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慢性筋骨病中医健康管理

一、中医健康管理相关基本概念

中医健康管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和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下,研究个体或者群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健康状态、体质、环境、心理等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状态的干预和综合管理的一门科学。

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受到自然、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使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表现出的生命态。它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体现“天人相应”“形神一体”“阴阳自合”的功能状态。

慢病中医健康管理是指运用中医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的慢病风险实施筛查、评估、干预和动态跟踪,针对全人群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危险因素预防和慢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综合管理。

二、慢性筋骨病中医健康管理基本技术

(一)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技术

慢性筋骨病的健康信息采集包括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动、量等六诊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集慢性筋骨病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某一阶段的健康信息参数。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问卷调查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填写问卷、电话访谈或网络调查等方式获得筋骨健康状态的宏观参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观感受、心理信息、环境信息、社会信息。主要通过调查对象自主反馈获得信息参数。

健康体检:是指医生运用感官(眼、耳、鼻、口、手)或借助检查工具(如尺子、量角器、X线、CT、MR等)采集筋骨健康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筋骨外观结构、肌力、感觉、反射、活动度等功能状态相关的客观信息参数。

智能中医健康信息采集:运用中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中医药智能设备用于采集健康信息。

(二)筋骨健康状态辨识方法

通过证候、体征、筋骨功能三方面辨识评估筋骨健康状态。

证候辨识包括病位要素肝、脾、肾,和病性要素阴虚、阳虚、痰湿、气滞、瘀血。

体征包括关节活动度、力线、感觉、肌力、特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肌力评估 肌力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基本内容,其可以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损伤的范围及程度,常用徒手肌力测定法(MMT)。1916年由Lovett提出,以后有所改进。在特定的体位下,分别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更细的评级如MRC分级及各级肌力占正常肌力的百分比值(Kendall分级)。

当肌力超过3级,为了进一步做较为细致的定量评定,须使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测试,其中包括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及等速肌力检查。

(1)等长肌力(IMMT):检查在标准姿位下用特制的测力器测定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的等长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

(2)等张肌力检查(ITMT):测定肌肉等张收缩使关节做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

(3)等速肌力检查(IKMT):肌肉收缩做功对抗某种可变阻力外,所牵动的关节做等角度圆弧运动,称为等速收缩,肌肉的等速收缩所产生的肌力成为等速肌力。

2.关节活动度测定 关节活动度(ROM)是指一个关节从起始端至终末端的正常活动范围。关节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即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关节活动度测定的基本姿势:全身所有的关节按解剖部位的姿位放置者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矢状面上状态为0°。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ROM的测量方法:通用量角器法和方盘量角器法。

3.步态分析检查 步行是人体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运动。步态(gait)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涉及人的行为习惯、职业、教育,年龄及性别等因素,也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

肌肉活动是步行的动力基础,具有步行速度和环境依赖的特征,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异常通常紧密联系。步态分析:运动学分析(kinematic analysis),动力学分析(kinetic analysis),表面肌电图(sEMG),能量利用率测定(engergy utility)。

4.感觉功能的评定 分为一般感觉和特殊感觉。

一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内脏觉;复合觉(实体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等。

5.疼痛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疼痛的评估是处理疼痛的关键的第一步。常用测量方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疼痛日记评分法、面部表情测量图、压力测痛法、疼痛行为量表等。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为10cm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2)麦吉疼痛问卷(MPQ):MPQ是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设计较为精密,主要观察疼痛及其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的状态和疼痛治疗后患者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相关关系。

6.筋骨功能 包括WOMAC、NDI、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

WOMAC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是针对骨关节炎的评分系统。其分为疼痛、僵硬、体力功能和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5个部分,共36个项目。由于下肢的骨关节比较常见,所以其描述主要针对下肢。在使用时可以使用整个系统或挑选其中的几个部分。分数记录时可以使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尺度或0~4级尺度。这是一个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评分系统。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是由Fairbank等于1976年制定,经大样本检验后于1980年首次发表(1.0版)。用ODI评定腰痛是稳定、可靠的,可作为腰痛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或康复疗效评定的参考指标,对评定慢性腰痛患者具有良好的反应度。ODI是患者自我评价慢性下腰痛功能障碍程度的问卷调查表。其是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位、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条目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JOA评分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推荐的脊髓功能评分法,包括四肢运动、感觉及膀胱功能评价,总共17分,分值越高说明脊髓功能越好。

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共10个项目,包括颈痛及相关症状(疼痛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两部分。每个项目最低0分,最高5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三)筋骨健康干预方法

1.食疗

(1)中医药理论指导慢性筋骨病食疗。在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病机理论、辨证施治等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慢性筋骨病食疗。如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导下,对于虚寒性筋骨疾病宜用温热性药食,如羊肉、狗肉、干姜、饴糖、葱白、枸杞子、紫河车等。热性筋骨病宜用寒性药食,如:菊花、赤小豆、莲子、竹叶、绿豆、薏苡仁等。在“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等藏象理论指导下应用一些归肾、肝、脾经的药食,如狗脊、猪脊、枸杞子、山药、胡桃肉、熟地黄、乌鸡、芝麻、黑豆等。

(2)现代营养学理论指导慢性筋骨病食疗。多应用一些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包括富含维生素D、钙、磷、锌、铜、蛋白质等食物,如虾皮、海带、黑木耳、豆腐干、腐竹、黑豆、芝麻、南瓜子、鸡蛋黄、螃蟹、海蜇、紫菜、干贝、豆类及各种豆制品、核桃仁、鸡蛋黄、炒西瓜子、花生米、鱼类、肝、瘦猪肉、瘦羊肉等。

2.运动

(1)膝关节运动

坐位伸膝:坐在椅子上,将双足平放在地上,然后逐渐将左(右)膝伸直,并保持直腿姿势5~10秒钟,再慢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重复练习10~20次。

俯卧屈膝:俯卧位,双手在头前交叉,将头部放在手臂上,然后将膝关节逐渐屈膝,尽量靠近臀部,并保持屈膝姿势5~10秒钟,再慢慢放下,两腿交替进行。重复练习10~20次。

伸肌锻炼:仰卧位,将一侧膝关节屈曲尽量贴向胸部,用双手将大腿固定5~10秒钟,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两腿交替进行。重复进行10~20次。

股四头肌锻炼:俯卧位,将一侧腿屈膝靠向臀部,双手反向握住踝部(或用毛巾环绕踝部),逐渐将下肢向臀部牵拉,并保持这一姿势5~10秒钟,然后放下,双腿交替进行。反复练习10~20次。

推擦大腿:坐在椅上,双膝屈曲,用两手的掌指面分别附着左(右)腿两旁,然后稍加用力,沿着大腿两侧向膝关节处推擦10~20次,双腿交替进行。

指推小腿:坐在椅上,双膝屈曲,双腿微分,将两手的虎口分别放在一侧膝盖的内外侧,然后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沿小腿内、外侧做直线的指推动作尽量至足踝。反复指推10~20次,然后换腿重复此动作。

拳拍膝四周:坐在椅上,双腿屈曲,双足平放在地板上,并尽量放松双腿,双手半握拳,用左右拳在膝四周轻轻拍打50次左右。

按揉髌骨:坐在椅子上,双膝屈曲约90°,双足平放在地板上,将双手掌心分别放在膝关节髌骨上,五指微张开紧贴于髌骨四周,然后稍用力均匀和缓有节奏地按揉髌骨20~40次。

(2)腰椎疾病运动

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治疗,以提高腰背肌肉和腹肌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稳定性。

急性期常用腰背肌和腹肌等长收缩练习。仰卧位,上身向前、向上方向抬起用力(腹部肌肉用力,不引起动作),下肢稍微屈曲可以更方便腹肌发力。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

仰卧位,上身用力压床,只是腰部肌肉用力,不引起动作,此练习主要锻炼腰背肌肌力。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

仰面平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用力蹬起,使臀部离开床面,尽量挺直身体,并保持平衡。不可挺肚、塌腰。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

直腿抬高仰卧位,用无弹性的带子等套在足部,用上肢力量将腿被动抬高,在保持腿完全伸直的前提下,尽可能被动抬高(>70°即为正常)。同时在开始感到腰部及下肢有疼痛或麻窜感的位置,保持并轻轻上下颤动,进行持续的微动牵伸。一般保持1分钟为1次,每组2~3次,每日2~3组。此练习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滑动神经根,松解及防止神经根粘连。

俯卧支撑腰椎伸展练习俯卧,用肘关节撑起上身,使腰肌肉完全放松,于最大位置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1次。随角度增大,可逐渐增加强度改为俯卧伸肘支撑,即俯卧,用双手支撑抬起上身,伸直手臂,在疼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抬高上半身,腰腿部完全放松,于最大位置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1次。在练习腰椎后伸的活动度的同时,还有助于缓解腰痛。

(3)颈椎病运动

头颈旋转:头尽力向左侧旋转至大限度,目视左前方,停留片刻,然后还原;再转向右侧至大限度,目视右前方,停留片刻还原,重复10~20次。

头颈屈伸:头颈部缓慢前屈至胸前停留片刻,还原;然后,头颈部尽力后仰,使枕部接近后背,停留片刻,还原,重复10~20次。

头颈侧屈:颈部缓慢地向左侧屈,使左耳垂接近左肩,然后,颈部向右侧屈,尽量使右耳垂接近右肩,重复10~20次。

前后旋肩:两臂屈肘,两手触肩,以肩为轴,臂带动肩缓慢由前向后旋肩。然后,再由后向前旋肩,重复10~20次。

左右耸肩:右肩保持不动的同时,左肩向上耸动,然后换边后,双肩同时向上,一般做20次左右。

抚项触背:左臂屈肘,左手心抚颈,右臂屈肘手背触背,然后换右臂屈肘,右手心抚颈,左臂屈肘手背触背,重复10~20次。

提头沉肩:两臂屈肘,两手托住头后枕部,尽力将头向上抬起。同时,两肩下沉,目视前方,保持片刻,然后放松,重复10~20次。

摩擦颈部:双手掌反复摩擦颈项部至有发热的感觉,重复10~20次。

捶打颈部:坐位,头部自然伸直,两眼平视,用左手持保健锤,捶打左侧颈部肌肉,换右手捶打右侧颈部,方法及次数与左侧颈部相同。然后,捶打后颈中部风池穴,捶打时用力适中,次数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循序渐进。捶打之后,以颈部有舒适、轻松的感觉为宜。

拍打颈部:和上面同样的姿势,手指弯曲,做空心状的手装,然后拍打左侧颈部。然后换右手,拍打右侧颈部。舒适为宜。

应该注意的是,脊髓型和食道型颈椎病不宜推拿按摩,脊髓型颈椎患者的颈椎管径变小,脊髓已受到压迫,脊髓在椎管内的缓冲间隙缩小,按摩手法不当,脊髓受到短暂剧烈撞击,可造成患者即刻瘫痪,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高位截瘫。

3.导引 王冰曰:“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辞海》中认为导引,道气令和,引体令柔,从而达到骨正筋柔的平衡状态。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国传统养生术通过调神、调息和调心三大技术达到身心并练、内外兼修、调和气血、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骨伤科的病证中,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骨性关节炎等,在实施治疗后采用一些适合的中医导引术训练,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补气养血、散寒通滞的作用,从而缓解肌肉痉挛紧张,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或粘连,加强局部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重建肌肉间的运动协调性,促进病证的康复与痊愈。中医导引术作为一种主动性自我调治的方法,往往简便易行,顺势而为,患者易于接受,且主动配合,有助于降低伤病复发率,巩固疗效。 MiXYAqXSZ4cAFM1XV2qsTBBc93Cn9yZ8YKEoRUwvmQEYC07v3mkMUVLlPH7+B1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