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宗的昭陵

和高宗及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相比,唐太宗的昭陵显得清静许多。它位于礼泉县东北,离西安约70千米,其实比乾陵更接近西安市区,但奇怪却没有什么游客。然而,在唐代诗人心目中,昭陵的地位是远远超越乾陵的。杜甫没有留下任何咏乾陵的诗,但他却曾经两次谒昭陵,写了两首诗:《行次昭陵》和《重经昭陵》。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杜甫到羌村、奉先(即今蒲城)一带得路经昭陵吧。在一个初秋的早晨,我也步杜甫的后尘,前来谒昭陵了。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墓碑。

昭陵博物馆边的李勣墓和碑。墓后有三座小山。

车子最先来到昭陵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昭陵地区出土的好些珍贵文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巨型的唐代鸱尾,以及李靖、房玄龄、阿史那忠等人的墓碑。我站在他们的墓碑面前,用手掌轻轻摸了摸他们的碑身,觉得自己仿佛在跟这些从前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见过的历史人物逐一握手似的。更让我惊喜的是,馆内还有一通孔颖达的墓碑。他是太宗朝学问最渊博的学者,注释过五经,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书,在今天还是中文系和历史系师生常读的著作。我觉得自己真有福气,隔了1000多年,还能够如此“亲近”一位经学大师的墓碑。

李勣碑的碑头,刻的是螭首。

昭陵博物馆旁有一通巨型的李勣碑。他是唐初著名的武将,曾帮助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打下了李唐的天下,后来更平定了东突厥和薛延佗。在高宗朝,他又东讨高丽,战绩辉煌。他在公元669年去世,享年79岁,陪葬昭陵。据新旧《唐书》说,在下葬那天,高宗亲自来到汉代的未央古城,登上阁楼,望着他的灵车远去,失声痛哭,很感人。

昭陵有一百多座陪葬墓。大部分陪葬墓的墓碑都已仆倒,深埋在地下,或被迁移到昭陵博物馆去,如李靖碑和孔颖达碑。有的甚至被后代的农民拿去当建筑材料使用。想不到隔了1300多年,这通李勣碑还立在原处,很难得。虽然碑上唐高宗亲笔写的字迹已经风化磨损,碑头却仍旧相当完好,刻的是螭首,依然那么精美细致。他墓冢后依然有三座隆起的小丘,正像史书上说的,“像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佗之功”。

从唐太宗开始,唐陵绝大部分都是“依山为陵”的。所谓依山为陵,便是先选择一座高山,然后就在那高山的峰顶上,从旁凿出墓道和墓室,就如在峰顶开凿一条火车隧道那样。这跟秦始皇陵和汉武帝的茂陵以“堆土为陵”(以大量泥土堆成小丘陵)的方式建筑,很不相同。北京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则是在山脚下挖掘墓道和墓室,深入地下,称为“地宫”,也跟唐陵有别。

唐太宗的墓室,建筑在礼泉县东北约23千米的九嵕山峰上。根据现代学者的勘测,这山峰高达1188米。当年没有炸药,又要把那么多的开陵工人运到这么高的峰顶之上,一切全靠人力来开凿陵墓,可以想见这工程之浩大和艰难。难怪,据《唐会要》说,当年他们还在这九嵕山架起绕山的栈道,显然为了方便工人上下山,也便于把唐太宗的灵柩抬到那么高的峰顶上去安葬。

太宗下葬后,守陵使阎立德建议把栈道拆除,使陵寝“固如山岳”,防止陵墓被盗。太宗的孝子高宗李治,当年还为了拆栈道的事哭哭啼啼,“呜咽不许”,因为拆了栈道之后,就连他这个孝子也不能上到峰顶去拜祭他的父亲了。然而,最后恐怕为了防盗,高宗还是勉强同意把这栈道给拆了。

公元757年,杜甫曾经两次路过昭陵。那时,栈道早就拆了,而且那时昭陵应当还是守卫森严的,杜甫应当没有像我那样,爬到九嵕山峰顶上去。所以他写的《重经昭陵》,是从山下往上看到的情景: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我比杜甫好奇,我不满足于在山下望昭陵。所以我索性乘车上到半山,无路可去时,再从那里爬了一个多小时,爬到1000多米的九嵕山峰顶上去。最后,我终于见到了那个埋葬着太宗皇帝的主峰,也更能体会当年下葬时,他们抬着太宗的灵柩,慢慢爬上这高峰,那场面之浩大、之悲壮。但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寂静了。我只听到从南面泔河吹来的风声。

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R17IWHNmYKsKO56wWeI8+4l4WVPLJPPnvWd6xSokC4Mo96mGVmPDqNZN80mlTE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