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汤液醪醴篇第十四

【篇解】

汤液和醪醴,均是古人以五谷制成的用以治疗疾病的酒,其中,味淡清稀者为汤液,味厚稠浊者为醪醴。因本篇首先讨论的是汤液醪醴的制法及应用,故名为“汤液醪醴”。

全篇主要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了治疗效果与病人神气的关系;提出了“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医与病的标本关系;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

关于汤液醪醴,在《素问·腹中论》《灵枢·经筋》等篇亦有记载,对后世药酒的制作、应用及发展有很大影响。篇中治病重视神气的观点,不仅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同时也指导人们用以养生保健。篇中水肿病的理论及治法,对后世治疗水肿病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对临床治疗水肿至今仍有重要指导价值。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 [1] 汤液及醪醴 [2] 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3]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 [4] ,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5] 。中古之世,道德 [6] 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7]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 [8] 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 [9] 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 [10] 治其外也。

【注释】

[1]五谷:即麦、黍、稷、稻、豆。

[2]汤液及醪醴(láo lǐ):汤液,指用五谷煮成而未经发酵的清稀淡薄的汁液;醪醴,指用五谷酿制成的稠浊甘甜的酒类。醪,为未滤糟滓之浊酒;醴,为酒之甜者。

[3]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稻米的气味完备,稻薪的性质坚实。完,完备。坚,坚劲。取稻米之“完”,稻薪之“坚”,以求其作用完全而迅速。张志聪注:“具天地阴阳之和者也。为中央之土谷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养五脏。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杀,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时,金曰坚成,故能至坚也。”

[4]伐取得时:按时令季节割取稻薪。

[5]为而弗服:张介宾注:“圣人之作汤液者,先事预防,所以备不虞耳。盖上古之世,道全德盛,性不嗜酒,邪亦弗能害,故但为而弗服也。”

[6]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规范和准则。此指维护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养生方法。

[7]服之万全:张介宾注:“道德稍衰,天真或损,则邪能侵之,然犹不失于道,故但服汤液醪醴而可万全矣。”

[8]今之世不必已:当今之世,既使服用了汤液醪醴,病仍不愈。张介宾注:“今世道德已衰,疾病已甚,故非毒药不能攻其中,非针艾不能治其外。”已,痊愈。

[9]齐:本义为酱制佐餐品,此指组方制药,由食医为病人调制的食疗处方。《正韵》:“齐,音剂。”《周礼·天官》云:“食有和齐,药之类也。”《广雅·释器》:“齐,酱也。”

[10]镵(chán)石针艾:镵,镵针,锐利的针,九针之一。石,砭石,古代用石做的针。艾,艾灸。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制作汤液醪醴呢?岐伯回答说:必须用稻米做原料,用稻秆作燃料,因稻米之气完备,稻秆之性坚劲。黄帝问:为什么这样呢?岐伯说:因为稻米秉承天地之和气,靠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才得以生长,所以气味完善;按时令季节收割的稻秆因经历了秋令刚劲之气,所以坚劲。

黄帝问:上古对养生之道有修养的人,虽制作汤液醪醴,但不用,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自古以来,对养生之道有修养的人制作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所以,虽然制作汤液,但并不一定服用。中古的时候,人们对养生之道不太重视,外邪时常侵害人体,服汤液醪醴可以痊愈。

黄帝问:当今之世,人们生病,服汤液醪醴不一定痊愈,这又是为什么呀?岐伯说:当今之世,人们生病,必须内服有峻烈药物的方剂,外用针刺、砭石、艾灸等方法,才能治愈。

【原文】

帝曰:形弊血尽 [1] 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 [2] 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3]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 [4]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 [5] ,必先入结 [6] 于皮肤。今 [7] 良工皆称曰:病成 [8] 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 [9] ,亲戚兄弟远近 [10] 音声日 [11] 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 [12] 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 [13] ,标本不得 [14] ,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1]形弊血尽:指形体衰败,气血耗竭。弊,败坏。尽,枯竭。

[2]神不使:指病情严重,神机衰败,针药难以发挥作用。神,统指人的精神及脏腑功能活动。使,作用。张介宾注:“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

[3]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指精神颓败,志意昏乱,虽用针药,但均无作用。进、治,指正常。《甲乙经》无三“不”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新校正所云与上下文意贯通,可从。

[4]荣泣卫除:荣血枯涩,卫气散失,神无所依。泣,同“涩”。除,散失。荣泣,《太素》作“营涩”。

[5]极微极精:病位浅,病情轻而单一。

[6]入结:《太素》作“入舍”。

[7]今:假设,有“若”“如果”之义。

[8]病成:犹言病盛。《释名·释言语》:“成,盛也。”

[9]得其法,守其数:法,治疗法则。数,术数,方术,指医疗技术。

[10]远近:偏义复词,近也。

[11]日:副词,“时时”“经常”之义。

[12]亦何暇:亦,副词,“又”义;暇,《太素》作“谓”。新校正云:“按:别本‘暇’作‘谓’。”意明。

[13]病为本,工为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生的治疗措施为标。若患者神机不使,则医生的医疗措施不能发挥作用。病,指患者的神机;工,指医生的治疗措施。

[14]标本不得:医生的治疗措施得不到患者神机的配合。王冰注:“言医与病不相得也。”滑寿注:“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

【译文】

黄帝问:疾病发展到形体败坏、精血耗尽时,治疗多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是患者的神气不能发挥作用。黄帝问:什么是神气不能发挥作用呢?岐伯说:针刺、砭石不过是具体治疗方法。若患者神气已散,精神颓败,志意昏乱,对针石、药物已无反应,所以不能治愈。患者之所以达到精神散乱、荣卫枯散的地步,是因为人们不懂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过度忧愁思虑,使精气衰败,荣枯卫散,神无所依,智虑去身,对针石药物失去反应,所以不能治愈。

黄帝说:疾病开始发生时,病位很浅,病情很轻,邪气一般是先侵于皮肤,容易治疗。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发展,病邪入里,高明的医生称此为邪气盛,为逆。此时,即便用针石或良药,也发挥不了作用。现今医术高明的医生都掌握疾病发展的规律,以及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又与患者是亲戚或兄弟,每天都能听到患者的声音,见到患者的面色,可还是治不好,这也是治疗不及时吗?岐伯说:患者的神气为本,用药为标,今神气对药物没有反应,就不能制服邪气,这就是无效的原因。

【原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 [1] ,五藏阳以竭 [2] 也,津液充郭 [3] ,其魄独居 [4] ,精孤于内,气耗于外 [5] ,形不可与衣相保 [6] ,此四极急而动中 [7] ,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8] ,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 [9] ,去菀陈莝 [10] ,微动四极 [11] ,温衣 [12] ,缪刺 [13] 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 [14] ,精以时服 [15] ,五阳已布,疏涤五藏 [16]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17] 。帝曰:善。

【注释】

[1]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其,代指水肿病。毫毛,指皮毛,代指体表。此水肿病非外感所得,乃内伤五脏所致。

[2]五脏阳以竭:五脏阳气被阻遏。以,同“已”。竭,阻遏之意。王冰注:“不从毫毛,言生于内也。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

[3]津液充郭:指水液充斥于形体胸腹。津液,此指淤积于体内的水邪。郭,通“廓”,本义为城墙,此指人的皮肤。王冰注:“津液者,水也。郭,皮也。”《灵枢·胀论》云:“夫胸腹脏腑之郭也。”张介宾注:“津液,水也。郭,形体胸腹也。”

[4]其魄独居:即身体水肿明显。阳气受阻,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停留,充斥周身。魄,属阴,此指水邪。居,留也,此有“盛”之义。张介宾注:“魄者阴之属,形虽充而气则去,故其魄独居也。”

[5]精孤于内,气耗于外:水液独盛于内,阳气耗散于外。精,停聚的水液,与上文“魄”同。张介宾注:“精中无气,则孤精于内。阴内无阳,则气耗于外。”郭霭春校注:“《圣济总录》卷七十九《十水》引作‘精孤’。‘精孤’与下‘气耗’对文。”

[6]形不可与衣相保:形体水肿,与原有衣服不相适应,形容水肿之甚。高世栻注:“形不可与衣相保者,形体浮肿不可与衣相为保和也。”保,安也。相保,即相适合。

[7]四极急而动中:四肢浮肿严重,心肺受累而喘悸。四极,即四肢。急,肿急。中,内脏,此指心肺。张介宾注:“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行,故四极多阴而胀急也。胀由阴滞,以胃中阳气不能制水,而肺肾俱病,喘咳继之,故动中也。”

[8]是气拒于内,而形施(yì)于外:水气停于内,形体肿胀表现于外。施,改变。拒,格拒。王冰注:“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施张于身形之外。”

[9]平治于权衡:平调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权衡,平衡协调。吴崑注:“平治之法,当如权衡,阴阳各得其平,勿令有轻重低昂也。”

[10]去菀陈莝(cuò):指祛除郁积陈腐的水邪。菀,通“郁”,郁积也。陈,陈腐,《辞源》谓“陈”为“腐臭”“积、甚”。莝,《辞源》谓“莝”为“切碎的草”,有杂乱堆积之意。据沈祖绵《读素问臆断》,此句当作“去菀莝陈”。莝,张介宾注:“斩草也。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

[11]微动四极:轻微地活动四肢,使阳气来复。四极,即四肢。张介宾注:“微动之,欲其流动而气易行也。”

[12]温衣:指衣服要穿暖,以保护阳气。张介宾注:“温衣,欲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也。”

[13]缪(miù)刺:病在左而刺其右、病在右而刺其左的刺络祛邪法。张介宾注:“缪刺之,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去其大络之留滞也。”

[14]开鬼门,洁净府:此指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张介宾注:“鬼门,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净府,膀胱也,上无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曰净府。邪在表者散之,在里者化之,故曰开鬼门、洁净府也。”又,“开鬼门”,意为通大便,可参。

[15]服:行也。张介宾注:“水气去则真精服。服,行也。”

[16]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五脏阳气得以敷布,淤积在体内的水邪得以荡涤。五阳,五脏阳气;布,敷布宣达。张介宾注:“阴邪除则五阳布。”

[17]巨气乃平:正气恢复正常。巨气,人体正气。平,正常。

【译文】

黄帝说:水肿病不从毫毛而得,而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致使水邪充斥于形体胸腹,水邪津液独胜,阴精独胜居于内,阳气耗散于外,形体浮肿严重,原来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四肢浮肿严重时,还会出现喘息,这是因为阳气虚,阴气盛于内,所以形体肿胀表现于外,怎样治疗呢?岐伯回答说:治疗原则是平调阴阳的偏盛偏衰,去除郁积,清除陈腐的水邪。令患者轻微地活动四肢,注意衣服要穿暖,以使阳气恢复和保护阳气。用缪刺之法,以祛除水邪,恢复原来的形体。还可用发汗法和利尿法,使人体精气在邪气渐渐祛除时也慢慢地恢复,五脏阳气得以恢复和输布,疏涤五脏郁积的水邪,因此,精气不断化生,形体也随之强盛,筋骨肌肉保持正常状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黄帝说:讲得好。 3xwyXIbou8V9rVT5iG9s4N1molnyxZ+Ffg8opwWwhIe2xvI/b9bPKhtgiH0htjA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