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奉直大战结束后,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控制了北京政权,曹锟又通过贿赂国会议员的手段,当上大总统。曹锟执掌政权期间,对人民实行野蛮高压,血腥镇压工人起义,直系统治下的政权尽失人心。
曹锟与张作霖曾经在联手打败皖系时,为了巩固两家关系,两个人结成亲家,他并没有把张作霖视为一个隐患。
然而张作霖正在暗自发力,除了让张学良整顿东北军外,他还私下联系在广东的孙中山、皖系首领段祺瑞组成奉、粤、皖三角联盟。孙中山专门派汪精卫到奉天,与他们密谋如何发起第二次奉直大战。
汪精卫说道:“按孙先生的意思,我们可以采用南北夹击的方式,南方革命军下令出兵讨伐曹锟和吴佩孚,你们东北军出其不意,挺进关内直接打向北京城。”
张作霖听完说道:“好,就按你们设定的方案来打,这次我奉军一定要一雪前耻,把曹锟、吴佩孚之流赶出京城。”
张学良也说道:“请汪先生和孙先生放心,我东北军一定全力配合。”
汪精卫听完说道:“有大帅和少帅的扶持,此次必定一击必胜。”
除此之外,张作霖又秘密联系与吴佩孚积怨已久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双方达成约定,奉直再次交战时,两队相遇都朝天开枪,互不攻击。
一切条件都成熟,只等一个机会发起战争。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皖系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和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因为争夺上海地盘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趁势声援浙江督军卢永祥,并以援助为名,调奉军再次入关,第二次奉直战争打响。
张学良被任命为奉军第三军军长,郭松龄为副军长,东北军出动海、陆、空三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役。
战斗最激烈的是山海关,由郭松龄带队指挥。奉军有7万人,直军有21万人,占绝对优势。但因为直军交通运输混乱,没有指挥系统,连丢朝阳、赤峰、凌源等重镇。
直系将领向吴佩孚求援,吴佩孚回电报说:“张学良一个黄毛孺子,算什么东西。本大帅明天就抵达前线,他立马吓得屁滚尿流。”
吴佩孚亲赴前线指挥后直军士气大增,山海关一时难以攻下。此时,由姜登选、韩麟春率领的奉军在九门口有所突破,张学良下令调郭松龄的部队到九门口协助,捣毁吴佩孚总部秦皇岛。
郭松龄没能打下山海关,一直憋着一口气,立志要大败直军。与他一向不和的韩麟春说道:“这样一来,你可以露脸,我们也可以立功。”
这句话让生性高傲的郭松龄大为不满,他站起来说道:“我郭某人从来不会沾别人的光,我还是带兵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
说完就走了出去,过一会儿,卫队传来消息说:“郭副军长带着他的兵回山海关了。”
张学良站起来,瞪了一眼两位军长,说道:“现在是打仗,你们非要闹成这样吗!我去把郭松龄找回来,回来以后,你们管好自己的嘴巴。”
张学良快马加鞭,在路上先看到郭松龄的队伍,命令他们原地待命。然后,在一户农家找到了郭松龄。
他遣散部下,对郭松龄说道:“我一向敬重你是我的老师,但是今天这件事情,你确实太冲动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郭松龄眼含热泪说道:“我就是看不惯他们那副嘴脸,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我是君子,不受嗟来之食。”
张学良说道:“你再君子,可还是个军人,而且你最懂军队里那一套。就算你再委屈,再气愤,但军令如山,这个你不是不知道。”
郭松龄说道:“我郭松龄什么时候受过这个委屈?打仗我可以,但这样沾别人的光,还被说得这么难听,我真的受不了。”
张学良说道:“我把你当作我的老师、兄长、朋友,什么事情我都答应你,但今天这件事情不一样。你别忘了,现在我是你的长官,你要听我的命令。我问你,你还认不认我这个长官。”
郭松龄说道:“汉卿,你别这样激我,这件事情不只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儿。”
张学良说:“就算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儿,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今天来身上什么都没有带,但你身上有枪。你如果想把部队带走,就先拿枪打死我,不然你就听我的命令,给我回九门口。”
郭松龄低着头说道:“我郭松龄能有今天这一切都是拜你所赐,但我真的做不到。山海关没有打下来,我本就心有不甘,现在又遭到这两个人的羞辱,我什么时候丢过这么大的脸。我现在就想找一个地方,一死了之。”
张学良打断他的话,说道:“想死还不简单,大丈夫要死就死到战场上,你给我到前线打仗去。”
郭松龄说道:“好,我听你的,我死到九门口去。”
郭松龄叫来副官,命令道:“通知全军掉头,拼了命往死里打。”
郭松龄带队一路厮杀突破九门口,切断直军的主力后路。此时,在承德的冯玉祥得知奉军拿下九门口后,认定吴佩孚败局已定。于是,秘密指挥军队连夜赶回北京发动政变,带兵围剿大总统府,囚禁了曹锟。
直军兵败如山倒,援军因为奉军先前破坏了铁路,所有军车都脱轨而出,铁道两旁和火车内都是援军的尸体。张学良沿着铁路线察看时,看着铁路两旁惨不忍睹。一旁的张作相用手护着张学良的眼睛说:“你别看了。”
张学良叹了口气说道:“仗打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太惨了。吴佩孚这次看来是真的完了,军队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曹锟也被囚禁在北京。”
直军全线溃败,吴佩孚带着残兵败将登上一艘战舰,向南逃了过去。第二次奉直大战,奉军圆满成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张作霖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举荐段祺瑞临时执政,组织新内阁。但段祺瑞不过是他的提线木偶,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张作霖,最终,实际上还是由奉系军阀接管了北京政权。
之后,张作霖派杨宇霆、姜登选升任江苏、安徽两省督办,李景林、张宗昌升任直隶、山东督办,还重新编排奉军,任命张学良为奉军津榆驻军司令和第三军军团长。
这一战当中,功劳最高的郭松龄却没有得到任何嘉赏。张学良非常气愤,找到张作霖说:“这一路上的仗,都是茂宸打下来的,你不能别人都升官发财,但茂宸这边没有任何表示。”
张作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说道:“这是郭松龄刚刚给我发来的电报,他反对我向南发展,说我劳民伤财。一个军人不好好打仗,却对我的战略部署指手画脚。我要再重用他,他岂不要上天了。”
张学良气不过,说道:“杨宇霆不也是你的部下吗?他能在你身边说三道四,茂宸提点建议,怎么就不行了?”
张作霖说道:“杨宇霆的策略就是我的策略。你想干嘛?是不是想造反?”
这场对话最终不欢而散。
此时奉系军阀内部有了明显的派系,一派是张作霖支持的杨宇霆派,另外一派是张学良支持的郭松龄派。杨宇霆是奉军的总参谋长,一直对郭松龄手握军权有所觊觎,所以经常在张作霖面前进言打压郭松龄,而郭松龄对杨宇霆热衷于军阀混战非常不满,把他看作是奉系的奸雄。
张学良回天津,见到郭松龄后,说道:“你这次立了大功,我却没能为你谋得一个赏赐,我很抱歉。”
郭松龄说道:“其实可以想见,我和他们本就不是一拨人。老帅手底下都是一群投机钻营的人,他们除了钱权利益,哪里有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
张学良说道:“我当了这个津榆驻军司令,以后一定会做到论功行赏,这次只能委屈你了。”
郭松龄想了想说道:“汉卿,虽然你是我的学生,但是我对你的期望不同于别人。我希望你不要以成为一个军事领袖为目标,而是要朝着成为整个东北的领导者为己任。东北不同于别的地方,日本人一直虎视眈眈,所以我希望你跟老帅不一样,不要着眼于眼前为一己私利争夺地盘,而是要放眼于国家,谋求国家统一,停止内战,一同应对日本的威胁。”
张学良明白郭松龄的意思,两次内战已经让他的内心痛苦不堪,但发号施令者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孝道大于天,遵循父亲的命令,才是他眼下实际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