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法和他这个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教学生很有一套。

第一,他不问学生出身怎样,只管努力去教,这叫作“有教无类”。

第二,他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和具体情况来教,这叫作“因材施教”。孔子也说过:“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这个原则很正确。程度稍好的人,要用高深一点儿的学问来引导他往上冲。程度不好的人,消化基本的东西都费工夫,要是再喂他高深一点儿的东西,恐怕他就要闹肠胃病了。

第三,他会引导学生慢慢进入讨论的主题,这叫作“循循善诱”。

四书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后世才有此泛称。

《论语》是辑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传达出孔子的诸多思想。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大学》,旧说由曾子所写,讲述儒家的治国道理,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名言。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一说是孔子嫡孙子思(即孔伋)所作,讲述儒家的中庸思想,认为做事不偏不倚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孔子在这里点出教育乃属于后天培养的功夫。事实上,孔子说过:“人的天性是相近的,成长中由于生活环境和学到的知识有所不同,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 好的习惯(包括思维习惯)能造就好的人生,相反,不好的习惯也会导致不好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孔子要求学生具备主动积极学习的精神,说:“要是学生不是一心求通而未得,我不会去开导他;对于道理,要是学生不去琢磨,不是想说却说不出来,我不会去启发他。当我举出一个方位,而学生不能以其他三个方位来反证,那我就不会再教他了。” 最后一句话提到的,就是“举一反三”。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比较忠实地记录下来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共二十篇,其中以子夏出力最多。“论”读作lún,意为收集、汇编;“语”是谈话。《论语》的意思就是把一些人说的话记录下来,收集起来,汇编成一本书。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

从《论语》来看,孔子和平常人没两样,只不过理想特别高远,看事情比较深入透彻。遇到高兴的事,他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他会哭;遇到不公平的事,他会生气。还有,他会跟学生斗嘴。

“哦,真的吗?”明哲一听这话来了兴趣,问,“老师,孔子跟他的学生斗过什么嘴?”

史老师开玩笑道:“明哲,你这么喜欢听八卦吗?我看你长大后可以去当‘狗仔队’!”

就拿斗嘴斗得最厉害的两个学生来举例吧。

第一个是子路。当时子路在鲁国当季氏的家臣,派子羔去费(bì)邑当行政主管。

子羔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年纪轻,经验少,书还没读透,无法胜任这一官职,就批评子路说:“你这么做是在害别人的子弟啊!”

子路听了,回嘴说:“那个地方有人民,又有祭拜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礼,想学政治上的本事,到处都可以学。非得正正经经地去读《诗》《书》这些典籍,才叫学习吗?”

社稷之神

祭拜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

当时的土地神并非现今的土地公,而是代表土地的土神,又称“社”。谷神则相传是协助人们发现蔬菜药草、饲养家畜的烈山氏之子柱。柱死后被尊为稷神,历代享祭祀,延续到夏代;周朝之后,稷神换成善种各种谷物庄稼的后稷,他是周民族的始祖,后世将之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因此,当历朝各代祭祀社稷神时,就等于在祭祀土地神和谷物,久而久之,社稷就变成国家的代称。

三年之丧

古时候,子女服父母丧称为斩衰(cuī),有很严格的规范,包括:

食:自新丧开始就不再正式吃饭,入殓后方能喝粥,百日后可以“疏食水饮”。一年小祥后,可以“食菜果”;两年大祥后,才能用酱醋调味;三周年祭后丧满除服,才能饮酒食肉。

衣:穿着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的丧服。守丧一年后,才改穿素白练服。

住:住在专为守丧而搭的草屋中,睡草垫子、枕土块,睡觉不脱孝服。

行:服丧期间,不能婚娶,不得赴宴,不得听音乐,不得游戏嬉笑;三个月不得沐浴,夫妇不能同居。

孔子一听这话,生气地说:“我讨厌你这种牙尖嘴利的人!”

第二个是宰我,也叫宰予。当时的风俗是父母过世,子女要服三年的丧。宰我有一次和孔子讨论这个问题,说:“三年实在太久了。君子在三年期间不练习礼仪,礼仪就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也会失传。”宰我盘算了一下,认为服丧一年就够了。

孔子不同意,反问宰我:“才过一年,你就吃起白米饭,穿起锦缎衣,这样能心安吗?”

宰我回答:“能。”

宰我既然都已经这样说了,孔子就只好随他去了:“能心安,那你就去做吧!”可是孔子说完又忍不住来了这么一段话:“君子在服丧期间,吃好吃的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这是因为内心总感到不安,所以才不那么做。”

等宰我走了,孔子又忍不住对其他学生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孩子出世后,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三年丧,是天下的通例。难道宰我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明哲听完,愣了一下,说:“老师讲的这两段,我以前读过。可是我之前读怎么没发现他们是在斗嘴呢?”

学敏乘机挖苦他一下:“因为你读书欠理解嘛!”

对的,在读书时,理解是很重要的。看看这两个例子,依照我的理解,子路和宰我的说法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子路强调的是“做中学”,没经验也没关系,那就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个观念和方法是对的,至于成效如何,要看个人的具体作为而定。

宰我建议缩短服丧期,也自有他在时间效益上的考虑。换成现在的社会,别说服一年的丧,就算服半年的丧,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从另一个方面说,孔子反驳宰我的理由也不是那么周全。服多久的丧,既然关系到“心安不安”,那么何必因为父母最初带孩子带了三年,就把丧期定为三年?再说,要是一个人对已逝的父母没那么多的怀念,就算让他服十年的丧,意义也不大呀!

在这两个例子里,孔子的话不是没有辩论的余地。但如果我们还把孔子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很可能就会完全信服他,不敢对他的话有半点儿意见,以致看不到问题所在。

为了比较妥当地探讨孔子的思想,把孔子还原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是有必要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认真的学者,孔子也不愿意别人把他看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人。

当时一些人包括孔子的许多学生,已经把孔子当圣人来看。在孔子的学生里,以子贡的态度最为明显。

有一次,不知是哪国的太宰向子贡问起:“孔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会这么多的本事?”

在这位太宰的观念里,人要非凡才能通晓各种道理,才能学会很多本事。

子贡回答:“这本来就是上天不加限制,有意让他成为一名大圣人,又让他具有这么多才能的。”子贡的话说得很客气,其实他真正的意思是,就算孔子没有具备这么多的才能,他也是个大圣人,因为这是上天有意为之的。

明哲这时插话问:“子贡这是在拍他老师的马屁吗?”

史老师笑着回答:“感觉上是有那么一点儿奉承的意味。怪就怪子贡太爱他的老师,才会这么说。子贡或许觉得这么做,可以增加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事实上,人们通过神圣化的方式来认识孔子,离真正的孔子反而更远了。”

史老师接着往下讲。

孔子听到这件事,不以为然,纠正子贡说:“这位太宰了解我吗?我是因为年轻时家境贫困,才学会很多卑微的谋生本事。君子需要这么多谋生的本事吗?不需要啊!”

在这里,孔子不以圣人自居,甚至说他连君子都称不上,因为他为了谋生而学到的都是君子不必拥有的卑微本事。

据了解,孔子年轻时做过会计出纳、粮仓畜牧管理等多种基层工作,而且做得挺好的,账目整理得清清楚楚,牛羊养得肥肥壮壮。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工作都是正当的职业,一点儿也不卑微。孔子会说它们是“卑微的本事”,并非瞧不起这些工作,而是在表明自己的谦虚,更重要的是点出一个观念——不要以一个人会不会很多本事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君子,更不能以此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圣人。

古代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完全遵守周朝制度,衣冠制度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而不同,加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各诸侯国在服饰上各显风采。春申君三千食客中的上客都穿着以珍珠装饰的鞋子,卫国王宫的卫士穿黑色军装,儒者的儒服为长裙、宽袖、方履,赵武灵王吸收了胡人的军服样式,将传统的宽袍、宽腰带改成窄袖短衣,以便于射箭等。

从春秋直到汉朝,将原本上身穿的衣、下身穿的裳根据礼制改成一件式的长衫深衣,一直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服饰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学敏问:“老师,孔子在《论语》中经常提到君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呢?”

史老师回答:“君子原本指贵族,甚至指在位者和君主;一旦涉及道德的领域,这个词所指的对象就不再限于贵族,也包括品德高尚的平民。孔子在《论语》中用了很多话来定义君子,但关于君子最基本的特质,应该是‘文质彬彬’,也就是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表现能相互配合。孔子这么说:‘质朴胜过文采,未免粗野;文采胜过质朴,那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刚刚好,才能成为君子。’ 关于君子的相关标准,特别是与小人所形成的对比,我们以后还会提及,这里先简单说说。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主题,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又有一次,孔子谦虚地说:“说到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呢?不过我一直朝着这两个方面努力,从不懈怠,教导别人也从未感到疲倦,就是如此罢了。”

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功夫啊!”

孔子这次又是在谦虚地说客气话吗?不是的。我认为他内心真是这么想的。那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想法,也是做人的基本态度。不像现在许多人,稍稍有点儿见识或成就,便恨不得别人立马封他为大师。

所以说,连孔子都说他自己不是圣人,我们又何必非得把这么高的一顶帽子往他头上戴呢? 74aCV6sazTOhXR2hCVCDpFs4uTJfu3VvHP6SfDuseJuMYS8dCj6QrFZj4152EM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