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在哪里?

明哲、学敏,很高兴又见面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道家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道”,这也是老庄思想的起点。

无为而治的自然农业

要是有机会到农村走走,你会看到不同的耕种方式。有些农夫背着大铁桶喷洒农药;有些坚持不喷农药,用手抓虫;有些更是连虫子都不抓,大方地把自己种的菜分享给虫儿和小鸟,只采收剩下的农作物。通常,我们把那些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耕作方式称为“现代农业”;把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除虫剂的耕种方式称为“有机农业”;而坚持不施肥、不洒农药、不除草的,那就是“自然农业”了。

有机农业和自然农业都强调“尊重自然、善待环境”,只是有机农业偶尔还会使用粪便当堆肥,或是用辣椒水除虫;自然农业则提倡无为而治,顶多偶尔除掉挡到作物阳光的杂草,但不会太积极地管理农田。

你可能会怀疑,这样一片杂草和虫子丛生的农田,真的种得出作物吗?实行自然农业的农夫说,只要同时种植很多不同种类且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的作物,这些作物就会长得比较健壮,不会被虫子和鸟儿吃光光。

在道家哲学里,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它无形无影,无声无息,却也无处不在。这个概念挺有趣的,就是说你本来仰着头也望不到它,可是一转身,嘿嘿,居然瞧见到处都有它!

先说道的第一个层面,它的混沌状态。

关于道,老子有一段很经典的描述:

看它看不见,这叫“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希”;摸它摸不着,这叫“微”。但这三方面都无法追究得很仔细,可见它是浑然一体的。

道的上面不会特别光亮,下面也不会特别昏暗。它那绵延不绝的样子让人无法为它定下一个名字,而它一切的运动最终都会回到不着形体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可称为“惚恍”,也就是若有若无的样子。

迎着它,我们看不到它的前头;随着它,我们也看不到它的后头。

明哲听了,不禁叫起来:“哇!这话可真玄乎啊!”

史老师笑着对明哲说:“这话是玄乎了点儿,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老子这段话主要是描述道的若有若无和不可捉摸。有句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话用来比喻某个人行踪神秘。对老子来说,道比神龙还神秘,别说见不到尾,就连它的头也难以得见。所以老子用了“惚恍”来形容它,说是“恍惚”也可以。

而一旦提到道的“惚恍”或“恍惚”,我们又得提起老子另一段很经典的话语,这就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说道了,即交代道是如何以一个混沌的状态来化生万物的——

大德的样态,完全以道为依从。

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在那样的惚恍里,有某种形象;在那样的恍惚里,有某种存在;在那样的深远幽暗里,有某种精气;这种精气又是那样真切,完全可以得到验证。

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无法去掉,根据它,我们才能认识万物的根本。

我是怎么知道万物开始的状态呢?就是从这里知道的!

听到老子的这段话,你们可能又要说他讲得好玄乎。其实这段话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说道以德作为它的显现和作用,而最大的德莫不以道为依归。

当道从一个若有若无的状态开始了具体的生成作用,里头的精气会依照某种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的规律形成万物。老子认为就是从这种信而有征的规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万物发生的情形。

在道家哲学里,道和德不可分离。我们谈道,无不预设德的存在。但是关于德的种种,我们留到第四堂课再讲。这两堂课,我们还是集中来谈道。

接着,我们要说说道的第三个层面,即它的周遍性。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个住在城东的东郭子问庄子:“所谓的道,是在哪里?”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请明确地指出一个地方来!”

庄子说:“在蝼蚁中。”

东郭子说:“怎么这么卑下?”

庄子说:“在杂草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卑下?”

庄子说:“在瓦块里。”

东郭子说:“越说越过分了!”

庄子说:“在屎尿里。”

东郭子不理他了。

明哲哈哈笑了起来,说:“这个故事我喜欢。”

学敏瞪了他一眼,说:“只要跟屎尿有关的,你都喜欢!”

史老师也笑了起来,说:“庄子会这么说,其实是故意的,主要是想破除对方偏执的观念,让他认识到:以道的眼光来看,事物是不分贵贱的。道,不一定只出现在“高贵”的事物中,在“卑贱”的事物里也能发现它的存在。事实上,屎尿固然属于排泄物,但也有它的用途。例如鲸鱼的粪便,就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微小植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老师,我还知道,”明哲急着补充,“比黄金还贵的龙涎香,就是在鲸鱼肠道里形成的特殊粪石。这种粪石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味,在古代还被当作贡品献给皇帝呢!我要是有一块龙涎香,我也会拿来闻一闻。”

看到明哲这么热切地和史老师讨论鲸鱼的便便,学敏也没辙了。毕竟,他们可是在谈“道”啊!

因为这个故事,“道在屎溺”成为一个很有名的成语。

其实这个故事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此之后,庄子还对东郭子进行了一番点拨,说他的问题出在只重形式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的确走偏了!

庄子说,物与物都是有分际的,但是道与万物之间却没有任何分际。道本身没有分际,却能在有分际的事物里显现。

道能使事物产生盈满或虚空、兴或衰的变化,而它自己一点儿都不受影响。它让事物有始有终,有聚有散,而它自己却没有始终,不聚也不散。

从庄子的这些话来看,诚如傅佩荣教授指出的,所谓的道,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内存性”,也就是说,道就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二是“超越性”,也就是说,道不受万物左右,不会随一物之变化而变化。

既内存又超越,这就是道的奥妙! UVMNJRMPxS9Tzm3y5/8yD3fxEyw8o8xuafJmTj2xC2nKOQfe17AEMtG64W//j0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