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论女性生理病理特点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男子和女子基本相同。但是女性生理上有行经、妊娠、分娩、产褥、哺乳等特殊生理功能,在病理方面有经、带、胎、产等相关特殊疾病,因此男女生理病理特点不同。关于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早在《灵枢·五音五味》已指出:“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金匮要略》记载“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也”。正是由于历代医家不断地实践认识,中医妇科才逐渐发展,熠熠生辉。郭志强教授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对女性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具体如下。

一、女性“阴常不足,阳亦常虚”

(一)理论的提出

女性的主要生理特点是月经、妊娠、分娩、哺乳,均以血为用。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妊娠以后,精血下聚冲任以养胎,月经暂时停闭;分娩期间,需要动血、耗血;分娩以后,则血下为恶露,哺乳期间分泌乳汁,赖血上化为乳汁。故《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即女性的生理特点为气有余而血不足。后世朱丹溪进一步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认为女性易出现相火妄动,从而必然损及人身难成易亏的精血而产生疾病,因此在治疗妇科疾病上主张滋阴降火,注重保存阴精,反对多用辛燥之剂。后人片面地理解了朱丹溪的学说,以致补阴者多,顾阳者少,用药偏重寒凉。动辄以黄柏、知母清虚热,对其伤阳之弊则置若罔闻。其实,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是妄动之相火,是病理之火,并不是指人体的阳气。阴阳互根互生,女性经孕产乳数伤于血,阴常不足,阴损及阳,致阳气不足。并且过食生冷、居处寒凉等生活所伤亦常损及阳气,因此郭老认为现代女性亦常常存在阳气不足,遂提出女性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

(二)理论基础
1.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没有阴就无以言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化气,阴成形,阴气的耗伤大多是可见的,如汗出、失血、呕吐、泻下等,易被人们重视;阳气的损伤是无形的,易被忽视。但阳附于阴,伤阴的同时阳气亦伤,阴竭的同时阳气亦脱,如大汗、急性大出血等阴脱的同时可出现神昏、目合口开、手撒肢冷、二便自遗等阳脱之证。因此,妇人经孕产乳数伤于血,阴常不足,阴虚则阳无以化,阴损及阳,阳气亦常虚。

2.阴气的生成和盛衰都以阳气功能为主导

由于阳化气,阴成形,故凡人之体温、活力、五官五脏功能活动等都是阳气的作用;躯体、筋肉、体液、肌肤皮毛、脏腑器官等都是阴气的体现,为有形之物。对于阴和阳的关系,张景岳提出“阴以阳为主”“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即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为主导。以月经为例,月经以阴血为物质基础,月经之血由五脏之精气化生,储存于肝,其有余部分,则下注血海而为月经。但月经的产生及排出依赖于脏腑、气血、经络等功能活动的协调平衡,即阳气的作用。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正常的月经虽然每月一潮,不仅表现为阴血的满溢盈亏,也是阳气功能正常与否的体现。因此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阴血虽然难成而易亏,但是决定其生成和衰败的阳气亦非有余。

3.生活不慎,耗伤阳气

郭老经常强调,医家诊病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社会的进步,空调、冰箱的普及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常常使寒邪直中入里,损伤阳气,致阳气虚损。郭老认为:①今时之妇人非昔时之妇人,工作之繁重,环境之影响,思虑之过极均易损伤阳气。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在避暑的同时,最易矫枉过正,久居空调之下、贪凉饮冷等,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引起经期小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带下量多、清稀如水等症状。②过食生冷,或发汗、泻下太过,损伤阳气。特别是在幼时,为稚阳之体,大多喜食冷饮,若无节制,寒客胞宫,成年之后,则可致宫寒不孕、月经失调、痛经、带下病等妇科病。郭老临床诊病,经常询问其饮食生活习惯及有无嗜食冷饮的情况,对妇科病,特别是疑难病症往往可以正本清源。③妇人多瘀,瘀久经络受阻,阻遏阳气不得通达而易生内寒。④妇人脾阳虚弱,至夏阳气不得外达而郁于内,常见手足心热,甚至难忍而自贪凉,或医者误以阴虚内热而予寒凉之品,复伤其阳。⑤房劳过度亦可损伤人体元阳。针对这些情况,郭老在用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患者生活上的调理,经常告诫患者要注意保暖,酌加衣被,特别是脚底及腹背部不要受凉,因外寒最易从此入里伤阳。另外勿忌食生冷及性寒之品。

4.阴阳消长,偏盛偏衰

阴阳并不是静止和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阴阳消长,如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阳杀阴藏等,保持相互的协调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由于某些因素造成机体阴阳消长失调,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即发生了疾病。对妇女而言,由于“阴常不足,阳亦常虚”,因此阴阳的偏盛都是在阴阳不足的基础上相对的偏盛,阴阳的偏衰则可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三)临床应用

郭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女性“阴常不足,阳亦常虚”的观点,在病理情况下,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阳虚

《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指阳虚失于温煦,功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如:小腹不温,喜暖喜按,性欲减退,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倦怠乏力,面色㿠白,小便不利或清长,夜尿频,下利清谷,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舌淡、苔薄,脉弱无力等。

2.阳虚阴寒内盛

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偏盛,致血液运行迟滞、体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证候。在阳虚的基础上出现:小腹冷痛,固定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质稀如水,月经后期,宫寒不孕,浮肿,泄泻,舌质淡暗或淡胖、苔薄白或水滑,脉沉细无力或细涩等。

3.虚阳上越

指阳气不足,虚阳上越而致的真寒假热之象。《医碥》记载得较为详细:“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症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死。”

4.阴虚

《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为阴虚失于濡润,不能制阳,或肝阴不足,肝气怫逆所产生的证候,如:月经量少,月经前后诸证,经行头痛(跳痛),子晕,阴中干涩,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目涩,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5.阴虚相火妄动

指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相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症见:五心烦热,性欲亢进,咽喉肿痛,慢性顽固性口舌生疮,牙龈脓肿,烦躁易怒,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在辨证特色上,郭老的经验是注重询问大便的情况,认为大便溏薄,特别是经期大便稀为阳虚的真实反映。如果用温药后,大便反而更稀,更能印证阳虚的辨证。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后阴开大肠之门,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阴阳之虚实。”对大便的问诊常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如郭老用中药促排卵,认为排卵期为氤氲的候,重阴而阳,由阴转阳,在补阴的基础上常加温阳通窍之品,如肉桂、羌活、丹参等,动静结合,促进阴阳转化。阳虚明显者,加熟附子10g以加强温阳之功。对于排卵障碍者,郭老经验是用大剂量熟附子促排卵,因其能够振奋五脏阳气,通达十二经,走而不守,推动阴盛而阳,阴阳转化。熟附子最多可用至60g(先煎半小时),但用药前必须询问大便情况,若大便溏薄者方可放心用之。

【案1】

临证诊治一例经行口糜患者,近年来口舌糜烂反复发作,经后亦不能自退。曾屡用清热泻火法治疗,症状无改善。就诊时伴心烦口干,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口疮中心微红,周围色白。辨证属阳虚,虚阳上浮。治以阴中求阳,引火归元。用一贯煎加减。处方:熟地黄、当归、沙参、麦冬、枸杞子、玉竹、白术、川续断、代赭石、川牛膝、肉桂、熟附子。肉桂、熟附子用量从1g开始,每周增加1g,经行口糜逐渐减轻。肉桂、熟附子加至10g,患者经行口糜消失,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口疮未再复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般认为口舌生疮多属心、胃之火上炎,或因阴虚火旺,或因胃中积热,胃火上炎,灼伤口舌而生疮。然而本病以温补而收功,其辨证的关键症状是大便。郭老认为,患者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乃阳虚里寒之征,是疾病的本质,口疮、心烦口干等虚热症状为标证,是假象。口疮中心微红、周围色白也支持阴疮的辨证。阳虚阴寒内盛,虚阳上浮,亦可灼伤口舌而生疮。其治疗应以补阳为主,但必须要在养阴基础上补阳,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一贯煎养阴的基础上加肉桂、附子以引火归元。附子、肉桂开始用量宜小,先从1g用起,以后逐渐增加,这样才能将虚浮之火引入命门,浮火自熄矣。

【案2】

刘某,女,32岁,已婚,2003年4月初诊。低热两年,就诊时体温38.2℃左右,发热畏寒,时值天气已转暖,仍着棉衣,伴大便溏薄,每天7~8次,多时11~12次,四末不温,乏力,月经后期、量少,纳差,小便无所苦,舌质淡、苔薄滑,脉沉细无力。辨证属脾阳不足,虚阳外浮。治以温阳益气,甘温除热。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熟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地骨皮、茯苓。

二诊:服药3剂后体温如故,但畏寒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服药6剂后体温下降,37.6℃,减衣被,诸症减轻,自觉午后腹胀、矢气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原方加厚朴、半夏。共服20剂。患者体温正常,大便成形,每天1~2次,畏寒、乏力已除,纳食正常,精神转佳,经治痊愈。随访6个月,未再发热。

本病无外感病史,病程较长,以长期低热为主,属内伤发热范围,临床有气郁、血瘀及气、血、阴精亏虚之不同。本病虽然发热,但欲近衣被,大便溏薄,苔薄滑,因此阳虚里寒为本证,发热为假象。为脾阳不足,升降失常,清阳下陷,阴火上行,故发热畏寒,大便溏薄。治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甘温除热。熟附子、干姜辛热,使命门益,土母温;党参、炙甘草甘温益气,使元气得复,清气上行;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使浊阴下降;地骨皮具有入阴退虚热之功。全方合用,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元气旺而阴火消。即李东垣“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之意。

二、妇人肝郁的特点为“血不柔肝,肝失疏泄”

(一)肝与女性的关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其性喜条达冲和。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体柔用刚,主动主升。其疏泄功能是建立在藏血功能的基础上,肝内必须储存一定的血量,才能使其疏泄功能冲和条达,不致过亢或不足,即“肝体阴而用阳”。同时肝需肾水涵之,血液濡之,肺金清之,中土培之,方得柔和之体、条达之性,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

肝与女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月经的调节方面。肝藏血,脏腑化生之血藏于肝脏,除营养周身外,通过经络注于血海,成为月经的主要来源。肝主疏泄,肝气平和,气机调畅,血脉流通,血海宁静,经候如期。因此,肝通过其藏血及疏泄功能调节着血海的蓄溢有常,并使月经如期来潮。故《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云“女子以肝为先天”。其次,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夹胃贯膈布胁肋,经乳头上颠顶,因此前阴、少腹、乳房、胃等部位的疾病与肝有密切的生理联系。

(二)妇人肝郁的特点

古今对妇人多郁论述较多,如《竹林寺女科秘传》云:“大抵妇人性多执拗偏僻,愤怒妒忌,多伤肝气。”《笔花医镜·妇女证论》亦云:“妇女之症,不肯对人言,与小儿之不能自言,其难治一也。医家又未便逐细询问,则更暗中摸索矣。然大要不离乎中情郁结者近是。盖妇本坤阴吝啬之性,心地浅窄,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郁久而成病矣。”

郭老认为,治疗女子肝郁与男子有异,男子肝郁可疏肝,妇人则应柔肝。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阴血常不足,血虚不能柔养肝木,肝失疏泄。稍遇忧思郁怒等情志因素,肝气怫逆,则胁痛、乳胀、心烦、抑郁等症随之而起。木郁不达,化而为火,肝阳上亢,则肝阴益伤,阴不制阳,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尤以中年妇女为著,因妇女此期既要承担一定的家庭和经济责任,又正值事业的高峰,情绪相对急躁,容易伤肝,故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即中年妇女以调肝为主。

(三)临床应用

【案3】

一例神经厌食性闭经,患者17岁,以往月经规律,生长发育正常,近半年因节食减肥,出现闭经。就诊时骨瘦如柴,第二性征消失,厌食,急躁易怒,口干,阴中干涩,头发稀少发黄,舌质嫩红有裂纹、少苔,脉沉细弦。证属肝肾阴虚,血燥气郁。方选一贯煎加味以滋阴养血柔肝。处方:沙参、麦冬、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山药、白术、玉蝴蝶、白芍、炙甘草。

二诊时患者已思进食,治疗1个月,食欲大增,体重恢复,面色红润。治疗3个月,月经来潮。

神经厌食性闭经,为患有神经厌食症的妇女由于严重营养不良,致中枢神经-下丘脑功能失调,出现闭经、厌食、极度消瘦、神经过敏、抑郁、忧虑不安、烦躁。表现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证。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故厌食。气血生化乏源,则血枯闭经。气血乏源,肝阴不足,肝体失养,肝用过盛,则加重厌食,形成恶性循环。其治疗应滋阴养血,柔养肝体,以驯其刚悍之气,脾胃运化正常,纳食有增,气血得复,则经血自行。故《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者设法。凡胁肋胀痛,脘腹撑,纯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虐。治标之剂,恒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气之所以滞,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气药,可以助运行,而不能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伤阴,频频投之,液尤耗而气尤滞,无不频频发作,日以益甚,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

三、脾胃与妇女经孕产乳有密切关系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人出生以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相互配合,吸收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组织器官,保证机体生长发育需要。脾胃功能强健,则人体健康无病,即使患病也易痊愈。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受损,正气不足,则体弱易病,一旦受病,抗邪无力,疾病就缠绵难愈。正如《内经》记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脾胃论》则阐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提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和“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的论点,他认为:“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伤,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固护脾胃,也就是固护了正气,而正气只要强盛,人也就能防御疾病而身体健康。生活中营养的补充,药物的吸收,都要通过脾胃的受纳,中焦的受气取汁,方可转输到机体各处,从而发生作用。

2.脾胃与女性经孕产乳有密切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使血海盈满,经候如常,或养胎载胎;脾又主运化水湿,使水液代谢正常,不致停聚或下注,而引起浮肿、带下病,或湿聚成痰,胞脉闭阻,出现闭经、不孕、癥瘕;脾有统血摄血的功能,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不循经,可致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崩漏等出血性疾病;脾主升清,脾虚中气下陷,带脉失约,可致阴挺等疾病。故陈良甫说:“妇人以血为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荣卫不足,月经不行,寒热腹痛,或崩带证,皆脾胃不足所生病。故妇人月水不通,或因劳役过度,或因失血,伤损肝脾,但滋化源,其经自通。”

3.绝经期女性,肾气已衰,全赖水谷滋养,以后天养先天,健补脾胃更有其重要意义

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即绝经后女性的治疗应重视后天脾胃,“脾旺则肾壮”。

四、妇科病的周期性特点

由于人体存在于自然界,受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影响,而有天人相应的生理现象。对于女性而言,表现为节律性、周期性生理变化特点。如月经应月而潮,如潮之有汛,月之盈亏;种子有氤氲的候之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等。此外,随着肾气由稚到盛至衰,天癸也发生了由微至盛而泌以至竭止的变化,决定了月经、孕育等生理功能。郭老非常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及月经不同时期体内的脏腑功能盛衰、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并将之应用于临床,指导妇科病的治疗。

(一)不同年龄段,脏腑功能盛衰不同

女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脏腑功能盛衰不同,辨证治疗亦有侧重。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指童幼至青春期,肾气由稚而初盛,冲任始充,精气未裕,多由肾气不足而影响冲任通盛;育龄期,家庭及社会压力较重,加之经孕产乳耗损,因而易伤阴血,肝失柔养,情志易失调畅;围绝经期,精血渐亏,肾气不足,着重以后天养先天。这是后世治疗青春期少女着重肾经、育龄期妇女着重肝经、绝经后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二)月经周期是阴阳气血消长规律的体现

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与日月的运行、四季的变化息息相关。《本草纲目》中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一般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郭老认为,肾为阴阳之本,生殖之根,经水出诸肾,在肾的主导、天癸的泌至及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肺主气帅血的共同作用下,冲任胞宫发生周期性的阴阳气血盈虚消长变化。若阴阳气血消长变化发生紊乱,则引起月经失调、不孕症、崩漏等疾病。在临床上郭老提出了中药调周序贯疗法,具体内容如下。

1.行经期(月经期)

此期表现为胞宫出血,即月经。胞宫由经前的充盛而渐至空虚,经期胞宫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经血以通为顺。月经来潮既是本次月经的结束,又是新周期开始的标志,呈现“重阳转阴”特征。因此,郭老认为在月经的第1~3天治疗上应以活血通经为主,在《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合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减,自拟“养血调经汤”,由川芎、当归、熟地黄、肉桂、赤芍、莪术、丹参、泽兰、益母草、党参、川牛膝等组成。《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云:“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此“温经汤”用于妇人胞宫本有瘀血,又为寒气所客,寒主凝又主收引,瘀因寒而甚,盖血得寒则泣而不能行,寒瘀相搏,筋脉拘急不荣。温经汤方中肉桂温经散寒,通脉调经;人参甘温补气,助肉桂通阳散寒;莪术、牡丹皮、牛膝活血祛瘀,并能助当归、川芎、芍药行血养血调经;芍药、甘草配伍起缓急止痛之功。郭老认为,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引火归元之功效,用量视患者阳虚程度而定。阴虚火旺、手足心热而腰腹冷、反复口腔溃疡者,经期肉桂从1g开始逐月增加,以引火归元;脾肾阳虚、宫寒不孕、小腹冷痛、腰腹不温者,肉桂可用至10g,以温化胞宫之寒凝、活血通经止痛。易人参为党参,经济实惠,同样可以补脾益气,佐制活血之力,防止大量活血药耗气伤血。去牡丹皮、甘草,加熟地黄,取四物汤养血活血之意。加丹参、益母草以加强养血活血、推陈出新之力。“血不利则为水”,加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2.经后期(卵泡期)

经净之后,胞宫血海空虚,肝肾精血相对不足,胞宫藏而不泻,处于阴长期。此时治疗上应注重滋补阴血。郭老强调“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遂于月经第4天开始使用自拟“育胞汤”,方中女贞子、枸杞子补肾益精共为君药;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黄精健脾益肾,补气养阴,助君药补肾益精,共为臣药。菟丝子、续断阴阳双补,取其阳中求阴之义;党参、益母草益气活血;当归补血活血。诸药合用滋而不腻,使血海逐渐充盈。

3.经间期(排卵期)

《易经·系辞》载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证治准绳·女科》引袁了凡语解为:“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此的候也。”在月经的中期为氤氲之期,此期阳气内动,由阴转阳,阴盛而阳,此时交合则有受孕的可能。对于无排卵、卵泡质量差或卵泡不破裂黄素化者,郭老用自拟“促排卵汤”治疗以滋补肝肾,温阳活血。方中在当归、党参、枸杞子、川续断等滋阴养血药的基础上加入菟丝子、淫羊藿以从阴引阳,促进阳长。羌活通督脉,芳香开窍,促进卵泡成熟并排出。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促进卵泡排出。

4.经前期(黄体期)

经过经间期的重阴及阳,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为阳长期。此期阳气鼓动,阴阳俱盛,万物生发,为受孕提供孕育环境。受孕的条件除了精充血旺之外,尚需阳气充盛以助生发,即“暖则生物,而冷则杀物矣。”《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经脉诸脏病因》云:“血旺则经调而子嗣,故以补脾肾而固其本。”郭老从顾护脾胃、坚固胎元出发,自拟“两固汤”温补脾肾、养血助孕。由熟地黄、覆盆子、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何首乌、淫羊藿、川续断、锁阳、怀牛膝等组成。若已受孕,精血聚以养胎,月经停闭不潮。如未受孕,血海由满而溢,月经来潮,进入下一个周期。月经将至应注重阴中求阳,必要时佐以活血化瘀,帮助月经按时来潮。

(刘艳霞) EqLZmQRqgHgX5e0V/tzSMetNeKvqyEvzD0cJCEILMgAkBdxmoBIk8r9yCI0n5Z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