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幼年丧父,适者生存

1891年12月17日未时,胡适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浦东新区。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母亲是冯顺弟。冯顺弟是胡传的第三任妻子,因此胡适父母的年龄相差很大,胡适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50岁了,而他的母亲冯顺弟才不到20岁。

胡适的姥爷名叫冯振爽,他有四个孩子,冯顺弟是家中的老大。冯振爽是一位手艺高超的裁缝,靠手艺养活一家六口,日子很苦,勉强温饱。他有个心愿,就是想把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中的祖屋重新翻修一下,但挣的钱连吃饭都不够,更不用谈翻修房子了。冯振爽的大女儿冯顺弟看出了他的心事,作为家里的长女,冯顺弟非常懂事。小时候,她就主动分担家务,帮助父母干活,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是父母的好帮手。周围邻居都夸冯顺弟贤惠,她的名声越传越远,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她十六岁那年,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慕名上门提亲。

胡传原名守珊,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他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家庭,自幼身躯高大,学习刻苦。每到茶市繁忙的时候,他都和父亲一起上山收购春茶。25岁那年,他考上了秀才,但后来多次参加考试,最终也没有考中举人,于是,他就放弃了科举考试。41岁的时候,胡传外出远游,他以研究边疆的地理为己任,走南闯北,因为机缘巧合,当上了三品的候补知州。

胡传有过两次婚姻,他的原配夫人冯氏死于太平天国乱兵的手里,他的第二任夫人曹氏,为他生下了三儿三女,最终死于难产。曹氏死后,胡传很为难,这么一大家子人得有个女主人照顾,于是,他就托人到冯家提亲,想娶冯顺弟做填房。

当媒人带着厚礼到冯家提亲的时候,冯顺弟的父母很是为难,胡家有钱有势,对他们来讲,属于高攀,女儿嫁过去衣食不愁,能过上好日子。但两人的年龄相差实在是太大了。胡传已经48岁了,冯顺弟才16岁,两人相差了三十二岁。胡传家有几个孩子,其中几个年长一点的,年龄比冯顺弟还大,他担心女儿嫁过去会受气。虽然家里很穷,但还能吃上饭,还没有到卖女儿的地步。冯振爽琢磨着孩子不可能答应嫁给这么大岁数的人,他心疼闺女,想着为她找个好的婆家,打算找个理由拒绝这门亲事。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冯顺弟却认可了这门亲事。冯顺弟对父亲说,虽然胡传的年龄大,但我不在乎,我愿意嫁到胡家。听了这话,冯振爽非常吃惊,连忙问她原因。

冯顺弟对父亲说,我知道你想把家里的祖屋重新翻修一下,但家里太穷,拿不出这笔钱。可惜我是个女孩子,没有本事外出给家里挣钱。我听说上门提亲的胡家很有钱,如果答应了这门亲事,他就会给咱家一大笔钱,有了钱,正好可以翻修祖屋,完成你的心愿。

冯振爽说,我是想翻修祖屋,但更关心你以后的生活,你的年龄不大,不着急成家,再等等,肯定有更合适的人来提亲,不能因为钱,就断送了你的幸福。

冯顺弟说,我想嫁给他,不只是钱的事,还有别的原因。咱家穷,我没读过书,胡家是读书人,嫁给这样的人家,将来有了孩子,肯定会有机会读书,过上好日子的。

听了冯顺弟的话,冯振爽夫妻又商量了一下,胡传是比女儿大很多,但在当时老夫少妻的事也不少。胡家很有诚意,愿意拿一大笔礼钱,女儿同意嫁过去,答应这门婚事也不错。思来想去,反复权衡,最后,他们接受了胡传的提亲。

冯顺弟非常幸运,嫁到胡家之后,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很舒服,胡传的人品不错,对她知冷知热,非常体贴,胡家虽然人多,但冯顺弟也没有受过气。冯振爽也拿到了一笔礼钱,他用这笔钱把祖屋重新翻修了一下,这个婚姻算是双赢。

冯顺弟结婚后没多久就被胡传接到了上海,他们结婚的第三年冬天,冯顺弟生下了胡适,胡适是冯顺弟唯一的后代,也是胡传最小的儿子。

胡适的原名叫胡嗣糜,这个名字非常拗口。1906年,胡适的二哥给他改了名字,单名适,字适之。这个名字出自严复的《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思。

在胡适刚满三个月的时候,胡传有了新的官职,他以候补知府的身份,实授台东直隶州知州。本来胡传想带着一家老小前去上任,但因为胡适年龄太小,经不起舟车劳顿。所以,当时胡传只好撇下他们母子,独自前往台湾岛上任去了。

1893年,胡适长大一些,母亲冯顺弟就带着胡适去到台湾和胡传团聚。在这段时间里,胡适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非常美满。冯顺弟不识字,嫁入书香门第后,受到胡传的影响,非常喜欢学习。胡传在公务之余,会抽出时间教他们母子读书识字,冯顺弟非常聪明,学习很投入,在胡传耐心的帮助下,很快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她和胡适一起学习,自己学会后再教胡适,胡适很快就学会了七百多字,胡家经常传出胡适的读书声。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冯顺弟的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这时候,胡适已经三岁,为了躲避战乱,冯顺弟带着他离开台湾,回到了故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镇是古徽州山川中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名镇,村子的周围重峦叠嶂,不但山清水秀,树木茂盛,而且经济繁荣,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母亲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后,没过多久,一个噩耗传来了——父亲胡传,因为身患重病,在厦门去世了,当时胡适才刚刚三岁零八个月,冯顺弟才23岁。冯顺弟听到胡传死讯的时候,因为悲伤过度,她的身体向后一倒,连人带椅子一起翻倒在地,立刻大哭起来,全家人也哭成了一团。这样悲惨的经历给胡适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年仅23岁的冯顺弟,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守寡生活。

胡传死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日子开始艰难起来。冯顺弟以后母的身份,执掌这样的大家庭,和几位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子女打交道,可想而知她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

胡传有四子三女,胡适的大姐、二姐、长兄都比冯顺弟大。胡适的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他吸鸦片烟、赌博,只要钱一到手,立刻就全部花光。花完钱后,他就打家里的主意,看见家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都动心思。见了香炉,他就拿出去卖掉,捞着锡茶壶,他就拿出去抵押。

每年的除夕,胡适的家里,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他们每人的手里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胡适家里大厅的两排椅子上,坐满了拿着灯笼的债主,他们等着胡适的大哥还钱,拿不到钱坚决不走。冯顺弟就进进出出的,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大大小小的事,装作没有看见这群人。

快到了半夜,冯顺弟才从后门出去,央求一位邻居本家到家里,给每家债户发一点钱,好说歹说,这群讨债的人,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离开。当债主们都走干净的时候,胡适的大哥也敲门回家了,冯顺弟从来都没有骂过他,也没有露出愤怒的神色。但冯顺弟的宽容并没有使大哥并改邪归正,他依旧到处借钱不还,年底又是一群债主封门,胡适过了很多年这样的除夕。冯顺弟就这样带着胡适艰难的度日,而家里的生活,全靠着胡适的二哥在上海的收入支撑着。

胡适的二哥非常争气,他和大哥截然相反,一直在外面辛辛苦苦地经商挣钱养活着一家老小。二嫂和二哥一样,非常能干,她的个性极强,脾气很大,但气度非常小。大嫂和二嫂经常闹矛盾冷战,因为冯顺弟待人非常和气,气量大,性格好,看在她的份上,大嫂和二嫂之间,还只是冷战,并没有到公开破口大骂,出手厮打的地步。

后来大嫂和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在生气的时候,就靠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指槐骂桑。两个嫂子棋逢对手,谁也不服谁,两个人只要一生气,矛盾能持续半个多月。她们两人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冯顺弟从来都不搭腔,装作没有听见。有时候,两人说话太难听了,她便悄悄走出大门,找个地方躲避一下。要是她实在忍不住了,就哭一场,两个嫂子便过来给她送杯茶,家里就会有一到两个月的太平日子。

冯顺弟待人非常仁慈温和,从来不说伤感情的话,但她却不能忍受人格方面的侮辱。胡适的五哥是个无业游民,没有正当职业,他整天无事生非,经常嚼舌头,搬弄是非。有一次,他在烟馆里说:冯顺弟家里有事的时候,总是请某个人帮忙,很可能给了他什么好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清白。这句话传到冯顺弟的耳朵里,气得她大哭起来,请了几位本家过来主持公道,又把五哥喊过来,当面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话,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必须当面说清楚。直到五哥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算完。 iKNxKnACkcuPFyrQsYJApvl8aSmg8huWpq3c8ZHzCWRKImps5me6R4uUvEvXUJ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