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慢性筋骨病四辨理论

辨证作为中医的基础,是中医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的方法;辨位、辨病是临床、实践、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与目的。辨证施治、辨位施法、辨病施治、辨体质施治即为四辨法。

一、辨证施治

中医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为辨证施治,此原则同样适用于筋骨病。筋骨病同内科疾病不同,病邪所侵犯的脏器较特殊,病变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病位亦不相同,许多筋骨病在临床证候、症状上比较相似,但具体病损的部位、累及的脏腑病变深浅程度以及发生疾病的诱因有明显不同。通过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及西医学辅助检查部分,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具体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的前提和依据即为辨证,而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即为论治。

慢性筋骨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终生劳作,积劳成疾,中青年患者多因工作需要或者是不良生活习惯,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而造成。因风、寒、湿邪侵袭造成常见的颈肩部无菌性炎症,如:枕大神经炎,肩周炎,肩周滑囊炎,胸背部的肌筋膜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炎,肩胛区滑囊炎,腰肌劳损,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棘上、棘间韧带慢性劳损,腰骶关节劳损,骶髂关节慢性炎症,臀肌筋膜炎臀上皮神经炎,大腿部的肌筋膜炎,膝关节滑膜炎,半月板退变损伤,关节周围慢性肌筋膜或滑膜炎等。

在临床对此类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致病原因、发病时间、诊疗经过),认真查体,明确病变的具体部位,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辨寒热虚实、脏腑关系、病位浅深、受累筋骨侵犯的脉络是否伤及气血等。

对于慢性劳损类疾病总体认为是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亏虚者又感受风寒湿邪,内服以温补气血为主。除内服药物外,亦非常重视此类者的局部治疗、功能锻炼、预防疾病的早期中医学方法的干预等。详细介绍此类疾病应如何防治的重点,首先向患者讲清致病原因,然后要求患者不断改变生活、工作中应注意的防治方法,指导患者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和不良姿势,防病求治,不可单纯依靠药物,药物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肌腱粘连严重、疼痛剧烈、肩关节严重障碍者,在确定受损部位的情况下,可采用局麻下小针刀剥离式松解粘连的肌腱,在给患者治疗的同时,注重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给患者讲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从早期的手法到中期的运动,让患肢抬高、患侧做划弧运动等。肩周炎是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的慢性疾病,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受限为特点,前后伸屈影响不大,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活动时,肱骨头需要在关节内旋转时才能完成,因此肩周炎的活动,以旋转为主,划弧运动就是一种旋转活动。对患有肩周炎的患者,从始至终,强调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坚持爬墙锻炼,注重局部保暖,直至痊愈。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病病位在筋骨,受累的是经络,临床上应告知患者卧床休息、重视手法对局部舒筋活络的调整,比如整脊、推扳、复位等,累及的下肢适时牵引,局部热敷神经根部位的封闭阻滞,对于病程早的椎间盘突出症且局部无粘连的坚持用手法推扳复位。将患者自身的治疗性运动视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双手抓单杠、自身牵引法、仰卧的五点支撑法、俯卧位的飞燕式、倒步行走等,应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椎间盘突出较大的、病程较长的、神经症状严重的、CT或MRI合并有椎管狭窄的或腰椎滑脱的,宜果断建议患者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慢性损伤患者,重视内外兼治、局部用药、中药外敷,患者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屈伸、摆动,活动锻炼,膝部的手法按摩,如髌骨推拿按摩,关节周围相关肌腱需要推拿理筋的手法,并且局部的保暖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年龄小、影像提示半月板损伤严重的患者,亦需要向患者反复讲明情况,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并且向患者讲清关节镜手术与切开手术各自的适应证与优缺点。软组织伤病牵涉部位广泛、病种繁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临床我们应具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治疗。

二、辨位施法

慢性筋骨病以辨证施治为纲,但又与内科疾病不同,病变程度、病理阶段、病变部位不同。因此,不论骨折、脱位、筋伤等伤科疾病,临床症状类似,但从病损的部位、病变的深浅看,却是各不相同。因此,不辨位,就抓不住骨伤科疾病的实质,只有抓住病位要害做出的诊断,才是实质性的诊断。只有诊断确切,才能根据病损的具体情况,施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辨位施法是中医辨证施法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符合骨伤科专科特点和发展要求。辨位施法在诊断与治疗上既符合现代解剖学观点,又是中医传统理疗的延伸,并且提出骨伤科疾病在论断上要分型、分类,治疗上应施行不同的方法,从而把骨伤科的治疗原则确定为:局部与整体兼顾,辨证与辨位、辨病相结合,手法与药物治疗并重,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技术紧密结合、融会贯通。

所谓辨位,一是辨别损伤的部位。二是辨别筋骨筋脉错乱的位置,如骨折所在具体部位,骨折线的形态,骨折的类型,骨折断端移位的方向、程度、粉碎性,骨折分离程度,游离骨块的方向、远近,骨折部位肌肉的走行方向及肌肉收缩力对骨折骨牵拉的生理作用,骨折线相邻两个关节的形态及生理功能等,以上内容必须辨别清楚,因为只有将以上问题辨清楚,才能施以手法。三是辨别疾病的具体病位,损伤定位是最主要诊断依据,辨别筋骨经脉错乱的位置,有些疾病的诊断,痛点是关键的依据,如骨伤疾病的辨别损伤部位,腰痛有外伤史、闪挫所致腰骶关节压痛者诊断为腰骶关节损伤;手指屈指腱鞘炎,痛点在掌侧近节指掌关节处的,理筋时存在滑动是诊断的要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痛点在骶髂部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痛点在内侧关节间隙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需要椎旁压痛与椎间隙定位相结合,辨位不仅有助于诊断,且又方便施法治疗,手法按摩、药物外敷、局部封闭皆需辨出准确部位,施法治疗。

三、辨病施治

在辨证、辨位的基础上,应用西医学知识,如影像学、病理学、检验学等。对于骨伤科患者除了掌握疾病的证候,如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气血、筋骨脏腑经络、脉络等,以及疾病的病位外,更重要的是疾病的性质,对人体结构病理等要利用西医学的方法将疾病检查清楚,如患有较长时间腰部疼痛的患者,问诊、查体、详询病史、精确完整的查体的同时再结合西医学检查手段,如X线、CT、MRI,甚至ECT等,而肿瘤、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生理性椎弓根峡部不连、体滑脱、强直性脊柱炎等要诊断出相应的疾病,如长时间反复持续性关节肿痛的中老年患者,X线片示患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经过长时间治疗效果不佳,就要进一步检查,如CT、MRI、穿刺活检、关节镜诊断,以防漏诊肿瘤类疾病、骨关节结核特殊的滑膜炎等疾病,再如对一个病程虽短,无明显原因,突然感到脊柱区或腰背剧痛、夜痛加重、体能消耗大的患者,一定要详询病史,认真查体,利用西医学检查方法,给予准确的疾病诊断。

辨清患者疾病的性质后,要客观地、务实地去选择治疗方法。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应特别谨慎,如果妥善应用就可以给患者带来无限幸福,但如果应用不当就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医学是人类情感或者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意愿,将患者看作一个完整的人,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患者对治疗手段的接受程度进行治疗,如有转移的疼痛当选用西药止痛,效果可靠,绝不选用中药或其他方法;该手术的一定要手术;该用其他西医学手段解决的,要按照实际情况去治疗,绝不可拘泥于中西之分。

临床中应明晰辨位施法、辨证施法、辨病施治的关系。辨位施法,旨在辨别损伤部位的伤情,为施治提供临床依据,辨位施法与辨证施治、辨病施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辨证着眼于疾病整体的瞬时状态,辨病着眼于基本病理特点与过程,辨位则着眼于损伤部位的伤情,居于辨病施治的范畴内,却又为伤科所独有。因此它是伤科外治法特有的精华所在。

四、辨体质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通天》已经提出关于体质的两种分类方法,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西方医学在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自然人性论”中提出了“气质体液说”,他认为,生命现象是由土、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并按体型把人体分为弱型、强型、肥胖型与湿润型。之后还有德国克瑞都麦氏“体型说”、德国康德“血质说”以及日本古川竹二“血型说”等,这些都构成了后世体质学说的基础,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辨证是建立在辨体质的基础之上的,辨证和辨体质密切相关。

(一)辨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形式。由于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加上体质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形成的证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证的基础是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特定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来的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内经》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医学源流论》中也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颜德馨认为体质与证的固有相属性,体质与证的潜在相关性,体质与证的从化相应性。匡调元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功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此易感性、倾向性即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同气相求”、病邪“从化”。由于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个体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证候,而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相同体质的个体可以引起相同的证候,所以任应秋曾说:“异病之所以同治,同病之所以异治,虽云决定于证,但就证的本质而言,仍关系于体质之有所不同”。从上可见,辨体质与辨证同样强调个体化诊疗原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给临床医生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提示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应同时关注体质与病因两个方面,不可只重病因忽略体质。尤其是对于中医称之为“虚劳”病范畴的患者,更是如此。

(二)辨体质的临床应用

证与体质虽有诸多一致性(相属性、相关性、相应性),但二者也有很多相异之处。匡调元总结有“形成原因不同、变化速度不同、分型繁简不同、调治难易不同”。而这些使得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在慢性杂病的辨治中,辨体质就显得更为简捷而易于把握。体质常较稳定,不易转变,而证型往往多变,且转变速度快。

目前,有代表性的体质分型学说只有6~7种主要分型,即使加上亚型与复合型也较证型简要得多,因而更容易把握。所以有人说,辨体质是对辨证的简化。辨体质应洞察寒热真假,由于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疾病易感性和变化倾向性,而体质常较稳定,所以临床碰到寒热虚实真假莫辨之证时,考察患者的素体禀赋不失为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病证的转化常有“同气相求”的规律,辨体质解决“无证可辨”的情况,临床无证可辨常有不同情况,有些是不典型患者,例如仅发现血糖升高而无任何症状的IGT或Ⅱ型糖尿病患者等,另一些则常为亚健康状态的患者,由于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常会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此时,患者的体质状况就可能成为唯一可以得到的辨证依据。至于亚健康状态,更属于心身相关性病理状态。根据患者平素体质、既往病史以及性格特点所做的治疗,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中医体质学说辨质调质,安神防病,在解决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独到优势。

(三)辨体质指导准确立法用药

《伤寒论》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酒客往往内蕴湿热,这就是体质问题。81条:“凡用栀子汤,患者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旧微溏”即指素体脾虚者,须防止苦寒之药更加伤脾。经典医籍中,此类文献较多。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基础。对于疾病的治疗立法、遣方用药,结合患者的体质综合考虑是十分必要的。如对于肥胖的、平素嗜酒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应结合其多有湿浊内蕴的体质特点,酌加健脾化湿之品,而不能拘泥于糖尿病阴虚为本的普遍病机。

(四)辨体质指导治未病

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发病,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体现医学对社会、对人类的根本贡献。不仅未病先防,临床上还须既病防变,已变防进,通过辨体质,及早进行生活方式或药物的干预,自始至终均有重要意义。相对说来,证型的治疗比较容易,体质的调整往往较为困难,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存,匡调元提出“体质食养”“病证与体质同时调治,用药物治病,用食物养质”,中医体质学将在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并显示“辨质保健”的特色。

总之,辨体质是对传统辨证论治的发展与简化,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更进一步认识认为中医体质学说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功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对患者体质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发病规律。其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且这一特色贯穿于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康复的全过程中。创新思路,利用多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对于体质学说的研究,是寻找中医发展突破点和中西医学最佳交融的开创性工作。 +qr0DDYeZvcHEXjQm46hztlEdAYQCqtQOOGaeGCTYz1RZTKq2xWkDUEQAchXlq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