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运营、流量工作背后的“变”与“不变”及能力可迁移性

这一节,我们要来聊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也借此向你分享本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人人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的变化非常快,“半年一小变,1~2年一大变”几乎是行业常态。

身处在这样一个很“快”的行业里,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的信息、玩法、套路总是很多很多。对于运营从业者们也是一样,仅以2020—2021年这2年里的在线教育/知识付费行业为例,行业内的主流流量-变现策略就经历了“付费9.9元小课转化”“短视频直接带199左右录播课”“直播间直接售卖1000元左右课程”“万元以上高单价课程电话销售跟进转化”等多种典型打法并存、演化及互相替代的过程。

因此,对行业内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运营从业者来说,总会存在一种“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了的焦虑,很多人心中也可能都潜藏着这样一个疑问:对运营、流量这样的工作来说,好像变化总是无处不在,有什么是不变的吗?

也有很多运营从业者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同样做流量运营的工作,我在当前A平台上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后,好像针对某个行业还能做出不错的成绩出来。但一旦有一天我们更换了行业(比如从电商换到医疗,或者从2C换到2B),工作的场景也从原有A平台换到B平台之后,你会发现你原来掌握的那些方法、套路可能会全部失效。

所以,在运营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让我们所有习得的“能力”具备跨平台、跨行业、跨时间周期的可迁移性?

我想用一张图来向你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运营人的能力构成或者说是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会有3个层次。这3个层次依次递进,最终你能掌握的东西越接近底层,你的能力可迁移性就会变得越高。

首先,在最外面最显性的部分,你需要关注学习的是表层技巧+一些实操技能。好比我们管一个社群,话术怎么发、用怎样的表情包更容易让社群活跃,或者我们做一个海报,什么样的海报模板和结构更容易获得好的数据,又或者是某种裂变活动形式,在一段时间内就是特别流行、特别容易获得传播和转发,这些都属于常见的表层技巧。

表层技巧是很多新人往往特别喜欢去追求的东西,因为它的学习认知成本很低,拿来上手就能用——甚至有时候你都不用做什么思考,就是原模原样把别人做过的事100%复制过来再做一遍,你就能看到成果和回报。

但表层技巧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可迁移性很弱,甚至它注定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好比一个社群裂变增长的活动玩法,也许今天很管用,但随着平台规则的变化或者用户认知的变化,过了几周也许它就完全失效了,或者是换了个渠道平台就完全失效了。

所以,如果你只一味追求关注表层技巧和套路,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在很多事上都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你会发现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完全不具备可迁移性,而且因为技巧套路的变化极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变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焦虑,也发现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些决定了,如果你身上只有大量表层技巧,最终你被时代和一些变化所抛弃、淘汰,将是大概率事件。

于是,在表层技巧之下,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工作方法论”的东西,从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它们的可迁移性和可依赖性要比“表层技巧”高很多。

当你入了门以后,或者是工作了1~2年之后,如果真的要提升你的“能力”可迁移性,那么你必须让自己学习关注的东西往这个层次再走一步。

你可能对所谓“方法论”和“技巧”之间的区别还觉得有点模糊,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你现在在做直播带货,有人告诉你:

在直播间只需要按照从A到B到C到D这样的话术依次介绍产品,在讲到B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拿起相应产品来试用或试吃,并且重点强调一下产品功效/口感有多好,再告诉大家现在该产品只剩下不到10个库存了,错过了要再等2个月,需要的赶紧下单购买,上述过程中全程再注意情绪饱满,然后每3分钟重复一遍上述过程,你就能更好地把货卖出去。

在上面,你接收的信息就是典型的技巧或者套路。

但如果有人这样告诉你:

从设计一个产品的营销售卖策略的角度,背后永远存在4要素:信任度、必要性、唯一性、紧迫性。也就是说,你总得想办法与用户之间快速建立起信任,并且通过信息传递依次告诉对方:为什么这个产品你有必要买,为什么非得在我这里买而不是去其他家买,以及为什么非要在现在买而不是一两个月后再买。在任何平台上我们要做好营销售卖,都可以结合平台本身的特性(比如通过什么方式与用户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能允许我们展现哪些信息等)和上述4要素来设计我们的营销售卖策略,即可最终把产品卖出去。

如果你的思考和学习方式已经达到上面这种状态,那么你在接收和关注的内容已经变成了“方法论”。

相比起“技巧”的简单直接,“方法论”肯定会更加抽象,认知成本和学习成本会更高。

但方法论的好处就在于:其普世性和通用性一定会更强。技巧、套路是基本不具备可迁移性的,但“方法论”却具备更强的可迁移性。

在上面直播带货的例子里,你的话术A和话术B,都可能会因为平台规则变化、用户喜好变化而失效,但如果你对“如何通过4要素来设计自己的产品营销售卖策略”非常熟悉,则话术A和话术B失效了,你仍然可以不断去设计、打磨和创造出新的话术C、话术D乃至话术E、F、G、H。

所以,一个运营从业者如果想让自己的能力具备更强的“可迁移性”,到了一定阶段必须把自己关注学习的东西从“技巧、套路”往“方法论”层面去走。

并且,在运营的世界里,要想真正掌握好一个“方法论”,你要做的也绝不是把该方法论背诵得滚瓜烂熟,而是要拿着一个“方法论”去试着分析和理解大量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就好像如果把上面的“营销售卖4要素”看作一个基本方法论,为了要吃透它,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拿着这个方法论去把你经常看到的各种各样成功的营销售卖行为都分析一遍,比如线下地推和门店销售、电话销售、部分公司的社群销售、电视购物话术、电商网站的产品详情页,等等。

只有这样,你才能为自己在“方法论”和“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自己将来在面对很多新的营销售卖工作时,都能更好地应用“4要素”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但,“方法论”这个东西在可迁移性上可能也会遇到自己的局限和瓶颈。

一方面,很多“方法论”也是基于一些主流的业务模式和打法的,如果行业内的主流业务模式和打法都在发生更大的结构性变化,那么方法论也就失效了。

比如,“微信裂变增长”和“百度搜索引擎SEO”都曾经是两类在流量获取上的主流打法,背后也都有比较成型的“方法论”。

但随着2022年整个微信生态下的一些平台规则变化,以及行业内在整个流量-变现路径上,信息流和算法分发变成主流分发方式后,裂变增长和SEO这两类打法就都不再那么主流了,背后的一些原有的方法论也就不再具备那么大的效能和价值了。

另一方面,有些方法论即便很流行很有效,也往往会有自己的适用边界(比如只在特定行业、特定产品或特定人群上有效),越过边界后,方法论会失效。

比如2022年,很多线下快消品、水果生鲜等类目的消费品牌和商家,都在试着通过一套私域运营方法来实现收入增长(大概逻辑是,把用户拉到社群里,然后每天在社群里发各种不同的优惠和做主题促销活动,以此持续拉动用户消费金额提升),但同样的方法,你发现换个行业,例如切换到医疗、企业服务等领域后,完全行不通。

所以,其实这里跟我们在前面聊到“用系统论来看待运营工作”时提及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一个业务实践上的“方法论”一定是基于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系统结构中才会适用(例如特定行业、特定平台、特定人群、特定时间周期和主流产品模式),如果在整个商业世界里,各行业本身都不断有很多模式创新,也有很多新兴行业、新兴产品、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那就意味着我们也一定会看到N多方法论的不断迭代升级、推陈出新。

如果能让自己的学习进入“方法论”的层面上,你的能力可迁移性将会胜过大多数浑浑噩噩状态下的从业者。但与此同时,如果你的学习只停留在“实践方法论”的层面上,那你也大概率还是会遇到一些瓶颈,或者还是会因为行业、平台、商业模式等的变革而受到冲击,遭遇“自己原本习得的能力有时会突然失效”的挑战。

于是你可能会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办?还有比“方法论”更值得依赖、可迁移性更强的东西吗?

答案是:你可能需要更进一步,在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论”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学习”更多涉及一些更加底层的与互联网商业有关的基础学科知识和规律(例如一些商业发展、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基本规律)——这些东西,更接近互联网商业世界中的基本规律,也是比“方法论”更加稳定,更加值得依赖的长期“不变”的东西。

当然,对应的,这样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抽象,认知成本和学习成本更高。

所以这里又说回来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了——我们为什么要在本书的开篇里给你强调+提到那个“运营第一公式”?

答案是:这个公式,其实可以视作“运营”最底层、最恒定不变的东西。

有了它,你就像是有了自己在学习运营、持续提升道路上的“北极星”,也许在前行的漫漫长路上,你会迷路,但你将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包括,结合这个公式,你再来理解很多抽象的“底层规律和认知”,也会更容易一些。

在这里,我也还是尽力用比较具象的方式给你介绍一下,到底这些“底层认知”和“思维模型”都是什么,以及它们又能为你带来什么价值。

以我的经验简要总结来看,在与运营相关的工作上,一些主要的“底层认知”和“思维模型”,最常见来说又有三类:

1)在一家公司或一款产品的商业发展、商业竞争上,存在的一些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分析、决策和判断的基本规律。

举一个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例子,如“马太效应”(指在特定环境下,某种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假如你现在在做一个自己的自媒体,它会让你知道,一旦你在某个流量平台下成为头部选手,你在该平台下获得的收益就会几何级倍增。

当你心中知晓这个事实时,如果现在出现了某些机会,你可以牺牲掉一些短期收益,去换取你在某个流量平台下成为头部选手的机会,你就会选择用短期收益去换取未来。

在商业竞争中,类似的场景和例子非常多,而我们很多时候在一线所做的运营工作,都会被这种战略、策略层面的判断决策所影响。

包括你工作所需要使用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也会因为类似的一些策略判断差异而出现不同。

2)关于流量获取、营销转化工作背后的一些更底层的基本规律。

我们之前说过,裂变增长、搜索SEO等,作为一种流量打法和工作方法,可能它们也会有“过时”的一天。

但,它们的背后,或者说所有营销、流量工作的背后,是否还有更加底层的东西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答案是肯定的。

简单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如果你实践得足够多,也开始研究一些营销更底层的消费者心理学,那么你会知道有一个关于“消费者色彩心理学”的分支很有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色彩”影响的,一个消费者在下意识地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候,90%是因为对产品、品牌的颜色产生了偏好。

所以,很多时候,颜色会决定你在流量、营销工作中的转化率。

而且,考虑颜色时,你需要同时评估你的用户群体+你的产品属性。

比如,蓝色一般比较容易受到男性喜欢,能提高品牌信誉度,给人安全、专业的感觉。

黄色、橙色,一般给人快乐、积极、乐观、温暖的感受,在传递信任和温暖。

而红色往往带来的是急促、刺激的感觉,更容易瞬间吸引注意力,更适合吸引冲动消费型购物者。

而黑色,在消费品中的一般潜台词是高贵、华丽,一般适用于奢侈品品牌。

再进一步,你还会发现,通常来说,有三种类型的消费者,他们都有最能够触动他们的颜色:

(1)冲动型购买者——红色、橙色。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电商APP都会采用类似的颜色作为主色调。

(2)勤俭型购买者——绿色。所以很多主打长期节俭、低碳、日常家用消费型的产品和品牌,会采用绿色。

(3)传统型购买者——蓝色、橙色和黑色。

于是,上述这些原则,将成为在更长时间内可以指导你行动实践的东西,无论你的工作场景、行业、所在平台是否发生变化。

再来从“流量”方面做点解读。

在与“流量”相关的工作上,当你实践得足够多之后,你可能慢慢会发现,其实在流量背后,有一些东西是更长期不变的,例如:

●获取流量的方式,永远是内容引流、活动引流、打榜引流、资源互换引流、付费广告投放引流5种;

●平台流量分发逻辑的变化,会决定你具体的引流工作如何开展更有效。而目前主流的线上流量分发逻辑,无非是社交关系链分发、编辑推荐+索引分类分发、搜索排序分发和算法推荐分发几种。

于是,无论你将来进入任何平台去从事流量运营、流量获取的工作,你都能够首先评估判断该平台的流量分发逻辑,再看你自己更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该平台上进行引流。

虽然平台上的一些具体玩法和实操细节会变,但上述逻辑会是长期稳定的,比如同样是在一个平台下通过资源互换引流,在PC互联网时代可能是互换外链,微博、微信公众号时代的玩法可能是互推、互转,而在短视频、直播时代就变成了直播间打榜等方式。但任何时代,你一定都能找到“资源互换引流”的空间。

3)各种不同行业、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商业系统结构,以及其发展演化的一些更基本的规律。

在互联网世界里,其实有各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业务类型,每一类产品和业务,其典型的底层系统结构和演化路径都是不一样的,但总会存在一些基本规律。

比如,在电商、消费领域内,无论打法、流量场景如何变化,“人-货-场”永远都是指导我们去看待和分析一个业务的第一定律。而几乎所有电商平台、消费品牌的竞争,也几乎都在围绕着特定品类和多、快、好、省这用户4大消费需求来进行竞争。

又比如,在一个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无论这个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内容媒介是图文、视频还是音频,几乎所有平台都会依次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阶段1: 平台内容供给极度稀缺,大量“搬运型内容作者”入驻平台,为平台贡献填充内容,获得红利。

阶段2: 大量流量号泛滥,平台开始整治内容生态,打击过度营销,重点扶持原创号。

阶段3: 平台主流内容类型+流量玩法不断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以此带动更多优秀的原创作者加入,完善内容生态,同时开始尝试商业化。

阶段4: 平台加速商业化,在特定品类下打造标杆商业化博主。

阶段5: 平台逐步进入衰退期,用户逐步流失到其他新兴平台中。

当你既有大量一线实践经验,脑海中又装填了许多工作方法论,还能进一步洞悉更加底层、超越方法论层面的核心底层规律时,你的很多能力可迁移性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你将能够做到,当你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平台或领域时,你会快速调用自己的底层认知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看自己适合采用何种方法论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最后才落实到一线实践过程中,去看一线的实践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所以,如果你作为一个运营从业者,现在也面临着“我的能力可迁移性太弱,担心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的焦虑,那么我建议你,不妨按照如上所说的路径来看待自己的个人积淀和成长,让自己所掌握的能力在时间、空间、不同平台面前,具备更强的可迁移性。

当然,这个事有时候也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发生——有些时候,如果你身上的某些单点技能做得足够强,以至于你能比99%的人做得都要好——好比你写的营销文案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准要高5倍以上,那这时候,也一定会有大量资源(包括优秀的人、各种合作机会和工作机会等)主动向你涌来,而你在通过自己的单点技能试着帮助不同的人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也会就此帮自己解决好能力可迁移性的问题。

基于本节所述的认知,我也想要换个角度向你介绍一下本书想要带给你什么。

本书的一个期待是——我希望能写一本“长期可以跟时间做朋友”的书,因此在本书后续第3到第8章的核心内容,基本会由“少量表层技巧”+“大量重要运营工作方法论”+“部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互联网+商业底层规律”所共同构成。

并且,在部分重要章节中,我都会再呼应一下这一节里所聊到的内容,跟你来探讨一下运营背后的“变”与“不变”——例如,从图文到短视频,在内容运营上,我们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希望这样的方式,能让更多从业者在“运营”这项工作上找到一些更强的确定性,少一些无谓的焦虑。

最后,也仍然希望你记住——我们的“运营第一公式”,可能是所有千变万化的运营表层技巧、打法背后,长期最为稳定不变的东西。

至此,我们的第2章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关于运营的各种认知,也就算是聊得差不多了。

下一章起,我们将会进入运营的心法和实操部分,带你一起走入实践落地的部分,一起来看看,到底运营工作背后藏着多少门道,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运营。 C5X86PNYFstDlOyuhEur9s7xfEv+QONb7MzvjnjTnfcW+wEStc8JvaGSTFQGfT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