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世成谜的老子

学敏、明哲,你们好。我们这一期要讲的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哲学。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点:“道家”这个学派的名称,首次出现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在先秦的典籍里可找不到这个词。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我们在之前的课堂上提过。

根据这一点来推断,今天被归在一起的老庄思想,在先秦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派别。庄子固然从老子的学说中继承了一些很重要的想法,但他和老子一样,很可能还是以个人的身份参与时代思潮。庄子从来没有叫过老子一声老师,老子也不可能称庄子为他的爱徒。他们各自或许收了一些弟子,但除了一个名叫蔺且的疑似是庄子的弟子,这些弟子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没有留下姓名。这个现象和儒家、墨家大不相同。

有了这点认识,我们来正式地介绍老子这个人。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然而他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道教的道祖与教祖

在道教的说法里,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之后,得道升天,成了太上老君。这听起来很神奇,但事实上,老子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也不是为宣扬宗教而作的。这种传说的形成,跟老子在汉代的神格化有关。

汉代崇尚黄老之学,东汉的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老子在汉代一直很受重视,他的思想不只是君王治国政策的核心,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哲学依据;在当时迷信神鬼的社会里,老子的信仰走入民间,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创建者张道陵,在这个基础上公开宣称太上老君授予他道书,还传授他道法,令他四处宣教,广收弟子。张道陵由此逐渐发展出早期道教的雏形。后世遂以老子为道教的道祖,以张道陵为教祖。

关于老子的姓名,自古以来就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叫老聃(dān);有的说他叫李耳;有的说他叫李儋(dān),在当时担任太史;有的说他姓莱(lái),只因长寿,所以在姓的前面冠上一个“老”字。

根据专家的考证,老子应该姓老:

第一,从先秦古籍来看,春秋时期有其他姓老的人,例如宋国的老佐,却没有人姓李。在先秦古籍中首次出现姓李的是战国初期的李克,但李克有时候也写成里克。

第二,在先秦古籍中都称老子为老聃,如《庄子》这本书就提到了四十几次。

第三,先秦诸子多是以姓加上一个“子”字来称呼的,如孔子、孟子、墨子等。老子既然叫“老子”,应该姓老。

明哲好奇地问:“老师,‘老’真是一个罕见的姓。现在还有人姓这个姓吗?”

史老师笑着说:“有的,而且有些姓老的人取的名字还挺特别的。例如我在网上就看过老姓一家三兄弟亮出的身份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老大、老二和老三。”

明哲和学敏一听,不禁笑了起来。

史老师说:“有趣的姓名不止这些,我还见过有人叫白富美、高富帅、土豪、巨星、支付宝、康熙、雍正、乾隆等等。还有一个人叫贺呵呵,别人只要叫他的名字,就得笑得像圣诞老人似的。”

明哲和学敏一听,又笑了起来。

老子姓老,为什么后来会传成姓李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上古时代,“李”和“老”的发音相似,老姓因此转成李姓。再者,“聃”这个字的本义是耳大下垂的样子,也因为字义相近的缘故,被“耳”字所取代。

《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楚国苦县人,这个地方大约在现今的河南省鹿邑县。在那个时代,这一带的人都把老虎叫作“李耳”(这个词或许是从“狸儿”一词转变而来的)。基于这个理由,有人提出了一种猜想:老聃是在虎年出生的,耳朵又比较大,可能从小就被叫作李耳,小名用久了,大家反而不知道他的本名了。

不管是老聃还是李耳,这两种叫法都是有线索可以考察的,至于说老子是李儋或老莱子,那纯然是古人的猜测,不足为信。

《史记》记载老子当时担任周朝国家档案室的史官,又说孔子曾经前去拜访他,向他请教礼的问题。这两点是否属实,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老子之所以被后人所熟知,是因为他留下了《道德经》这部书。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在周朝住久了,看到周朝逐渐衰败,便离开了周朝。当他要出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对他说:“您就要去隐居了,请您为我们写点儿东西吧!”老子答应了,于是写出了一部书,分成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大意,共五千多字。写完后,老子就走了,最后也不知去了哪里。

司马迁把老子传书的这段过程写得活灵活现,但有人指出,秦国直到秦献公的时候,也就是战国中期,才在函谷关设置关防。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候既然没有函谷关,怎么会有老子出函谷关又遇到守关官员这件事呢?由此看来,《史记》的这段记载也是有问题的,无法采信。

《史记》还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两百多岁,按照常理来说,这实在不可能。一个人能活那么久,已经不能称为“人瑞”,而该称为“人精”了!其实古代神话对老子的描述才夸张,说老子在娘胎里一直待了八十一年才出生,一生下来就是白发长须的老人模样,而且耳朵特别长,都垂到了肩膀上。老子后来在道教里就变成太上老君了。

明哲叫了起来:“没有人能在妈妈的肚子里待那么久,出生时还是老人的模样!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老子应该改名叫‘老妖怪’才对―哈哈,改名之后他还姓老!”

老子的身世成谜,一生行迹难以确定,然而他的这部只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蒙受那智慧之光的照耀,接受它深刻的熏陶。

《道德经》也叫《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属于《道经》,后四十四章属于《德经》。一般认为,这部书尽管有后人附加的一些成分,总体来说仍算是一个人的著作,而非后人编撰的作品。它条理分明,前后贯通,不论文字还是思想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它经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道理,如果是后人编撰的作品,应该会像《论语》那样,在每章一开始的时候来上一条如同“子曰”“孔子曰”的“老子曰”或“老聃曰”。

关于《道德经》,有人说它成书的年代大约在《论语》《墨子》之后,《庄子》之前;有人说它成书在《论语》之前;有人说它成书在《庄子》之后。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总体说来,它的成书应该不会晚于《庄子》,也不会早于《论语》。

在这本书里,老子上天入地地畅谈宇宙和人生,偶尔也会来一段感性的“心情小语”,例如他说:

这辽阔的世界啊,似乎没有尽头。

众人兴高采烈,如同参加盛宴,如同在春天登上高台,眺望景色。

唯独我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就像一个不懂得笑的婴孩。

孤单啊,像是无家可归。

众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剩余,唯独我什么都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混混沌沌哪!

像这样的心声就很真切,但也暴露出老子与俗世的隔阂与疏离。如果说老子最终是跑去隐居了,那也是有迹可循的。

简牍与帛书有什么不同?

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简牍与帛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简牍是将削好的竹片或木片加工,在上面写字,写好之后再用丝带、麻绳或皮带将一条条的竹片或木片编集成册。简牍的制作成本比帛书低,但厚重不易携带;要是经常翻阅,简牍上的绳子会磨断,竹片或木片会散开,读者原先的阅读顺序会被打乱,大大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帛书是丝织品,材质柔软,比较容易在上面书写或绘画,也比竹简、木牍轻,何况一块缣帛比同面积的简牍还能容纳更多的字数。每当人们用缣帛写完一篇文章,卷一卷就能带走。帛书虽然轻便、容易携带,但价格昂贵,通常贵族的书信或朝廷的重要公文才会写在缣帛上。

自古以来为《老子》注释的人很多,许多看法都不同。《老子》的版本也不少,因流传的年代久远,错误在所难免。现在的《老子》通行本,是汉代河上公的版本与曹魏时期的王弼注本。

1973年,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两种写本,现在称为“帛书老子甲乙本”。

1993年,人们又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现了一批竹简,里头也有《老子》的三种写本,现在称为“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本”。这是目前发现的《老子》最早的版本,大约在战国中期写成。

在这些出土材料的帮助下,《老子》现在已经得到比较妥善的修订,原先通行本中的一些错误也改了过来。

根据道教文化相关组织所做的一次调查,截至2007年,《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将近五百种,多达三十几种语言,在全球都很畅销。

看看世界上其他文化体系的人是多么重视这部书,我们又怎么能把自己这么重要的文化遗产丢到一边,而不去理会呢? Le8pSOgRMkODED+kvy4hgDJkSBrnJbbw4KFScnDTl75QdUJYz1btSrWeX6w41P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