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引聪上云)
今日二月十五日开启
,
众僧动法器者
!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道贫僧亲者。
(末上云)
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请拈香,须索走一遭。
【双调】【新水令】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
,讽咒海波潮
。幡影飘飖
,
诸
檀越尽来到
。
【驻马听】法鼓金铎
,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
,半天风雨洒松梢。侯门不许老僧敲
,纱窗
外
定有红娘报
。害相思
的
馋眼脑
,见他
时
须看
个
十分饱。
(末见洁科)(洁云) 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
(末拈香科)
【沉醉东风】
惟愿
存在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遥。为曾祖父先灵
,礼佛法僧三宝
。焚名香暗中祷告:
则愿得红娘
休劣,
夫人
休焦,犬
儿
休恶。
佛啰,早
成就了幽期密约。
(夫人引旦上云) 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 (末做见科)(觑聪云) 为你志诚呵,神仙下降也。 (聪云) 这生却早两遭儿也。 (末唱)
【雁儿落】
我则道这玉
天仙离
了
碧霄,
元来是
可意
种
来清醮
。
小子
多愁多病身,
怎当他
倾国倾城貌
。
【得胜令】
恰便似
檀口点樱桃
,粉鼻
儿
倚琼瑶
。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
,满面
儿
扑堆
著
俏
;苗条,一团
儿
衠是娇
。
(洁云)
贫僧一句话,夫人行敢道么?老僧有个敝亲,是个饱学的秀才
,
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对我说,央及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贫僧一时应允了,恐夫人见责。
(夫人云)
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
(末拜夫人科)(众僧见旦发科
)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
也凝眺
;举名
的
班首真呆
[13]
,
觑著
法聪头
做
金磬敲
。
【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
,没颠没倒
,胜似闹元宵
。稔色人儿
,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
【折桂令】
著小生
迷留
没
乱
,心痒难挠。
哭声儿似
莺啭乔林,
泪珠儿似
露滴花梢。大师
也
难学,
把一个发慈悲的
脸儿
来
朦著。击磬的头陀懊恼
,添香的行者心焦
。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
(洁云) 风灭灯也。 (末云) 小生点灯烧香。 (旦与红云) 那生忙了一夜。
【锦上花】外像 儿 风流,青春年少;内性 儿 聪明,冠世才学。扭捏 著 身 子 儿百般做作,来往 向 人前卖弄俊俏。
(红云) 我猜那生——
黄昏这一回,白日那一觉,窗儿外那会镬铎
,到晚来
向
书帏里比及睡著,千万声长吁捱不到晓。
(末云) 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碧玉箫】情引眉梢,心绪你知道;愁种心苗,情思我猜著。畅懊恼
,响铛铛云板敲
,行者
又
嚎,沙弥
又
哨
,
恁须
不夺人之好
。
(洁与众僧发科)(动法器了)(洁摇铃跪宣疏了
,烧纸科)(洁云)
天明了也,请夫人小姐回宅。
(末云)
再做一会也好,那里发付小生也呵!
【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劳攘
了
一宵
,月儿沉,钟儿响,鸡儿叫。
唱道是
玉人归去
得
疾
,好事收拾
得
早。道场毕诸人散了,酩子里各归家
[14]
,葫芦提闹到晓
。
(并下)
【络丝娘煞尾】
[15]
则为你
闭月羞花相貌
,
少不得
翦草除根大小。
题目 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夜香
正名
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终
[1]
针黹(zhǐ指)女工——妇女从事的针线、纺织、刺绣等活计。黹,制衣、刺绣。《说文》:“黹,箴缕所
衣也。”段玉裁注:“箴,当作针;
,缝也;缕,线也。以针贯缕
衣曰黹。”黹,俗作指;工,亦作红(ɡōnɡ工)。
[2]
杜鹃——即子规鸟,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蜀王本纪》载:“望帝(按,名杜宇)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
(ɡuī规)鸣,故蜀人悲子
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成都纪》、《寰宇记》则以为杜鹃乃望帝所化。杜鹃鸣声哀切,叫后口常流血,《尔雅翼·释鸟》:“子嶲(xī西)出蜀中……以春分先鸣,至夏尤甚,日夜号深林中,口为流血。”子嶲即杜鹃。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杜鹃行》引《华阳风俗录》:“鸟有杜鹃者,其大如鹊而羽乌,声哀而吻有血。”杜鹃红,即杜鹃鸟口上的血。这里以杜鹃鸣声之悲,形容老夫人心情之悲,以杜鹃叫后的口血来比喻眼泪。
[3]
舍利塔——塔为梵文音译,也译为浮图、浮屠等,指用土木砖石等高积成的建筑物。塔内一般会用称为“龛(kān刊)”的房室或阁子安置佛法道场(如佛骨舍利、佛经等),象征佛教正法、觉者高风之所在,成为人们瞻仰信奉的神圣象征,犹如传统文化中为逝去先人之建坟树碑。舍利为梵语音译,意为尸体、身骨,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焚尸的凝结物也叫舍利。贮藏舍利的塔即舍利塔,《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这里泛指佛塔。又,舍利子,亦作舍利弗、舍利弗多,其意为“子”,舍利为其母名。据《大智度论》卷十一、《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等。舍利子原本修习外道,为佛之驳难者,后皈依释迦牟尼,常随从佛陀,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职明才智,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与舍利子不可相混。曲中指前者。据明嘉靖甲子(1564)年的《再建普救寺浮图诗》碑载:“蒲东旧有普救寺浮图,创自隋唐,工制壮丽。”《董西厢》云:“七层宝塔”。原塔毁于地震,嘉靖间重建后为十三层方形砖塔,今存,俗称“莺莺塔”。 侵——《说文》:“
,渐近也。”
今省作“侵”。 云汉——天河。《诗经·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毛亨传云:“云汉,天河也。”
[4]
洞房——本指深邃之室,《楚辞·招魂》:“姱容修态,
洞房些。”王逸注:“洞,深也。”此即指佛殿,后折“红上佛殿”生云“引入洞房”可证。
[5]
参——佛教仪式,众僧参见住持、坐禅说法、念诵,谓之“参”。《象器笺》:“参,趋承也,晋谒。”这里是瞻仰、拜见的意思。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省称,地位次于佛。菩提,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萨埵,众生。《翻译名义集》卷一引智
释:“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引法藏释:“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就是参悟佛教真理,普救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大势至等,皆为菩萨。
[6]
颠不剌——用法不同则含义各异,故于其解众说纷纭。具体到《西厢记》中,颠,有可爱、风流义;不剌,语助词,有声无义。《诗词曲语辞汇释》:“《五剧笺疑》云:‘不剌,北方语助词,不音
,剌音辣,去声,如怕人云怕人不剌的,唬人云唬人不剌的。’盖为衬垫语辞之用,无意义可言也。《董西厢》一:‘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颠有风流或轻薄之义,此为风流义。颠不剌的浪儿,意言风流浪子也,与上句风流相应。《西厢》一之一:‘颠不剌的看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罕曾见。’生得风流,长得可喜,为当时习用语。此与可喜对举,亦当为风流意。”
[7]
每——是从元代俗字“懑”衍变来的。宋·周
《清波杂志》卷一:“钦圣云:‘便休与他懑宰执理会,但自安排着。’”宋·叶寘《爱日斋丛钞》卷五:“懑,本音闷,俗音门,犹言辈也。”《通俗编》卷三十三“们”条:“北宋时先借‘懑’字用之,南宋则借为‘们’,而元时则又借为‘每’。”按,今冀中一带读“们”为“每(měi美)”。
[8]
齐齐整整——即齐整,指妇人容貌端庄匀称。《通俗编·状貌·齐整》:“按,凡物整顿者,古均谓之齐整,而时俗多于妇人言之,唐以来有然也。……《集韵》云,
,妇人齐整貌。”
[9]
剔——程度副词,极,很。 团
(luán栾)——圆。《一切经音义》:“团,圆也。”《正字通》:“
,团
,圆也。”
[10]
氤氲(yīn yūn因晕)——又作
缊。烟气蒸腾、纠结缭绕之意。《易·系辞下》:“天地
缊,万物化醇。”孔颖达疏:“
缊,相附著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
缊,其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释文曰:“
缊,本又作氤氲。”
[11]
早是——已经是,本来已经。《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蒙王收录,早是分外垂恩,更蒙举立,为臣死罪,终当不敢!” 扑堆——遍布,堆聚。扑,或作“
”,《方言》:“
,聚也。”
[12]
锦片也似前程——形容婚姻美满似锦如花。郑德辉《
梅香骗翰林风月》楔子:“全凭玉带为媒证,锦片姻缘指日成。”前程,元剧中多指婚姻,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四折:“寄与他多情女艳娇,你着他别寻一个前程倒好。”宋已有此语,见《夷坚丁志》郎岩妻条。
[13]
举名——做佛事时的呼令。 班首——头领,此指主持法事的和尚。 呆
(láo劳)——元时口语,王伯良曰:“呆
,方言也,犹言痴呆懵懂之意。古本作劳,音义并同。”闵遇五曰:“
,劳去声,北方骂人多带
字,如云囚
、馋
之类,不知何义。”按,
,通“痨”,病,北方骂人加痨字,表程度之深。
[14]
酩(mǐnɡ)子里——也作瞑子里、冥子里,宋元俗语,有暗地里、昏暗糊涂、忽然、无端诸义,张耒《明道杂志》:“冥子里,俗谓昏也。”陈眉公:“酩子里,犹云昏黑。”赵长卿〔簇水〕词:“闵子里、施纤手。”万树《词律》注云:“闵子里,即酩子里,乃暗地里之谓也。”宁希元《元曲的假借和音读》:“‘冥’、‘瞑’、‘酩’都是假借,本字当作‘
’,就是地室。《说文》:‘
,北方为地空,因以地穴为
户。从穴,皿声,读若猛。’……元曲中的‘冥子里’本是名词,‘昏暗’、‘忽然’、‘无端’,都是由‘
子’给人的生活感受后起的引申义。”
[15]
络丝娘煞尾——《西厢记》五本,前四本戏结束时,因情节未完,在套曲之外都用〔络丝娘煞尾〕二句,承上启下,剧情已完便不复用。凌濛初曰:“此有〔络丝娘尾〕者,因四折之体已完,故复为引下之词结之,见尚有第二本也。此非复扮色人口中语,乃自为众伶人打散语,犹说词家有分交以下之类,是其打院本家数。王(按,指王伯良)谓是
弹引带之词而削去,太无识矣。”打散,即散戏时送客的“饶戏”。毛西河《西河词话·连厢词》云:“少时观《西厢记》,见每一剧末,必有〔络丝娘煞尾〕一曲,于扮演人下场后复唱,且复念正名四句。此是谁唱谁念?至末剧,扮演人唱〔清江引〕曲,齐下场后,复有〔随煞〕一曲、正名四句、总目四句,俱不能解唱者、念者之人。及得《连厢词》例,则司唱者在坐间,不在场上,故虽变杂剧,犹存坐间代唱之意。此种移踪换迹,以渐转变,虽词曲小数,然亦考古家所当识者。”王伯良《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例三十六则》则云:“至诸本益以〔络丝娘〕一尾,语既鄙俚,复入他韵;又窃后折意提醒为之,似
弹说词家所谓‘且听下回分解’等语;又止第二、三、四折有之,首折复阙,明系后人增入。但古本并存,又《太和正音谱》亦收入谱中,或篡入已久,相沿莫为之正耳。今从秣陵本删去。”孰说为是,有待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