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失踪的墨子

我从小就对墨子的学说感到好奇,但是在成年以前,我对墨子都不算真正了解。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的历史课本里介绍过墨子,老师也会提及。可是对墨子的两个主要观点“兼爱”和“非攻”,老师就有很多的意见:“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差别地去爱别人呢?不从自己的父母爱起,哪叫作孝顺?”“反对战争?要是人家都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保护自己、反抗侵略的仗也不能打吗?”

后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阅读和思考,我逐渐明白:

墨子的“兼爱”不是不分彼此,而是主张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而自己当然也在他人的所爱之中。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整体的爱”,但他并没有提过“爱无等差”。“爱无等差”是墨家后期才提出来的,后来成为孟子攻击墨子的口实。

墨子的“非攻”不是反对全部的战争。他反对的是像盗贼一样到别人家里“明争暗偷”的那种侵略战争,人们若是因此对侵略者发起反击,这种类型的战争,墨子绝不会反对。

我初中时期的那位老师,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误解了墨子。

上大学期间,我特地选了《墨子》专书来修。当时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只有六七个。

尽管上课的人数少,任教的周富美老师依然很有耐心地带领我们读《墨子》原文,一句一句地爬梳《墨子》文字,讨论其中的思想,现在回想起来,印象还十分深刻。

只不过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确定一件事,那就是语言古奥而且还存在不少校勘问题的《墨子》,真的不是一般人容易亲近的。

如今为了撰写《少年读中国哲学》,我把《墨子》又重新读了好几遍,还找了许多学者的著作来研读。而我设定的目标,居然是让青少年朋友们能够亲近它,这会不会是在自找麻烦呢?

不!在这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它绝对不是麻烦!我越是完善这本书的写作计划,越觉得这个工作很有必要。

作为先秦哲学精髓之一的墨家学说,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但自秦汉以后,这个学派逐渐销声匿迹。它在自然科学方面曾经缔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在逻辑学方面比之西方也不遑多让,可是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就这么不见了,甚至可怜到得靠道教来保存它的典籍。

在过去两千年里,研究墨家学说的很少。如此沉寂的学问,别说人们误解它,就连认识它的机会都没有。若非有清一代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受西方学术的刺激,人们怎么会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在很久以前便拥有一个可以汲取丰厚营养的文化宝藏。

是的,我们很早便拥有这个文化宝藏,而我们却遗忘了它。

墨家衰亡与复兴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点:文化的传承不能断!既然文化早晚要传承下来,何不让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及早地接触墨家学说,至少也为他们提供一份容易找到宝藏的藏宝图吧!

这就是我在做的事,我为此感到荣幸!

本书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这里谨列其大名,以示敬意和谢意:周富美、劳思光、何炳棣、蔡尚思、杨俊光、姜宝昌、杨义、方勇、孙中原、吴进安、李贤中、杨武金、周才珠、齐瑞端、徐希燕、陈为人、龚鹏程、史党社、郑杰文、郭志坤、薛柏成、陈克守、桑哲……

同时也感谢画家和编辑们为此书付出的辛劳。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脑海经常浮现出一个画面——

墨子顶着火辣的烈日,走在旷野中,一如往常地去宣扬他的救世理想。但这次不一样,远处刮起一阵犹如山一般高的沙暴,遮蔽了阳光,滚滚而来。墨子没有退避,直直走入那汹涌的沙暴里——

从此,他失去了踪影,而且一失踪就是一两千年。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墨子怎么能够就这样不见了呢?来!敢于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的年轻朋友们,就让我们结队进入那历史的沙暴里,去找到失踪的墨子,把他接回家吧!

张嘉骅 4J09wgKoVXd+UHFkdLut1Rd/55WEX7etT5zI//WEM7DQ+U8lr1v8HZ9L9IH19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