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人类思想在过往的经历,进而了解至今为止在世界格局中仍然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及其思想观念发生和发展的若干层面。
之所以要了解历史,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处境是由过去人类的行为、选择、取舍逐步导致的,不了解过往就不能了解当下。
有一种说法叫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如果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那就不会变化了。比如鸿门宴上是项羽发慈悲放过了刘邦,而不是刘邦放过了项羽。又比如是秦始皇而不是别人统一了中国,这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为什么还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呢?这种说法不就意味着历史是会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这个说法。
首先,史料的不断发现会改变我们对过往的认识。
我们考察历史依靠的是过往人们的活动所留下的史料,史料可以是记载过去人们所作所为的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物质遗存包括考古发现。举一个例子,清华历史系有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清华简”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这些年出土的文物特别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盗墓行为很猖獗。有的盗墓贼专业水平不亚于职业的考古工作者,却因为利益驱使有着千百倍的热情去发掘文物。前些年在香港的文物走私市场出现了一批竹简,清华的古文献权威李学勤先生看到了,觉得非常有价值,后来这批竹简由校友花钱买下来捐给了清华。这一批被命名为“清华简”的竹简,后来被证明具有重大价值。这些材料的出现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写我们对上古中国文化的认识。比如在里面发现了古文《尚书》中后世没有流传的篇章,有类似于《竹书纪年》的古史记载,还有一些类似于后世的计算尺的东西,能够表明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前我们说中国古文明辉煌灿烂,但在数学方面却似乎比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要略逊一筹,现在发现其实也并不逊色。我们更有理由面对别的文明说:“我们的祖上比你们阔多了。”因此,之所以说每代人都会有不同的历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总是有新的材料不断出现,对同一个历史片段人们会产生与前人不同的认识。
其次,历史事件虽然一旦如此这般发生就不再变化,但其影响却在持续地发生变化。
比如孔子的行为、言谈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定格了,但他的影响却在后世不断地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内,他的行情的变化就令人瞠目结舌。由“五四”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再到现在一直不断地变化。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大谈所谓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和儒学的关系,再到今天他的塑像出现在我们校园里的近春园小岛上,对孔子的理解和评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起伏。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之于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一点,那就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其影响并没有消失,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再者,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还因为我们总是从当下的价值观出发来看待过去。
社会不断变化,每一代人的眼光都在不断变化,以此作为参照来观察过去,过去便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真正的历史虽然是过去,但不是僵死的过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过去(living past)。
这一层意思可以换一个说法,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 有过一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有着多重的内涵。
一、历史确实是发生在过去的,然而我们研究历史的方式与物理、化学不一样,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发生在我们眼前,而且可以在受控的实验条件下不断重现。而历史上的事件一经发生了就不会再重复,我们只能凭借史料在头脑当中重建这个事件,比如凭借司马迁的《史记》在头脑中重建鸿门宴的图景,而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思想活动其实都是当下的。
二、人类过往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数不胜数、无穷无尽。且不说人类过往的事件,就连我们自己过去所经历的很多事情已经无法再想起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过去当中一些特定的事件是而不是其他呢?因为我们对过去的关怀总是和我们当前生活中的兴趣、关注点相联系的。
比如说历史学研究可能讨论这样的问题: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时代?莎士比亚到底是什么人,他会不会是英国历史上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一个笔名?——的确还真有人提出过这样一种比较离谱的观点。贝多芬写出某一首交响曲时是不是真的已经聋了?他在钢琴创作方面的突破是否是因为当时工业技术的突破,让人们有能力造出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钢琴?但是,人们不大会问1805年北京城第一个寿终正寝的人是谁?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完全有可能解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今天还看莎士比亚,还读《红楼梦》,还听贝多芬。我们对《红楼梦》还感兴趣,进而我们对创造了这个无比精致复杂的虚构世界的人的生平感兴趣。
又比如当代历史学研究开拓的新视野、新领域非常之多,目前在国内国外,环境史都成为一门高速发展的学科。为什么我们突然开始关心环境史?是因为原来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吗?并非如此。一直就有各种史料表明,上古时期,中原地带有很多竹林,人们还能骑大象作战。今天的主流见解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当下全球变暖,引发了诸多问题。但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气候的显著变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又是不争的事实。今天这么多人之所以关心环境史,是因为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所居住的家园的前景,而人们又总是从当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这门课程,看这种至今依然占有世界优势地位却又面临重重危机的文明过往的经历,以及曾经出现的一些伟大的头脑及其思考过的一些深刻的问题,这不仅是扩充和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且与我们的当下有着各种各样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0世纪初,与罗素 一起奠定了现代数理逻辑基础的怀特海,也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有一句名言,说两千年来的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一连串的注脚。如果不是因为过往人们的思考与后世会有活生生的关联,如果过往人们的观念世界只能保存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怀特海的说法就不能成立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两方面的期待:
一方面是知识性的,希望能帮助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形成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基本框架。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著作的基本面貌——这些是知识性的,是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知识结构当中应该具有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素材,给我们思考自己和当代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大的背景。把已经故去的思想家、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重要人物的著作里面所思考的问题表呈出来。那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是不是依然还成其为问题,或者和我们今天的生存处境是不是还有某种相关性。我们会在这方面也做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