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条的前世今生

面条是我们河南人的主要食品。一般人家每天都至少要吃一顿面条。我小的时候,村子里衡量人富不富裕,有一个标准,是看他一天能吃几顿面条,凡一天能吃上两顿面条的,都可被称为富人。我母亲就常羡慕地指着别人家的院门对我说:你看看人家多富,一天都能吃两顿面条!

河南人对面条的迷恋达到了别人很难理解的程度。像我,如果连续几天不让我吃面条,就会急得抓耳挠腮。我在西安上军校时,军校食堂很少做面条,我就在吃过午饭或晚饭后,再悄悄出校门到外边的小饭馆里掏钱吃一碗面条。有一年去俄罗斯访问,连续几天吃不到面条,把我弄得好难受,于是就邀一个河南籍的朋友一起,在一个晚饭后四处去找吃面条的地方,跑了圣彼得堡好几条街道,才找到一个华侨开的面馆,一问价钱,合人民币四十五元一碗。再贵也要吃,我一下子吃了两碗,这才舒服地回到了所住的宾馆。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说是有一个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看见妈妈天天吃面条,知道了面条好吃,妈妈生他那天,遇到了难产,妈妈被折磨得哭喊连天,可就是生不下来,这时候奶奶急了,在一旁抱怨儿媳说:面条都做好了,还不再使点劲?!这话让婴儿听到了,以为是叫他吃面条哩,肩膀一缩,哧溜一下就钻出了妈妈的肚子……

其实在中国,爱吃面条的可不止河南人,我知道陕西人、山西人、甘肃人、青海人等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域的人,也都喜欢吃面条。南方人多把面条作为一种辅食,其实南方的米粉、米线和河粉,也是面条的种类。差不多可以说,在中国,很少有完全没吃过面条的人。也是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面条品牌,像河南的烩面,陕西的油泼面,山西的刀削面,兰州的拉面,上海的阳春面,杭州的葱油拌面,镇江的锅盖面,济南的打卤面,北京的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香港的虾子面,台湾的担仔面,新疆的拉条子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习惯吃面条的人约有八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工业化的方便面快速发展,到2004年,方便面生产已达四百八十亿份,产值二百九十亿元人民币。如今,中国的面条已有五百多个种类。

吃面条的也不止咱们中国人,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面和通心粉,目前,全球意大利面条的年产量已达一千万吨。日本人吃日本拉面,朝鲜人吃朝鲜冷面。顺便说明一下,意大利和今天欧洲人吃的面条,是由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拉面是由“遣唐使”从中国传过去的。

人为什么会吃面条?这得从人类发现发明食物的历史说起。我们知道,人类发现火之前,主要是生吃食物;发现了火之后,最初只知道把采摘的植物的果实和猎获的动物的肉煮熟、烤熟了吃,对植物的果实是粒食,还不知道把植物的果实粉碎了吃;粉碎果实是在石磨出现之后,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麦子、谷物的粉食才成为可能。有了面粉和米粉之后,怎么把其做得好吃,又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这时,有的人只是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聪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团,再捏成片放汤中煮,叫吃汤饼,实际上是吃面片;还有的手巧的人,把面团搓成长条放进汤里煮,这样还叫吃汤饼,实际上就是吃面条。

在故乡

吃汤饼也就是吃面条,是从东汉开始的,但一直到了宋代,面条才正式被称作面条。《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汴京的面条已有好多种了。古籍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挂面的记载,是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这样说来,面条的发明权应属于中国人。

但关于面条的起源国,前些年在世界上却争论不断。意大利人说是他们发明的,阿拉伯人说是他们发明的。我们中国人拿出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让他们看,意大利人拿出他们关于面条的壁画照片让我们看。还好,2002年10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茂林带领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新石器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倒扣着的碗,揭开碗,在碗形泥土的顶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躺着一团鲜黄色的线状物,外表形似我们今天吃的拉面,经鉴定,这是小米粉做的面条。喇家毁于一场地震,这碗来不及吃下的面条被密封在地下,直到四千年后才重见天日。这碗面条,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发明者的殊荣。此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的论文,到此,关于面条发明权的争论才算得以终结。

面条这种食品不仅做起来简便,营养丰富,而且有一些种类,还被演绎成故事,赋予了人文含义。比如,长寿面。传说汉武帝时,有一天议完朝政,君臣开始闲谈长寿之事,有人说脸长可以长寿,有人说人中长可以长寿,有人说耳垂长可以长寿,君臣们的议论传到民间,逐渐变样,把脸换成了面,说成面长可以长寿,于是人们为图吉祥,为求长寿,就渐渐形成了在生日这天吃面的风俗,而且这天的面条要擀得切得越长越好,以面长寓意寿长。

又比如陕西岐山的臊子面。传说有一个父母双亡的穷书生,由哥嫂抚养,嫂子不仅面条做得好,而且打的卤好,为了让小叔子读好书求功名,嫂子为他打的卤中有肉有菜,齿间留香,后来小叔子果然成了举人,嫂子做的这种面就被誉为“嫂子面”。其他人听说了“嫂子面”的做法后,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取功名,也仿制这种面,但孩子却屡屡落榜,弄得又羞又愧,所以这面便又称“臊子面”。

再如三鲜伊面,传说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伊尹特意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先蒸熟,后油煎,这样即使他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地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头和海鲜炖制而成的。伊尹母亲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这种面又叫“孝子面”。三鲜伊面的做法和今天的方便面的做法很相似。

面条这种吃食的演化历史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其一,一个民族的主要吃食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偶然出现的,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有无数人参与其中。我们今天在享受每一种祖先传下来的美食时,要对前人充满感恩之心。其二,一种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广度,是和创造者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相关的。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面条所以能传至意大利和日本、朝鲜,扩展至欧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为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曾经很大,我们中华民族曾为很多国家的人所仰视。美国的麦当劳快餐今天能在全世界开连锁店,也是这个原因。其三,一种吃食一种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形成习惯和传统,它会对该地域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它会和人们对该地域的爱和对该地域人的爱交互在一起,成为乡情、民族情的一种重要成分,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面条很容易把河南人聚拢在一起,中餐很容易把中国人聚集在一起。

愿大家都爱吃面条!

愿我们中国人今后能创造出更多的美食! rI8PLsJjbpdys4jhNnfKQ7LSQbga+Q0iuJ/gmCDzImJp7wntR9GyECq1M+reqN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