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小六子少年有志

“我不是在任何房子里出生的,我是在马车上出生的。当时我头上受了伤,你看,现在我的头上还有疤痕。”

这是张学良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情形,当时他的父亲张作霖还是土匪头子,在八角台与另一帮土匪作战。母亲赵春桂在逃难途中,因为一路颠簸,在马车上早产生下了他。张学良生下来的时候,头碰到车梆,被撞出血,留下了陪伴一生的伤疤。

之后母亲便带着他在亲戚家安顿了下来,这时的张作霖在前方打了胜仗,觉得双喜临门,于是给他起名叫“双喜”。

小双喜三岁时,张作霖找来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算命。算命先生看了看,说道:“这孩子虽然是大富大贵的命,但是命太硬,克父克母。”

张作霖问道:“先生是否有化解的办法?”

算命先生说道:“只有改名字,还要去庙里请和尚做法事。”

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张作霖带着小双喜来到庙里,和尚把写着“双喜”两个字的纸条压在铜钵底下,把纸条当做是双喜,留在了庙里。然后开始念经,念完拍了拍小双喜的脑袋,让他往庙门外跑,听到别人第一句喊什么,取来做小名就可以逢凶化吉。他跑出去不久,只听见一个老太婆在外面喊道:“小六子!”

就这样,“小六子”成了张学良的乳名。张作霖不管人前人后都这样叫他,一直到张学良成为将军,都是这样称呼。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笑称:“如果那时候街上有人喊‘王八蛋’,那我就叫‘王八蛋’了。”

那张学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那是带着张作霖成为绿林的前辈冯德麟起的,以西汉开国元勋“张良”为参考,按家谱,他这一辈儿应犯‘学’字,所以起名张学良。

后来,在东北有“儒将”之称的吴佩孚到张作霖家做客,看到张学良聪明伶俐,于是又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叫“汉卿”。也是以“张良”为引子,张良是大汉朝的大臣,汉朝高级官员被称为卿,所以叫“汉卿”。

幼年时期的张学良几乎对父亲没有太多的印象,他一直和母亲赵春桂生活在一起,但1912年4月15日,年仅38岁的赵春桂因病去世了,母亲去世后,张学良便和姐姐弟弟一起到奉天投奔了父亲张作霖。张作霖此时是中华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而后又接任奉天省省长,在沈阳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大帅府。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对他报以厚望,为他请了家庭教师在家学习。最初的启蒙教师是张作霖的老师杨景镇,杨景镇知识渊博,但思想守旧,此时民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他依然留着一头辫子,还禁止张学良兄弟们剪辫子。张学良生性顽皮,因为看不惯老师的古板,经常在课堂上戏弄老师。

有一次趁着老师回老家,张学良就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老师回来后大为愤怒,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任意毁伤。”

张学良也生气地说道:“先生,那你应该留全发,你那一半儿岂不是已经毁伤父母了吗?”

老师说道:“这是皇上的旨意。”

张学良说:“皇上已经完蛋了,剪辫子才是政府的法令呢。”

老师大为光火,说道:“这个没有皇帝的朝廷,我看它还能持续多久!”

还有一次,杨景镇给学生们出了作文题目,叫《论民主国之害甚于帝制》。杨景镇看完张学良写的作文以后,气得向张作霖提出辞职,说道:“我再也不教你儿子了!”

张作霖对这位恩师很是敬重,看完张学良的文章,气的直骂他大逆不道,拿起鞭子就要抽他。这个时候,正好张作霖的秘书长袁金凯过来了,问道:“大帅为何如此生气,要对小六子大打出手?”

张作霖说道:“我怎么能不生气?他写文章骂老师,简直是大逆不道,如果不打他,他还不上天啊!”

袁金凯说道:“那作文你看了吗?”

张作霖说:“我看什么看,老师都被他气走了!”

袁金凯说道:“先把作文拿过来看一下嘛。”

袁金凯看文章里写道:“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此乃山村愚夫愚妇之谈也。”接着引用欧美几个国家当下的民主现状做了说明,最后写道:“所叹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者,昧于不明世界大势,不明世界古今历史,真所谓坐井观天者也。”

袁金凯看完说道:“小六子思想很深刻,应该受鼓励,是这位老师教不了他了。”

张作霖听完怒气全消,又为他找了一位老师白永贞。白永贞满腹经纶,书法写得很好,张学良非常敬重他,但因为天性顽皮,也闹出好几次戏弄老师的事情。白永贞教授张学良四书五经,教了两年后,对张作霖说:“你儿子不是个念书的人,他要干什么,你就让他干什么好了。”

张学良又气走一位老师,但这次张作霖并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笑说道:“淘小子将来准有大出息!”

后来张学良在军医杜泽先的介绍下,加入了沈阳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在教会期间,他结识了很多外籍干事和新派人士。在同他们的交往中,张学良眼界大开,还学会了开汽车、跳舞、打高尔夫球。

张学良十五岁那一年,袁世凯政府传出要和日本人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张作霖在大帅府大发雷霆。张学良得知后,萌生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想法。他成立了奉天救国储金会,动员弟弟妹妹、亲戚朋友把压岁钱和积蓄都拿出来,并且借着父亲张作霖的名号,吸引了很多达官贵人纷纷捐钱。张学良希望以此种方式来接济平民、支持商户、振兴经济,免除日本对东三省的经济侵略。

这次尝试虽然没多大效果,但也是他第一次实践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后来有一天,张学良沿着河边漫无目地散步,看到前面围了一群人窸窸窣窣地讲话。他凑过去一看,地上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已经没了气息。人群里面有人说道:“真是个可怜人,如果有钱可以看大夫,哪至于死在荒野之间。”

于是张学良知道了当医生可以救人,他便立志想当个医生。他满怀信心地对父亲说:“我想去学医。”

张学良原本以为父亲会支持自己,不料父亲却说道:“你是我张作霖的儿子,以后也要上战场、带军队、做将军的。”

张学良知道和霸道的父亲争论没有意义,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找到在青年会上认识的美国朋友普赖德,对他说:“我想去美国学医,但是我父亲不让,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普赖德说道:“去美国,船票只要70美元,我可以帮你。我还可以给你找一个教会人家,你每天帮他们做做家务,就可以免去你的房租。但最好还是能征得你父亲的同意。”

张学良说道:“我父亲如果不同意,我就偷偷走。”

后来张学良又找到在青年会教自己英文的老师陈英,向他说明自己的志向并寻求解决方法。陈英知道后,对他说道:“你为什么非要和你爸对着干呢?你爸那么器重你,你却要伤他的心。”

张学良说道:“他让我当军人,我不想当。”

陈英只好给他出谋划策说:“你可以顺着他,告诉他你想要学军,并且希望到美国的西点军校深造。你父亲一定会同意,到时候到了美国,要学什么岂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张学良豁然开朗,说道:“你这个主意真好,我马上跟他说去。”

张学良再次找到父亲,说道:“我决定听从父亲的教诲从军,想去美国西点军校学习。”

张作霖听完笑了笑说:“你别去给我丢脸了,当美式军人,想都别想。你真要想学军,我可以送你去日本留学。”

张学良从小就目睹日本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日本人疾恶如仇,他愤恨地说道:“我非常厌恶日本,肯定不会去。”

这下,征得父亲的同意已经没可能了,于是张学良便私下联系普莱德,准备暗中逃走。普莱德帮他买好船票,然而就在检票上船时,被警卫认了出来。就这样,他的学医梦和出国梦同时被掐断了。

更让他气愤的是,张作霖又让他迎娶好友的女儿于凤至,说是在他八岁时就订下的亲事。张学良对媒妁之言非常反感,但迫于父亲的权威,只能答应。婚后,他发现于凤志并非自己想象中的古板守旧,反而雍容大度、文采飞扬,又加上为人和善,很会打理事情,帅府上下都对她赞不绝口。张学良不禁也心生爱意,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婚后有段时间,张学良患了一场大病。除了身体上的病痛,在心理上,他一直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心存不满,再加上当时沸沸扬扬的“二十一条”,他觉得东北就要变成第二个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他迅速消瘦下去,精神也萎靡不振。 +D03EiFf3R++R351D+CjNIu1s0gsLlbtg8YvKQM1VP6EwRKoV6XpDjU/by6fsb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