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中国互联网的20多年“流量-变现”演化史

本节内容将非常“烧脑”,但又会让你觉得非常过瘾。

本节我们所聊到的内容,也许不仅对于运营这件事,而且对于整个互联网,都能帮你建立起一个更加深刻而本质的认知模型。

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经验尚浅的运营,也许你还不能快速、完全地理解这一节讲到的所有内容,但那也没关系,我相信将来你可能会再次翻开这一节内容。

中国互联网在过去20多年里对商业世界带来的改变可谓是天翻地覆的,“流量、用户增长、变现”这些名词,如今对每一个创业者或行业从业者而言,都是挂在嘴边的热词。

但,当我们在思考讨论流量、用户增长、变现时,是否存在一些更加全面、整体性的视角,可以帮我们看到一些本质?

在过去20多年里,关于流量、用户增长、变现手段等的变化,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更为根本性的规律或基本演化逻辑?

我们是否可以借由对整体“流量-变现”大盘的讨论和思考,来推测整个消费互联网侧“流量-变现”大盘的未来走势,并寻找到某些潜在的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结合自己近15年的从业经历,以及与累计上千位创业者、投资人、行业实战操盘高手交流的心得,在本节里试图给出一些我的观察和分析。

当然,受限于个人的眼界和水平,难免存在很多局限,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一起探讨。

01

按照36氪等主流媒体的说法,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可以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极。

前者,主要面向C端,核心是流量的聚合、分发和让流量与C端交易消费之间的匹配变得更高效。

而后者,则主要面向B端,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垂直产业在生产、供应链侧的整合、优化和全面效率提升。

人人都知道,消费互联网一定离不开流量,而流量在商业世界里的最终归属一定是“变现”。互联网和商业一旦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场围绕着“从流量到变现”持续演化的无限游戏。

如果把“流量”看作源点,把“变现”看作终点,那么站在今天,我们或可为整个中国的消费端商业世界勾勒出如下图所示的粗略互联网流量-变现全景图。

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里,在中国的消费侧商业世界里,绝大部分有所成就的公司,都源自他们在整个流量-变现大盘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身位,在流量分发能力、交易成交能力或终端变现产品聚合供应能力中,至少在其中一侧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互联网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史中,伴随着技术发展,在流量聚集/分发入口和流量管道上不断进行迭代更新,并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流量-变现通路的演化史。

过去的20多年,就是在技术发展之下,互联网不断地在各种流量场景和变现场景之间进行探索的20多年。几乎一切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发展和核心成就,都可以归结为其在流量-变现逻辑上进行了某种重要的开创型创新或重构。

今天,我们可以在消费互联网方面看到如下几类代表性公司。

1) 已经牢牢在某类高频需求上占据了大众流量入口(最高频的需求,莫过于内容消费、社交和日常刚需消费),拥有日均数亿以上级别的流量分发能力,也构建起了稳定的交易成交场景,可以自主或开放给第三方围绕着流量-成交进行运营的大平台生态级公司。

典型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百度、阿里等,都属于这一类。

2) 面向一类小众垂直人群提供特定内容和服务,并形成自己的变现-商业运营闭环的垂直人群服务平台。

典型公司如广场舞APP、知识付费APP、读书APP、招聘网站等,它们围绕着一类人群的一类特定需求,从最前端的聚合流量,到最后端的增值服务、垂直电商运营等全链路打通,实现了对某个人群或某个品类的深耕,从而也能从中获得不错的收益。

垂直人群服务平台,一般也需要持续向大众流量入口购买流量。

3) 基于特定大流量平台或生态,重点建设各种核心流量管道,面向上游商家整合各种资源和聚合流量,面向下游商家则售卖商品和进行二次流量分发。

典型公司如现在的很多MCN(与部分大型流量平台合作,通过大量签约+聚合服务内容生产者,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商业变现,自己也从中获得收益的机构),曾经的电商导购网站,各种社群、私域流量运营公司、流量广告联盟等,都属于这一类。

4) 在特定品类下从供给侧切入,重点做好变现产品供给的变现产品运营商。

典型公司如一些自营品牌电商、连锁餐饮品牌等,都属于此类。

一般来说,变现产品运营商会自己面向平台和流量管道购买流量,并同时试图自建流量管道,运营流量。

然而,如果回到20多年以前,其实大家对“流量”还一知半解,整个互联网世界里也还完全没有出现“变现”这个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消费互联网流量-变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有必要一起回溯一下这20多年来的互联网流量/商业变现演化史。

我们将这20多年,又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主流内容媒介、供应生产供给方式、流量分发方式、代表性流量入口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描述和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流量-变现大游戏的演化,其实一直围绕着以下几种基本逻辑在展开。

(1) 在流量侧,互联网的发展始终在催生和追求更强、更高效的流量聚合和分发能力。 并且,流量永远是稀缺的,当一个人或一家机构手中握有巨大的流量时,他们手中也必然握有更强的溢价能力。

在这个逻辑下,每当新的流量聚合和分发入口出现时,必然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互联网本身也在伴随着技术发展,不断追求把过去分散的流量重新进行整合和聚集,形成新的“流量入口”。

即便无法成为像搜索引擎那样的“一级流量入口”,哪怕成为一个重要的流量流通管道,像一些面向垂直人群的社群、社区一样作为“二级流量入口”而存在,也足以让一家公司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

(2)任何流量,都需要与特定的成交场景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地兑现其商业价值。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20多年里,也有过无数产品空有海量用户,却无法兑现良好的商业收益和价值的先例。

因此,过去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除流量侧的变化外,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就是各种变现出口和交易成交场景的逐渐多元和丰富——在早期的互联网世界里,完全不可能想象有“私域运营体系”和“直播带货”这样的交易成交场景存在。

并且,变现出口和交易成交场景的丰富,也反过来进一步让整个互联网的流量分发、交易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流量开始逐渐被分为三六九等,拥有完全不同的定价逻辑和运营逻辑。

(3) 流量必然需要考虑变现,而在变现侧,诸多付费服务和实体产品,在供应链方面也始终影响着整个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格局。

并且,在整个互联网发展史中,也不乏有人通过强力聚集和整合强大的付费&实体产品供应链,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甚至还借由自己的供应链能力反向去获得更大精准流量,从而兑现更大商业价值的范例存在。事实上,淘宝就是这样的范例。

同时,伴随着每一种新的变现产品出现,也一定会造就一些新公司的崛起,例如流量-广告模式造就了百度,游戏兴起则造就了当年的盛大和网易,等等。

此外,在商品和供应链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代际消费人群更替,不断出现的消费升级,也是长期存在的一大主旋律。

以下,我们再依次按照上面提到的4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02

我们把1997—2003年之间的PC互联网早期阶段视作中国互联网流量-变现逻辑演化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互联网还处于发展早期,但已经呈现出爆炸式快速发展的趋势——在短短7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从30万增长到接近8000万。

这一阶段,在还处于早期蛮荒时代的整个互联网上,可消费内容的供给还相对单一。因此,自己独立完成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的门户网站成为最早期的流量聚合和分发入口,随之崛起的第一波互联网公司,有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以及猫扑、天涯等第一代社区和BBS,还有当时无数的地方站。

当然,还有很多当时根本赚不到钱的在线音乐网站和资源下载网站。

而随着各种网站、软件变得越来越多,互联网上的内容供给也越发丰富之后,分类导航网站、搜索开始慢慢崛起,成为第二代PC互联网核心流量聚合和分发入口。

在2001年前后,百度、hao123、3721等站点先后出现,它们都可以被视作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公司和产品。

而在变现方面,这一阶段的互联网,虽然在与商业的结合上还显得很稚嫩,但也已经逐步完成了几种最早期互联网流量-变现逻辑的探索。

在互联网上,最早被验证的变现模式,是流量-广告模式。 1998年世界杯时期,新浪首次依靠大规模世界杯报道获得了18万广告收入,是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互联网业内知名公司的流量-广告变现成功案例。

自此之后,无数手握流量的公司,都在流量-广告变现模式上进行过深入探索。但遗憾的是,其中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在很大程度上,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还是一种小众产物,互联网流量的价值也并未得到过主流商业世界的认可——相比于把钱花在那些你看不到、摸不着、大多数人也讲不清是个啥的网站上去打广告,花钱上个电视或主流媒体更实在一些。

而我们所熟知的百度竞价广告排名,到2002年以后,才开始上线慢慢跟大家见面。这背后,其实还隐含了某种迫不得已的意味,我们后面还会再提到。

第二个得到验证的互联网变现模式,则是游戏。

2001年,《传奇》上线,很快在1年多以后成为风靡全国的现象级网游。2002年7月,《传奇》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0万,成为当时全世界在线人数规模最大的网游。

《传奇》不仅吸金无数,也造就了盛大公司的成功。自此开始,国内网游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自那时起,游戏一直都是互联网业内变现效率最高,但争议也最大的产品。

游戏可能也是最早跑通了在线流量-变现闭环的产品,在很长时间里,游戏运营商可能也是各种流量广告联盟最大的买家。

此后的几年里,网游还将会迎来它的全面井喷和高峰期,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最后一个在早期得到初步验证的互联网流量变现模式,则是流量-增值服务变现。

2000年,当时国内最大的在线棋牌游戏运营商联众世界推出了自己的付费增值服务——联众会员,用户按月支付费用,支付后可获得包括个人在线形象美化、踢人等在内的特权。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其实就是联众自己的“QQ秀”和“QQ会员”,但比QQ会员要早了1年多时间——这也可以视作国内互联网最早在“流量-增值服务变现”方面的尝试。

联众世界的尝试,当时在商业上并未获得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但它却证明了,在互联网上,只要设计、运营得当,用户是有可能会为一些在线的虚拟增值服务而付费的。在一定程度上,联众会员也为此后QQ秀和QQ会员的辉煌铺平了道路,完成了最早期的重要探索,在互联网流量变现史上留下了值得记载的重要一笔。

整体来看,在互联网最初开启大众化的6年时间里,互联网的流量效应开始被很多人关注。但在这一阶段里,互联网的流量-变现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除了网游可被看作一个吸金利器——这也让网游身上堆砌了更多的争议。更多时候,搞互联网的大家手中都拿着一堆流量,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变现。

在这一阶段里,由于流量变现大都还处在探索期,在整个互联网的“二级流量管道”和“交易成交场景建设”方面,几乎也是一片空白。2003年,Google创建Adsense广告联盟,自此开始,在互联网世界里大家才慢慢有了“流量广告联盟”的意识——原来,把众多分散在各处完全不知道如何变现的流量当作广告资源整合起来,再进行销售、运营和分成,本身也是能带来重要附加值的。

至于“交易成交场景建设”,那就更不用提了,在早期互联网时代,大家连流量如何变现都还没搞清楚,哪里有心思去思考什么“交易成交场景的建设”。更多时候,各种粗暴得不能再粗暴的弹窗、浮层广告横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像3721这样的“流氓”软件和“流氓”推广手段,也曾经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

毫无疑问,在这一阶段里,线下的流量、交易成交场景与线上之间完全是割裂的,彼此并无任何联动。

但,有一些新的可能,已经开始酝酿。

03

我们把2004—2009年之间的PC互联网全面发展时期视作中国互联网流量-变现逻辑演化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PC互联网全面开花,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从近8000万人激增到3.84亿人,电商也开始成为中国互联网版图下举足轻重式的存在,各种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变现玩法已经日趋成熟,而伴随着3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已经悄然临近——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的开篇。

回溯历史,这一黄金时代的后面,其实伴随着几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1)中国家用电脑在1999—2004年之间得到普及,这让中国网民数量从2000年的2000万出头,一路开始奔向2004年前后的接近1亿,如下图所示,增长了将近5倍。

而伴随着互联网用户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上的各种内容、娱乐都变得更加多样、繁杂,各种垃圾信息也逐渐增多。在用户侧,迫切需要一些效率更高的信息分发与推荐机制来帮助自己获得更精准、更有价值的内容。

2)在2000—2001年之间,大洋彼岸的美国遭遇了互联网第一波泡沫的破灭,无数网站选择关停。在此后几年里,很多原本寄希望于面向B端业务获得收入的公司,以及很多原本寄希望于靠融资获得用户增长的公司,不得不转而优先考虑“变现”,包括百度、腾讯都在此列。

3)2003年,中国遭遇SARS,在长达几个月的封城、停工停学里,许多互联网公司都迎来了用户增长和业务增长的黄金时期,许多重要的用户消费习惯,也从那时候开始被培养了起来。

在上述3个诱因的推动下,2003年成为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不少后来在互联网流量-变现发展史上足以载入史册的事情:

● 2003年1月,QQ秀的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运营。

● 2003年5月,淘宝上线,中国互联网的电商时代由此拉开帷幕。

● 2003年,百度在选择2B向2C转型后,第一次借助“搜索竞价排名”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也在一场由《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的“Baidu VS Google”万人公测对决中,最终赢得55%的选票,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

● 2003年12月,网易运营的《梦幻西游》上线。

于是,从2004年开始,流量-广告变现、游戏/在线娱乐变现、流量-在线增值服务变现和电商变现这4种PC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流量-变现通路开始全面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此后几年里, 整个互联网世界逐步形成了流量入口-流量管道-交易成交场景-终端变现出口的基本格局。

而这4种经典变现逻辑的背后,也造就了百度、腾讯、阿里、盛大4家在PC互联网时代盛极一时的公司的全面崛起。

下面,我们将会由大及小,整体叙述一下这段时期内的流量-变现格局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2004—2009年,是百度真正成为PC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的阶段,也是百度历史上最为黄金鼎盛的阶段。

在百度崛起的背后,正如此前所说,互联网网民人数+网民对各种信息的检索需求暴增,各种在线内容、娱乐服务的数量也随之有了爆炸性增长,用户侧迫切需要有更强的信息过滤、检索服务来帮助自己提升效率。

因此,搜索引擎和类似hao123等分类导航网站成为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流量入口,可谓顺理成章。

但,百度的流量与此前门户网站的流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百度的流量,其精准性(或者称之为“变现可能性”)要高出许多。

简单地说,来自门户网站上的用户点击,你并不知道哪一个点击用户会真的对你的产品感兴趣,也不知道哪一个点击会真正带来成交。

但,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当你搜索“高考志愿如何填报”时,你可能真的是面临着高考志愿填报;而当你在搜索“奔驰与宝马哪个好”的时候,你也可能真的在购车时面临着两个品牌间的抉择——这样的流量,后续产生直接交易的可能性更大,商业价值也更高。

从那时起,互联网世界里评估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拥有的流量价值,不再只简单地考虑其流量规模,还会考虑其与交易变现场景之间可以精准地进行匹配和连接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流量的交易系数大小——这一点,也是淘宝可以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

而搜索,本身既是一类信息检索需求,同时又是一种高效的流量-信息-变现通路匹配筛选机制。

并且,百度一方面借助搜索成为PC时代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也借助搜索竞价排名让自己拥有了效率极高的变现模式——不夸张地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搜索-竞价排名广告都是整个互联网世界里效率最高、最为极致的流量-广告变现模式。

百度也借此在2005年成功上市,并在此后几年里逐步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百度之外,另一个在这一阶段里在流量上逐渐形成垄断能力和入口效应的,是腾讯。而腾讯的底牌,是QQ。

如果说,百度是通过对信息的高度整合和流量分发能力让自己成为流量入口的,那么腾讯就是依赖自己牢牢把用户攥在手中,通过占有用户足够多的使用时长让自己成为流量入口的——2005年,QQ的同时最高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此后一年又把这一数字迅速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

QQ的快速崛起,让各种QQ群迅速成为商家们觊觎不已的流量管道,那时候还没有社群营销的提法,但对流量饥渴又敏感的商家们确实已经把QQ群当作了自己的营销阵地来长期经营。

自此以后,互联网世界里有了两个明确的共识:

(1)聚合大量信息并拥有分发能力,能让你成为流量入口;

(2)通过社交、互动黏住大量用户,同样能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流量入口。当用户因为互动、社交关系等原因,愿意把大量时间投入某款产品时,则在该产品上必然有可能通过群组等形式建设起重要的流量管道,以获取流量+实现导流变现。

另外,像我们提到的一样,2003年QQ秀推出之后,迅速大获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拥有超过500万付费用户,人均贡献收入5元。

不夸张地讲,QQ秀的上线和商业上的成功,真正开启了腾讯的商业帝国——在此之前,腾讯和QQ都是空有用户而始终无法变现的代表,在资本市场眼中跟当时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易邮箱并无实质性区别。

但QQ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流量-增值服务变现真正成为互联网世界里一种稳定可预期的商业模式——此后十几年里,它也是腾讯实现商业收入增长的撒手锏,并引来无数公司效仿。

而在2004—2009年这个阶段,另一个必须要提到的事件,就是阿里旗下淘宝的崛起。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淘宝上线于2003年5月,那时候,网上购物在中国普通大众的认知里,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

同时,2003年5月,也是中国SARS爆发的时候——淘宝最早期的上线和维护,是阿里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数百人在家办公的情况下实现的。

但,所有的危机,永远都是既蕴藏着危险,又孕育着机会。像之前提到的,SARS带来的,是中国很多城市长达几个月的封城、停工停学,网民们的在线时间在这一阶段有了显著的增长。同时,政府也开始大力宣传电子商务。

阿里抓住了这一机会。

自2003年上线后,淘宝只用了6个月就实现了网站排名大幅攀升,并在此后一路持续走高,成为一家在互联网世界里引发国内外瞩目的电商网站。2005年初,做了不到两年的淘宝的会员数突破600万,此时已经在中国做了5年的eBay易趣的会员数是1000万。但除了这一指标,其他3个指标:商品量、浏览量、成交额,淘宝全部超过eBay易趣。

2005年,中国网民人数突破1亿,同时,淘宝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每天有900万人在淘宝上“逛街购物”。

淘宝就此一路狂奔,作为中国最大的C2C电商平台,它也推动了支付宝的快速发展,最终助推了阿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王者之一。

而电商,也就此成为互联网流量世界里最典型、最有效的变现方式,让整个互联网流量-变现生态变得更加立体和繁荣。自此之后,无数导购网站,无数依附于QQ的购物社群、营销社群进一步繁荣,流量管道在电商崛起之后,才成为中国互联网流量-变现生态里一个重要的存在。

当然,说到淘宝,在2004—2009年这一阶段,还有另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淘宝与百度的电商流量入口之争。

2007年,随着淘宝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百度开始意识到电商是一片蓝海,而且,百度从网民搜索习惯分析,发现其中与购物相关的关键词占据了用户搜索行为的很大一部分。

于是,百度决定进军电商,而阿里则决定要摆脱对百度的流量依赖。

2007年10月,百度高调宣布成立电商事业部,二者的对抗正式升级。

彼时的淘宝,确实有不少流量来自搜索引擎,但为了摆脱对百度的流量依赖,淘宝打出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一招——2008年9月,淘宝宣布,对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进行完全屏蔽,也就是不再允许百度收录和抓取阿里站内的所有链接和网站页面信息。

阿里决定,要让自己成为电商的流量入口,而不是依附于其他的流量入口。

而阿里当时最大的底气,来自自己的供应链能力、交易保障能力和交易撮合能力——彼时的阿里和淘宝,有数以十万计的商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在线商品,有国内公认最可靠的第三方支付保障平台支付宝和健全的商家评价体系,也有国内最大的单日交易量。

后来,历经数年博弈,阿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购物流量入口。而百度的电商事业部则全面失败,最终在2011年宣告彻底关停。

当然,阿里不仅封杀了百度,后来也封杀了腾讯——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QQ还是后来的微信,都会遭遇阿里和淘宝的屏蔽。

但阿里也真的依靠自己强大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全面突破了腾讯和百度的“流量围剿”。而阿里流量入口突围战的胜利,也奠定了自己在国内互联网流量的另一块版图 ——在此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阿里牢牢地占据着电商购物流量的入口,而电商的流量生态也成为中国互联网流量生态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电商流量虽然在流量规模上并非最大,但它天然具有最强的交易属性,因此是互联网世界里变现价值最高的流量,成功实现了电商购物流量入口垄断的阿里,也注定会成为一家非凡的公司。

要知道,时至2021年,美国电商的很多流量,仍然来自Google带来的搜索流量。由此你能知道,阿里和淘宝在2007—2008年前后就决定要发起流量入口突围战是一个多么大胆,也多么需要魄力和勇气的决定。

而阿里流量入口突围战的成功,也为中国互联网流量江湖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交易属性更强的品类里,如果你有足够强的供应链能力、交易保障能力和交易撮合能力,且你的品类交易频次又足够高,那么你将可以借此让自己在垂直品类下成为一个垂类的流量入口。

其实,此后类似滴滴、美团的崛起,都完全贴合了这一逻辑。

2004—2009年这一阶段,也是PC互联网时代网游的黄金盛世。

《梦幻西游》《天堂》《泡泡堂》《征途》《街头篮球》《劲舞团》……这些熟悉的名字给无数人的青春留下了回忆,也创造了无数财富。

而2005年4月上线的《魔兽世界》,毫无疑问是这一阶段里的大事件——这款网游,可以被看作全球网游的里程碑制作。

《魔兽世界》当时的火爆,一时无俩。以至于11年后《魔兽》电影上线时,还有成千上万当时的玩家自发组队前往观影,充满了某种“朝圣”的意味。

线上互联网世界里的变化,就这么如火如荼地发生着。

与之相对的,线下世界里的流量-变现,仍然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世界,与线上互联网世界里的如火如荼、波涛汹涌,看起来并无太多关联。

2005—2009年这一阶段,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奥运会等机缘,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最快速、最激进的一个阶段。线下消费的流量格局,在城市里开始高度形成以Shopping Mall为中心的状态,无数个Shopping Mall在这一阶段的城市里兴建和发展起来。

在连通线下和线上流量方面,这一阶段最值得被提及的一款产品是大众点评。2009年的大众点评,在一线城市里已经有一定的用户积累和美誉度,也收录了大量的线下商家消费信息。

即便如此,那时候的大众点评,一共也就进入了不到30个城市,只能偶尔通过发点优惠券来给线下商家导流,无论在流量聚合分发能力还是在变现能力上都并未显示出亮眼之处,发展非常缓慢。

但,线上和线下流量之间,总算开始有了桥梁。

那时,还没有太多人能够预期,在下一个时代,这个桥梁将会全面被放大。

04

2009—2016年之间的7年,一般被称为移动互联网上半场,我们也把这一阶段定位为中国互联网流量-变现逻辑演化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PC互联网全面向移动互联网过渡,虽然网民数量不再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们的平均在线时长有了更进一步的增长,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流量大盘增长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与之相对的,在移动端,从流量聚集&分发入口、流量管道和终端变现出口等方面,也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第三阶段互联网流量-变现大盘如下图所示。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全面加速,大家公认是从2009年、2010年苹果连续发布iPhone3和iPhone4之后开始的。在这两年里,中国手机网民人数从1亿出头直线上涨到3亿,3G上网用户也从0增长到超过4700万人。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整个互联网世界在流量侧开始风起云涌,互联网格局和流量入口也先后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在2010—2013年这一阶段,新浪微博一度崛起,成为全民流量入口。

微博崛起的背后,是“短图文”替代过去的BBS、门户时代的“长图文”,成为一种新的内容媒介。

140字微博“短图文”的兴起,让一批内容创作者纷纷崛起,在微博时代叱咤风云 ——日后,我们也会一再看到,每逢主流内容媒介发生变更,一定会催生新的大流量平台,也会让一批新的内容创作者和生产者从中受益。

然后,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里,各种APP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各种应用商店开始替代PC时代的搜索引擎,成为流量入口。

同时,信息流也开始逐步崛起,在流量分发效率上,开始显著超越过去主流的导航分类索引+搜索的模式。

百度,就此开始掉队,虽然此后做出诸多努力,但事实上,在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2013年,微信开始崛起,并逐步蚕食了微博在移动端占据的用户时间——在微信出现之前,微博其实已经有一点要“一统天下”的态势。

历经几年发展和争斗,与此前QQ的逻辑一样,通过占据了用户大量的熟人关系链和拥有用户最高频的通信社交场景,微信慢慢夺取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

先是公众号、社群、朋友圈,再是小程序,微信一步步成为一个能够“连接一切”的超级APP。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也在移动端形成了很多更垂直的流量入口,类似在健身、母婴等领域,都有用户体量巨大的垂直APP。

同时,O2O浪潮的崛起,也助推了像美团、滴滴这样的巨头出现,他们分别在外卖、出行等高频线下服务消费方面逐步成为核心流量入口。

在流量管道方面,因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上网时长变得越来越多,在这一阶段流量管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社群、公众号、微博大号等流量管道的价值开始全面得到释放。

在整个互联网流量-变现格局里,巨头在搭建起一个大的流量生态后,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给各种品牌方、内容创作者和运营人员留下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态里提供更多的内容&服务,并获取流量的思路,也逐步形成了行业共识。

最后,在变现侧,这一阶段的游戏、广告、增值服务、电商等都纷纷继承了PC互联网时代的遗产和传承,在移动端完成了自然过渡。并且,移动支付的普及也提高了游戏、增值服务等的变现效率。

同时,在变现侧,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线上流量和线下的各种消费、服务之间第一次实现了全面打通。

线上的流量,第一次能够顺畅地、无任何阻碍地转化为线下商家们的收入和利润,线上与线下,在流量-消费侧,开始进入全面互通的时代。

线下的实体消费,开始真正作为整个互联网流量-变现大盘里的一种主要变现模式而存在,这也造就了更多流量-变现侧的新模式、新玩法。

尤其在流量方面,通过线下的事件策划、特殊互动体验、快闪店等方式,形成了围观效应和所谓“网红店”,再通过线上新媒体进行放大,获取大量的流量,逐步形成一种比较普世的流量运营模式。

05

2016—2021年,乃是王兴口中的移动互联网下半场,这一阶段的流量红利开始显著减少,新的代表性APP越来越少,但整个互联网从流量到变现之间的连接在这一阶段全面成熟起来。

线上与线下的流量场景、变现通路也被全面连通,商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到此才真正完整地建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切企业,乃至个体,均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引流和变现转化的可能性。

这一阶段,我们将其定位为中国互联网流量-变现逻辑演化的第四阶段,也是全面成熟的阶段。第四阶段互联网流量变现大盘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阶段,也有几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首先,伴随着微信的如日中天和整个微信生态的完善——包括社群、企业微信、视频号、小程序、小商店等功能逐一上线,“私域流量”这一名词开始全面崛起,很多独立导购类APP不再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导购这种事,借助私域、社群来做,其维护成本和运营效率,比单独搞一个导购APP靠谱多了。

一时间,“全网引流,私域成交”逐渐成为很多商家和品牌的一种标配打法,私域开始作为一种非常主流的交易成交场景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

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说:做私域,未来将会是所有2C品牌和商家的标配选项。

然后,围绕着流量的生产和分发,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特别值得关注的事物。

算法推荐作为一种比关系链推荐和搜索更加高效的流量分发引擎,开始登上舞台,这也造就了字节跳动这家公司的全面崛起。

在2018年之后,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媒介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加上2020年疫情的助推,也让抖音、快手开始作为大型流量入口而全面崛起。尤其抖音,到2021年,已经是一个日活高达6~7亿的庞然大物。

短视频崛起之后,“直播带货成交”也作为一种非常高效的交易成交场景迅速出现,李佳琦、罗永浩……一场又一场交易流水过亿的直播带货让人目不暇接,也让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为大量商家和品牌除私域流量外优选的另一种核心打法。

一时间,在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流量入口上,微信和抖音作为仅有的两个日活用户数在5亿以上,且人均使用时长超长的大众超级APP,大有二分天下之势,也吸引了最多商家们的关注。

短视频+直播带货显著放大了人在流量获取和交易撮合促成中的权重——一个优秀的主播,在流量获取和交易带货能力撮合方面,天然就是更具优势的。因而,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也逐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普及开来。

如果要对标,其实可以把MCN理解为短视频新流量时代的流量联盟。

同样在这一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江湖格局的奠定,在一些更加垂直的品类下,流量入口也开始进一步整合,头部聚集效应显著。

例如,美团点评和滴滴进一步在餐饮酒旅、出行等方面夯实了自己的江湖地位,成为垂类需求下的核心流量入口。

而Keep、喜马拉雅等也分别在健身、音频消费等类目下成为最大的垂类平台APP。

而大量中小APP,则纷纷逃不过或被并购或关停的命运。

此外,从2017年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种主流变现方式也终于开始登上舞台。

那就是知识付费/服务。

2017年,知乎推出“值乎”和“知乎Live”,得到上线了“付费订阅专栏”,在行则推出了“分答”,它们纷纷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现象级或里程碑式的成果。因而这一年,也被人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从那时开始,知识付费作为一种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形态,开始受到很多创业者和平台追捧。几年过去,虽然知识付费并未催生出巨头级别的公司,但毫无疑问,通过课程/其他知识服务来变现,已经开始成为诸多个体知识博主考虑变现时的首选项,给予了更多个体可以独立借由互联网生存的美好可能性。

最后,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以及实体经济的衰退,在这一阶段的线下世界里,也开始出现一个趋势:

曾经遍布各地的Shopping Mall风光不再,或者说,曾经以Shopping Mall为中心的线下流量生态里,也出现了显著的聚集效应。

也就是:一些超大型的Shopping Mall开始崛起并占据了更多的线下流量,而更多中小型的Shopping Mall,生存空间则受到进一步挤压,大量中小型Shopping Mall纷纷关停或转型。

时代至此,完全依赖选址和线下自然流量来做生意赚钱的模式,看来已经不复存在了。

一家好店,从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在品类、策划还是在运营上,都应该是自然具备流量获取和流量运营能力的,这才是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同时,伴随着流量平台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强,各种内容媒介形态、变现手段更加丰富,以及微信、抖音等头部流量生态下的流量管道建设越来越全面,当下也逐渐成为一个对小微创业者来说更友好、更黄金的创业时代——今天,你如果具备内容和流量运营能力,将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在各种新媒体流量生态下一个人就快速跑通一个流量-变现闭环,迅速开始稳定赚钱。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2021年,在整个消费互联网的流量-变现大盘中,大的创业机会确实在阶段性变少,但属于个体、属于小微创业的机会,却开始变得越发丰富起来。也许,这也将会成为下一个小周期里的主旋律。

06

本节末了,我们也想结合上述所有内容和过程,试着做一些总结,这些总结既有关于整个流量-变现格局和一些主流流量-变现玩法的变化的,也有关于运营工作在行业内会发生的一些潜在变化的。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行业内的普通从业者,我们希望这里的总结对你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第一,在流量和变现方面,过去是先做流量和用户,再看怎么赚钱变现的时代,而2022年以后,是你要先把自己的变现产品/服务搞清楚,再来看怎么做流量的时代。

第二,大流量入口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必须同时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才有机会。

“天时”是你正好赶上了重要新技术、新内容媒介、新流量分发逻辑和新社会重大趋势的更替;

“地利”是你身处对的行业、平台和环境中;

“人和”则是你和你的团队在特定领域内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拥有团队核心竞争力。

第三,站在今天,试着在一个特别垂直细分的品类下,做一个中小流量入口,或是基于微信、抖音这样的大型生态独立搭建属于自己的流量-变现闭环,从而实现稳定赚钱,会是创业者的黄金之选。

作为个体,基于新媒体进行个人IP打造,让自己独立拥有流量-变现能力,也将会是当今最适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之一。

第四,回顾上述消费互联网流量-变现大生态的演化全过程,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每个时代都在酝酿着一些重要的趋势,你只有提前感知和预判,在整个流量-变现格局里,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才会更容易分辨出机会出现在哪里。例如:

(1)核心内容媒介和主流流量分发逻辑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大量流量入口级的机会,无论是大型流量入口还是垂直流量入口;

(2)流量头部聚集效应的加剧和重要流量管道载体的变化,会带来很多流量整合和分发类型的机会;

(3)核心交易成交场景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很多垂类品类的机会,或是放大流量价值的机会;

(4)在变现侧,你永远都可以通过整合优质供应链和货源,让自己成为一个垂类品牌而长久获利。

第五,站在今天看,当前互联网的整体流量-变现格局,若无新的内容媒介、流量分发逻辑出现,将会逐步趋于稳定。 倒是变现侧的消费升级,每隔几年一定会伴随着一些新消费人群、新消费品类的崛起而复现。

在消费互联网方面,至于下一个会带来更大变化、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也许还要在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空间互联网等概念的发酵下再酝酿几年。

当然,与之对应的,所谓产业互联网,或者说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许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迎来黄金时间——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一节里还会有进一步的解读。

第六,从运营的角度看,当前的时代是几乎所有2C的公司都要把私域或者短视频-直播当作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时代。

并且,在流量-变现方面,当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也将会是一种基本趋势,这将有助于一个品牌或者一家公司的用户触点和服务交付场景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尤其是对很多线下消费品牌而言。

第七,身为一个运营从业者,在当前日趋丰富、变化极快的各种流量渠道、变现手段下,如何能够既保持不断学习进化,又能找到“流量-变现”底层不变的东西,将会非常重要,这可能也决定了一个运营从业者能够走多远。

关于运营、流量、变现背后的“变”与“不变”,我们将在第3章里再次提到并进行延伸说明。

至此,颇为烧脑的内容就分享得差不多了。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会把话题转向这个时代下的另一个重要背景——产业互联网的崛起。 JnWaluSYoa2HFyMok4C5/DIPv7WrcVV7rGupoIk58unIgSSuBTSmYtVLzBThR7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