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11月,希特勒与他的高级官员们举行了秘密会谈,宣布了他的德国扩张计划:准备从其他国家获取资源,把雅利安民族团结在一起。之后,希特勒将他的扩张计划付诸行动,先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占领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领土,获取了当地的石油资源。欧洲和美国只是谨慎观望,在遭受一战的破坏后,它们不想很快又被卷入另一场战争。
热战和所有战争一样,未知的因素远远超过已知的因素,因为(a)作战双方只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才会发动战争(否则,对实力明显更弱的一方来说,发动战争就是愚蠢的自杀);(b)对方的行动和反应存在太多的可能性,难以进行预测。在热战之初,唯一清楚的是战争很可能是极其痛苦的,甚至具有毁灭性。因此,明智的领导者通常不会投入热战,除非被对手逼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入战斗,要么退让而认输。对盟国来说,这一时刻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德国看似势不可当;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与日本和意大利结成了更强大的联盟(这三个国家拥有共同的敌人和相似的理念)。通过快速占领领土(如石油资源丰富的罗马尼亚),希特勒的军队保存了已有的石油资源,迅速夺取了其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渴求和获取仍是驱动纳粹战争机器的主要力量,促使其将侵略计划向苏联和中东推进。德国与苏联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疑问是何时爆发。虽然苏联和德国签署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但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德国从此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战争,并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在太平洋地区,1937年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占领了上海和南京,仅在南京就残杀了约30万平民和缴械士兵。虽然美国仍持中立主义态度,但也给蒋介石政府提供了战斗机和飞行员以抗击日本,因此可以说美国也涉足于战争之中。由于一名日本士兵扇打美国驻南京领事约翰·摩尔·艾利森,且日本战斗机击沉了一艘美国炮舰,美国与日本的冲突开始升级。
1940年11月,罗斯福总统因承诺不让美国卷入战争而赢得连任,但事实上,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已经采取经济措施:向其同情的国家提供经济支持,对其反对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1940年年初,美国战争部长史汀生发起了对日本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最终出台1940年的《出口管制法》。1940年年中,美国将太平洋舰队移至夏威夷。10月,美国加大了禁运力度,限制“向除英国和西半球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运输钢铁”。该计划旨在切断日本的资源,逼迫其撤离所占领的大多数地区。
1941年3月,美国国会出台了《租借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将战争物资借给或租赁给其认为“对捍卫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包括英国、苏联和中国)。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角度看,帮助盟国有利于美国,因为美国通过向这些即将成为盟友的国家出售武器、食品和其他物品赚到很多钱财。这些国家无法在战争中维持生产。但是,美国并不完全是为了金钱。由于英国逐步耗尽资金(即黄金),美国将付款时间推迟到战争之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免除)。通过实施这一租借政策,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宣布参战,但实际上已结束了自己的中立立场。
● 当国家处于弱势时,对手国家会利用其弱势为自己谋取利益 。当时,法国、荷兰和英国在亚洲都拥有殖民地。欧洲的战争已经使这些国家不堪重负,它们无力帮助其殖民地抵御日本的侵略。从1940年9月开始,日本入侵了东南亚的几个殖民地,首先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其次将“南部资源区”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之中。1941年,日本掠夺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储备。
日本的领土扩张威胁到美国自身在太平洋地区的野心。在1941年7月和8月,罗斯福总统做出回应,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禁止日本船只在巴拿马运河通行,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这些措施切断了日本3/4的贸易和80%的石油资源。日本计算出石油将在两年后耗尽。这促使日本在退让和袭击美国之间进行抉择。
1941年12月7—8日,日本对驻守在菲律宾和珍珠港的美军发动了联合袭击。这标志着二战在太平洋地区打响,使美国也卷入了欧洲的战争。虽然日本没有一个公认的取胜计划,但是乐观的日本领导人认为,美国将会失败。因为美国同时进行两线作战,美国采取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它们比不上日本和德国的独裁主义的法西斯体制及其控制的军工联合体,而日本人更有忍受痛苦和为国献身的坚强意志,这是决定哪一方将会胜出的重要因素。 ● 在战争时期,一个人承受痛苦的能力甚至比施加痛苦的能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