试,但总是不写流于形式的八股文,或故意不到场应试,因而落榜。他的理想是做学问,成为教育家,不想当官求名利。他五次被皇帝征召去当官,也都没接受。
在八次故意落榜期间,孙诒让完成了十八种著作,而《墨子间诂》就是其中一种,孙诒让因此书而被誉为“墨子的千古知音”“让墨学复活的人”。假如孙诒让考上进士当了官,整天忙着办公和应酬,哪里还有时间做学问,写出如此传世之作,让墨学重见光明呢?
第二组是接下来的二十四篇,从《尚贤》到《非儒》,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个命题,叫作“墨学十论”。其中的《非儒》一篇用力批评儒家,有些说法很中肯,有些说法却是恶意攻击,是不是完全都是墨子说过的话,让人怀疑。
第三组是接在“墨学十论”之后的“墨经”(或称作“墨辩”),一共六篇,从《经上》到《小取》,包括认识论和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微型百科全书”,非常奇特。
第四组是从《耕柱》到《公输》这五篇,记载墨子一生的言行,其性质就像儒家的《论语》,因此称作“墨语”。
第五组是所谓“备守”,讲的是以防御术为主的军事学,从《备城门》到《杂守》共十一篇。
其中第三组的“墨学十论”,就是我们这期墨子哲学课要讨论的重点。想要探索墨子的哲学思想,非得知道这十个命题不可。这十个命题分别是:
一、兼爱,主张天下人都要相爱。
二、非攻,主张不要去攻打他人。
三、尚贤,主张在政治上要举用贤能的人。
四、尚同,主张在政治上要上下意念相同,而且是下同于上,最后与老天的意志取得一致。
五、节用,主张节约用度,不要浪费。
六、节葬,主张丧葬要简单,不能铺张。
七、非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
八、天志,阐明上天是有意志的,具备赏善罚恶的能力。
九、明鬼,主张世间是有鬼神的,而他们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监督。
十、非命,否定天命说,也就是反对宿命论,强调人的命运靠自己的努力去把握。
“兼爱”是墨子的伦理思想;“非攻”“尚贤”和“尚同”是墨子的政治思想;“节用”“节葬”和“非乐”是墨子的经济思想。至于“天志”“明鬼”和“非命”,可以说是墨子的世界观。这十个命题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但在运作上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有一次,墨子出游,弟子魏越问:“要是能见到各国的国君,夫子第一件提到的会是什么事呢?”
墨子回答:“到达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做。要是这个国家混乱,那就告诉他尚贤、尚同的道理。要是这个国家贫穷,那就告诉他节用、节葬的道理。要是这个国家喜好音乐、沉溺饮酒,那就告诉他非乐、非命的道理。要是这个国家淫乱邪僻、毫无礼节秩序,那就告诉他尊敬上天、侍奉鬼神的道理。要是这个国家老是抢夺人家的土地,侵略和欺负别国,那就告诉他兼爱、非攻的道理。基于这些理由,所以我才说一定要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墨子既有理论又有原则,但一如孟子所说,他也是个懂得权衡的人。墨子明白一点:想要说服一国之君采纳自己的学说,首先得看那个国家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墨学十论”尽管可以“择务而从事”,但是从理论体系来说,具体构成却有本末之分。墨学的根本是兼爱的伦理思想。一个人要想了解墨子的哲学思想,得从理解他所说的“兼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