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中医古籍中关于不孕不育症的论述

孕育,即古之“嗣育”“求嗣”“种子”之意。早在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远古时期的祖先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劳动和生活中开始发现和认识了一些与“种子”有关的动植物,并记录了与“孕育”相关的疾病。中医妇产科的起源,就是从对孕育胎产、生殖繁衍开始的。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奠定了中医妇科生殖生理理论基础,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后世中医妇产科专著中有关孕育的内容亦占了重要篇章,随着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对孕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客观。今就古代文献中有关孕育方面的论述做一整理,以期对中医生殖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有所裨益。

一、孕育的基础

(一)父精母血,孕育之基

《灵枢·天年》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这里形容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灵枢·本神》谓“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类经·藏象类·本神》解释为:“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凡万物生长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父母精血充盛与否,与孕育和子代的发育密切相关。《景岳全书·妇人规》谓:“求子者必先求母……欲为子嗣之谋,而不先谋基址,计非得也。”“男女孕育之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和平壮盛者,无不孕育,育而无不长。”但“若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亏而生子必萎小”。父母精血既包含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又涵盖了父母的体质状况,对于孕育健康的后代有重要的影响。“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强调孕前就应男筑其精、女益其血,才能孕育健康的后代,此观点对现代的优生优育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氤氲之候,顺而施之

受孕需要一定的时机,古人认为受孕的时间为月经干净后,子宫正开,便是布种之时,过此佳期,则子宫闭而不受胎。并且拘于“阳道成男,坤道成女”之说,《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认为“凡男女受胎,皆以妇人绝经一日、三日、五日为男……以经绝后二日、四日、六日泻精者皆女,过六日皆不成子”,但缺乏科学依据。

《济阴纲目·求子门》首次提出在氤氲的候,顺而施之,则易于成胎。如袁了凡先生云:“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猫犬至微,将受娠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氤氲乐育之气触之而不能自止耳。此天然之节候,生化之真机也……丹经云:一月止有一日,一日止有一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于此时逆而取之则成丹,顺而施之则成胎矣。”男女情动,氤氲乐育之时是成胎的最佳时期。氤氲是万物由互相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易·系辞下》中“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被用来形容宇宙实体“气”的运动状态。氤氲的候相当于排卵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认识到每月一次易于受孕的最佳时机,是一大进步。

又有医家提出,平时应清心寡欲,养精蓄锐,待乐育之时,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则无不能生育。如《医宗金鉴·嗣育门》记载:“男女聚精在寡欲,交接乘时不可失,须待氤氲时候至,乐育难忍是真机。”《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生育之机,纯由天赋,本非人力之所能胜天,更何论乎药物。惟能遂其天机,而不以人欲乱性,断无不能生育之理……鸟兽之合,纯是天机,不妄作为,应时而动,所以无有不生,而亦无有不长者。”《女科要旨·种子》曰:“一曰择地,二曰养种,三曰乘时,四曰投虚。地则母之血也,种则父之精也,时则精血交感之会也,虚则去旧生新之初也……诚精血盛矣,又必待时而动,乘虚而入。”适当的性生活频率有助于受孕,过频或过少均不利于受孕。每个人在排卵期的表现不同,单纯依靠上述征象来决定受孕的时机,未免有些消极被动。时至今日,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分析古人的认识,取其精华。

(三)受孕宜忌

除了择时种子外,古人还提出交合时天气、环境、情绪等对受孕、胎儿均有影响。应选择天气晴朗、风和月明的天气,在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受孕,对于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注意避开恶劣的气候及险恶的环境,如《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禁忌法》记载的“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昏冥、日月无光、地动、神庙佛寺之中、坟墓尸枢之旁,皆悉不可”。《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出“凡神前庙社之侧,井灶冢枢之旁,及日月火光照临、沉阴危险之地,但觉神魂不安之处,皆不可犯”。虽然属封建迷信思想,但在“神魂不安”之时勉强同房,无论对心身还是子嗣,都是不利的。

二、孕育的条件

(一)肾与天癸,充盛为基

正常的孕育,需要脏腑功能正常、肾气充实、天癸泌至及成熟、任通冲盛、女子月经的正常来潮、男子精气溢泻等条件。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对于妇科来说,构成了“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具体来讲:

1.肾气盛

肾主生殖是基于肾藏精的功能。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是生殖所需的原始物质。《灵枢·决气》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肾精化肾气,肾气是肾精功能的体现,肾精所主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的功能主要通过肾气的运动和变化来实现。肾气盛,则促使天癸的成熟与泌至,进一步使任脉通、太冲脉盛,调节月经依时来潮,并具备生育能力。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肾阴和肾阳都以肾的精气为基础,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另外,胞络者系于肾,胞宫通过胞络与肾相连,胎之成与安否亦依赖肾精之充足和肾气之旺盛。《傅青主女科·种子》认为“妇人受妊,本于肾气之旺也,肾旺是以摄精”“精涵于肾”“胎之成,成于肾脏之精”“摄胎受孕,在于肾脏先天之真气”,皆反映肾与孕育有着密切联系。

2.天癸至

何谓天癸,古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为肾间动气,《金匮要略》记载“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二为元阴、元精,《景岳全书》中记载“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谓元阴”。三为男精女血说,《黄帝素问直解》记载“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四为阴精说,马莳云“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五为非精非血说,《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按语中认为“血与精之外,另有一物谓天癸者”。

近代医家从生殖内分泌角度对天癸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如罗元恺认为“天癸是肉眼看不见而在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其作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的强弱和生育能力的有无”。因此,天癸相当于垂体、卵巢或睾丸的内分泌激素。有人认为,天癸的职能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大致相当。有人提出,天癸当为头脑中水液之类的物质,与西医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Gn相似。

总之,天癸是与男女生殖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有物质,受肾气盛衰的支配,随肾气的生理消长变化而变化,但又有别于肾。天癸至,一是指成熟泌至,二是指作用于冲任二脉,使任脉通,太冲脉盛。《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记载:“男子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而生髭须。女子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为经行而妊子。”

3.任脉通,太冲脉盛

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凡人体的阴液(精、津、液、血)皆归任脉所主。《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王冰称:“任主胞胎。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经云此病其女子不孕也。”《校注十四经发挥》记载:“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儒门事亲》记载:“任脉为女子养胎孕之所。”天癸泌至于任脉,任脉通,则所主之精、血、津、液下注于胞宫,达到妊养胎元或化为经血的作用。

冲脉与任脉同出胞中,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得先天精气煦濡。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之本》记载:“冲脉之血,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冲脉于会阴及足趾与肝经相络,肝血之余纳入冲脉,故冲脉又受肝血调养。因此,冲为血海,在天癸的作用下,太冲脉盛,则胞宫精血由满而溢,藏泄有度,依时而下。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三歧。督在脊,总统诸阳,为阳脉之海;任在腹,总统诸阴,为阴脉之海。《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强调了阳气在孕育中的作用。《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后世医家则沿承王冰之说,即任主妊养,任脉为病其女子不孕,强调了精血津液在孕育中的作用。对此,《景岳全书》指出:“此在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等证,虽皆由此督脉所生,而实际亦冲任之病。”王氏曰:“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冲脉者,以其气上冲也。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且此三脉皆由阴中而上行,故其为病如此。可见三脉本同一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脉之别名耳。”《石室秘录》中也提出:“任督之脉,在脏腑之外,别有经络也……二经之病,各有不同,而治法实相同也。盖六经之脉络,原相贯通;治任脉之疝瘕,而督脉之遗溺脊强亦愈也。”

4.胞宫藏泄有度

胞宫即“女子胞”,属奇恒之腑,主月经与孕育,具有定期藏泄的特点。《类经·藏象类》记载:“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胞宫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泄分明,各依其时,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胞宫的藏泄功能是肾气、天癸、冲任功能的体现。《景岳全书·妇人规·胎脉》记载:“凡妇人怀孕者,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在任脉通、太冲脉盛,冲任二脉相资下,胞宫气血满盈,利于载胎、养胎。

(二)男精壮,女经调,有子之道

男子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精、排精,而精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肾关系最密切。女子月经的调畅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功能和调的表现,后者又是孕育的基础。在肾气盛、天癸至的前提下,女子表现为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男子表现为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因此《女科正宗·广嗣总论》记载:“是故广嗣者在男女精血,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女科精要·嗣育门》记载:“苟父精母血不及而有孕者,未之有也。是故欲求子者,必先审妇之月经调否。”《广嗣纪要·寡欲》记载:“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衍,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滋矣。”

(三)真火先会,精聚成胎

真火即命门之火,在胚胎形成之始,物质与功能孰先孰后的关系上,古人认为火(气)在先,精在后。先天命门火气是形成胚胎的原动力。《医贯·玄元肤论》记载:“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傅青主女科·小产》记载:“夫人生于火,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先天之真火,即先天之真气以成之,故胎成于气,亦摄于气。”

(四)血能构精,胎孕乃成

《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病》记载:“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于经候见之。”《广嗣纪要·寡欲》曰:“女子血盛以怀胎。”《傅青主女科·种子》记载:“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旺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现代研究证实,补肾养血、调经助孕中药对子宫内膜及血管生成因子和受体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孕卵的着床。

(五)天覆地载,阴阳和畅,万物方生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万物生成,必依赖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阴阳相因,则万物化生。阴阳和,故有子。《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记载:“有生之初,虽阳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阴为之主。即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

(六)男女交合,必当其年

古人认为,孕育并不是父精母血的简单结合。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虽然具备了生育的能力,但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婚育。若过于早婚,则损伤身体,影响生育及后代的发育。即《景岳全书·妇人规》引《褚氏遗书》之说:“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若“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婚育又不可过晚,贵乎及时,如《济生方·卷下·求子》言:“男女婚姻,贵乎及时,夫妇贵乎强壮,则易于受形也。”

(七)节之以礼,交之以时,不可过纵

《万氏妇人科·种子章》指出:“故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广嗣纪要·寡欲》曰:“男精女血,难成而易败。”如果纵欲过度,则易败伤精血,影响孕育。《济阴纲目·求子门》指出:“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记载:“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不复产乳。”

三、影响孕育的因素

除先天生理缺陷外,外感、内伤及体质因素等皆可影响孕育。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对于孕育也是如此,如《灵枢·邪客》记载:“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意即如五运六气之相同者,则所生之生物蕃盛。如五运六气之相异者,则所生之生物衰微。指出了自然环境对于孕育的影响。此外,内在环境的改变也可影响孕育,胎孕是在胞宫中形成的,人体脏腑功能、气血通过经脉的联络都与胞宫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则胎孕能成。若脏腑功能失常,精血化生之源耗竭,必然会影响到胎孕的形成。综观古人对于不孕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肾虚

肾主生殖,先天肾气不足,纵欲过度,或过早婚嫁,使肾中精气虚衰,难以成孕。《圣济总录·妇人门》曰:“妇人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肾气虚寒,不能系胞,故令无子。”《石室秘录·子嗣论》曰:“肾水衰者,则子宫燥涸,禾苗无雨露之润,亦成萎黄,必有堕胎之叹。”肾虚是影响孕育的重要因素,又可分为肾精亏损、肾气不足、肾阴虚、阴虚火旺、肾阳虚等。

(二)宫寒

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子嗣论》曰:“胞胎之脉,所以受物者也,暖则生物,而冷则杀物矣。”胞宫内温暖和煦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宫寒则不利于胚胎的生长。正如《傅青主女科》中指出:“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胞宫寒凉,又何能受孕哉?”

古人对宫寒引起的不孕论述较多,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督脉起于女子胞中,行于背部正中脊柱内,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其脉又入络于肾。督脉为病,则肾阳虚衰而子宫寒冷,难以成孕。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记载:“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脉经·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记载:“妇人少腹冷,恶寒久,年少者得之,此为无子;年大者得之,绝产。”《傅青主女科·种子》指出宫寒不孕的临床表现为“妇人有下身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

宫寒的原因有虚有实,虚证为“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暖子宫,致宫寒不孕”(《圣济总录·妇人门》),或“妇人血弱,子脏风冷凝滞,令人少子,宜紫石英丸”(《济生方·无子论》)。实证为“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则冷,故无子”(《诸病源候论》)。

(三)血少不足以摄精

古人非常重视阴血与孕育的关系,认为人之育胎者,阳精之施也,阴血能摄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今妇人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血之少也,固非一端,然欲得子者,必须补其精血,使无亏欠,乃可以成胎孕。如《证治要诀·妇人以血为主》记载:“妇人以血为主,血衰气旺定无儿,正因血虚所以不育。”《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更突出了阴血与孕育的关系,指出“女子以血为主,血王则经调而子嗣”“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于经候见之;欲治其病,惟于阴分调之”。认为女子由于有病而不孕,其关键在于经血之不充盛。《医学入门·妇人科》记载:“女子之血,实所以宰生化之机也。方其未成胎也,则此血周流而不息,应期而至。及其既成胎也,则此血荣养于内,以护其胎。”《丹溪治法心要》也载有:“瘦者不孕,因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丹溪心法·子嗣》曰:“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子宫干涩,无血不能摄受精气。”

(四)气血薄弱

古人认为,气以载胎,血以养胎,气血与胎孕密切相关。《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和平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育而不长者,无非根本不固。”《石室秘录·子嗣论》曰:“女子怀胎,必气血足而后能养,倘气虚则阳衰,血虚则阴衰,气血双虚,则胞胎下坠而不能升举,小产之不能免也。”《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夹疾无子,皆由劳伤血气生病,或月经闭涩,或崩漏带下,致阴阳之气不和,经血之行乖候,故无子也。”指出了劳伤气血后可发生月经病、带下病而造成不孕。

(五)痰湿闭塞子宫

痰湿的形成主要与肾、脾、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谓:“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而痰湿一经形成便可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若阻滞冲任、胞宫,则有碍两精相合,致不孕。《丹溪心法·子嗣》曰:“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傅青主女科·种子·肥胖不孕》记载:“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

(六)肝气郁滞

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不调,以致冲任不能相资,而胞宫难以成孕。《济生方·无子论》记载:“妇人气盛于血,所以无子,宜抑气散。”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沥不断……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转而为瘵疾者,多矣。”《傅青主女科·种子·嫉妒不孕》指出:“其郁而不能成胎者,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脾土之气,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即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

(七)血瘀

多由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感受寒邪,凝滞血脉,或内热炽盛,与血搏结,瘀血内阻,或形成癥瘕,瘀阻冲任,两精不能相合,导致不孕。《张氏医通·妇人门》指出:“妇人立身以来全不产……此胞门不净,中有瘀积结滞也。”《傅青主女科·种子·腰酸腹胀不孕》说:“疝瘕碍胞胎而外障,则胞胎必缩于疝瘕之内,往往精施而不能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记载:“女子不孕之故……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

(八)相火旺

《格致余论·论种子服秦桂丸之非》记载:“诗言妇人和平则乐有子,和则血气不乖,平则阴阳不争。”男女媾精,阳施阴化,阴阳不争,血气不乖,宜于有子。如果阴阳不和,阴虚于下,相火旺于上,则令无子。《丹溪心法·子嗣》曰:“瘦者多阴虚而内热,火热煎灼阴血,血枯经少,阴精难聚,故亦令不孕。”《石室秘录·子嗣论》曰:“相火旺者,则过于焚烧焦干之地,又苦草木之难生。”

四、种子大法

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石室秘录·子嗣论》谓“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傅青主女科》中载有不孕病因十条,既与妇科病有关,也涉及内科疾病。其治疗应先明病因,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载:“种子之法,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根据女性生殖生理的基本理论及特点,结合古人的论述,我们归纳出以下三种种子大法,供临证参考。

(一)种子必先调经,经调则子嗣

月经的产生是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调匀、经脉流通为基础,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载:“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月经的规律调畅是女性生殖生理功能正常的外在表现。如果月经不调,则反映脏腑、气血、经脉运行失调,生殖功能紊乱,以致影响孕育。《济阴纲目》较具体地记述了不孕妇女月经不调的表现:“每见妇人之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不能成孕矣。”《女科要旨》有“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和“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的论述。《妇人秘科·种子章》记载:“女人无子,多因经候不调,药饵之辅,尤不可缓。若不调其经候,而与之合,徒用力于无用之地,此调经为女人种子紧要也。”

调经之法众多,“经水出诸肾”“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调经之本在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同源而相互资生,且经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其色赤红似血而实非血,即补肾调肾是调经种子的第一要法。使肾中阴阳平衡,精血俱旺,则月经以时下,故有子。此外,还需审证求因,结合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以平为期。

(二)调和阴阳,万物化生

阴阳消长、气血盈亏的节律性运动是女性生殖生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临床治疗不孕的重要理论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明代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

通过阴阳的相互进退、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盈虚消长的变化规律,使子宫由满而溢(阴虚)→由虚而渐复(阴长)→氤氲情动(阴盛阳动)→由盛而满(阳长),“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傅青主女科》),以备受孕之需。因此,种子之法,必须根据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阴阳和,故有子。所谓“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阴阳相因,则万物化生”(《素问·阴阳离合论》)。

(三)暖则生物,勿折真火

我们在前面提到,先天命门火气是形成胚胎的原动力。《傅青主女科·小产》曰:“夫人生于火,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暖则生物”见于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从“天人相应”观出发,根据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规律说明孕育的基本生理状态,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古代医籍中也多有“暖则万物生发,冷则万物肃杀”的记载,如《本草通玄》中记载:“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因此,对于不孕症的治疗,用药多以温补填精为主,甚少苦寒直折其火之品。如《石室秘录》记载:“补则肾壮大而阳旺,泻则肾缩细而阳衰,补则子宫热而受胎,泻则子宫冷而难妊矣。”

对于阴虚虚火妄动,火热煎灼阴血引起的不孕,治疗应遵循《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所载“若虚而夹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及《类经附翼》之“虚火者,真阴之亏,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张景岳提出用“育阴涵阳法”,一慎苦寒泻火,二主育阴涵阳,三兼生发温化。“涵”字一是涵蓄,包容肾中之阳,使其留恋于命门;二是涵养阳气,取阳主升发之性激发人体的生化功能而化生阴精。治肾阴虚禁用苦劣、清凉之品,主张用甘平、甘温之滋润,注重滋补,不忘生发,虽然目的是育阴、补水,但又给阳气的升发留有几分生机。是综合“壮水以制阳”“以精气分阴阳,阴阳不可分”及“寒凉缺乏生意”的认识而形成的。《傅青主女科·种子》记载骨蒸夜热不孕:“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火焦,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子者……治法必须清骨中之热。然骨热由于水亏,必补肾之阴,则骨热除,珠露有滴濡之喜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刘艳霞) bJz0XsL7nQJln/uFcbpfPjby3kaMXEBfrvWCnFYlxEyPH2CPN9uLPqLDi0QnCK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