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温良谦恭的“糜先生”

胡适早年丧父,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但胡适小时候在台湾得过一场病,身体很瘦弱,所以母亲冯顺弟不准他乱跑乱跳,更不允许他和调皮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幼年的胡适没有养成活泼的性格,他文质彬彬,显得少年老成,于是,周围的大人便形象地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糜先生"。每当有人喊他"糜先生"时,他就会忍不住脸红,小小年纪就给人留下了温良谦恭的君子形象。

胡适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掷铜钱”,也叫“砸铜钱”。这个游戏,需要较高的战术和技巧,需要三四人或者六七人一起玩。玩的时候,每个人都拿着自己选择的铜钱向石柱掷去,铜钱反弹过来,弹得最远的“吃”第二远的……胡适很擅长这个游戏,经常获胜。有一天,胡适和一班孩子正在玩掷铜钱的游戏,这时,一个年长的本家路过,他看见胡适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有些吃惊,笑着说:“糜先生也掷铜钱吗?”胡适玩得正上瘾,听了这话,面红耳赤。觉得玩游戏有失先生的身份,从那以后,就很少再玩了。

胡适少年时代最喜欢看小说,他九岁的时候,在四叔家东边的小屋子里玩。小屋的前面是学堂,后边有间卧房,有客人来就住在这里。那天没有上课,胡适走进那卧房,看见桌子下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他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书的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是破损的,但这本破书却为胡适打开了新的天地。

这本书讲的是“李逵打死殷天锡”的故事。胡适在舞台上已经知道李逵了,就把这本《水浒传》残本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破书引起了他对小说的极大兴趣,从此,胡适到处借小说阅读,还和朋友们交换小说,一起比赛看小说。胡适很喜欢坐在小树下看书,他看的范围很广,包括弹词、传奇和笔记小说等等。胡适经常被小说曲折的情景吸引,欲罢不能。到了十多岁的时候,胡适就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又借了几副假胡须,在村口田里做戏。胡适演的都是诸葛亮和刘备之类文质彬彬的角色,他只演过一次史文恭,还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在地。胡适小时候没有发展音乐和绘画的机会,年幼的时候,有人提议让他学习吹笙或吹笛,但族里的长辈反对,说他的年纪太小,不合适。于是,他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机会,从那以后,胡适就没有拿过乐器,成了门外汉。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胡适也不例外。小时候,胡适常用竹纸蒙在书里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他临摹了很多画,画得很不错,临摹人物是他的娱乐方式,他如醉如痴。有一天,胡适画的正投入,没有想到被先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偷懒,不学习,便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为了给他留个教训,就把他抽屉里画的图画都搜出来,全部撕毁了,胡适的绘画萌芽就这样被扼杀了。因为当时的大人们都认为,只有心无旁骛地专心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尽管冯顺弟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只有6年3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和事业并不真正的了解,但她却非常崇拜丈夫,尊敬丈夫。在她的眼里丈夫是完美不可比拟的。冯顺弟小心地珍藏着胡传亲手写的红纸方字,把这些红纸方字作为她与丈夫和儿子三个人团聚生活的记念。胡传是冯顺弟的偶像,她经常向胡适传达胡传的各种优秀之处,让他跟上父亲的脚步,她还告诉胡适,自己这辈子只知道胡传这样完全的人,让胡适不要给父亲丢人。

冯顺弟没有读过书,但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所以,冯顺弟非常重视胡适的学习。胡适母子离开台湾,回到安徽绩溪县上庄的老家不久,胡适就进入了家塾,开始念书。胡适的老师,是胡适的四叔,学堂就在先生家东边的一间小屋里,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介如先生的儿子胡嗣秫[sì shú],他比胡适大几岁,不喜欢读书,经常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另外一个学生就是胡适。当时胡适才刚刚三岁零几个月,因为他很瘦小,要大人抱着才能坐在学堂的高凳子上,下课的时候,也要别人从凳子上把他抱下去。胡适不像嗣秫那样贪玩,经常一个人坐在学堂里,大声读书,直到天黑才回家。

为了培养胡适,冯顺弟付出了很多。丈夫去世后,她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胡适的身上。冯顺弟对胡适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胡适能通过读书搏取功名,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胡适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去了新的学堂读书,这个学堂的学费很低,每个学生一年一般只交两元钱的学费,因为学费低,先生也不肯用心教书,他们只是让学生念死书,背死书,如果学生偷懒,他们就进行体罚,打学生的手心,因此学生们都很怕先生。当时的课本都是古文,非常难懂,老师不讲内容,学生也搞不明白什么意思,只是死记硬背,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很多学生经常逃学躲到麦田或稻田里,宁可睡在野外挨饿,被抓回去挨打,也不愿念书。

冯顺弟是个明白人,她知道读书不能走马观花,要深入进去,才能学明白。为了让先生多关注胡适,给他讲解的详细深入,冯顺弟舍得给胡适交更多的学费。整个学堂,只有胡适一个人不属于两元的阶层。冯顺弟给先生的学费特别多,第一年就送给先生6块钱,是别的学生的三倍,此后,她每年都增加学费的金额,最后一年加到了12元,是一般学生的六倍。那个时候,冯顺弟的生活很窘迫,经常变卖首饰,但在胡适的教育上,她却从未吝啬一份一毫。

高付出才有高收获,先生拿到冯顺弟的钱后,看出她对孩子的一片苦心,也开始对胡适格外的关注,认真仔细地教他学习,把艰深难懂的古文讲解的非常清楚。如果胡适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也会耐心讲解,直到胡适把问题搞清楚。经过老师悉心的教学,胡适进步很快,之后,他还熟读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

冯顺弟对胡适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每天天刚亮,冯顺弟便把胡适喊醒,叫他披衣坐起。等着胡适清醒了,就问他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并要求胡适认真承认错误,反省错误,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不能再有类似的过错。胡适每天的晨省都是一些小过错,如若犯了大错误,就要在当天晚上进行严厉的教训,让他对错误有深刻的认识并及时改正。等着天亮的时候,她把胡适的衣服穿好,督促他早点上学。学堂大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的家里,胡适只好先到学堂门口看看,如果学堂没有开门,他就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的家人会把锁匙从门缝里递给他,胡适拿着钥匙跑回学堂,打开大门后,坐下念生书。胡适念私塾的时候,十天中,总有八九天他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胡适背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几年,家里经济非常困窘。胡适的几个哥哥不愿意住在一起,于是,闹着分了家。胡适的母亲独立撑着门户,担负着亲戚庆吊往来的人情,只能靠着靠抵当首饰过年。这时候,族中的胡守焕因为家道败落,愿意把收藏的《图书集成》这部大书减价出售,只要80大洋。《图书集成》是胡适一直求而未得的书,但因为价格太贵,他只好望而却步。冯顺弟知道胡适想得到这部书,就毫不犹豫地变卖家产,借钱买下了此书。 D+qNQzY9aUHnVBSwFHh0w+N1PF6i46Ij/LwZA4M0Qt5ttzcagnQ9VIJupsQUYJ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