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治病吃药,不是让身体不能说话,而是让身体不想说话

◎所谓“看病去根”,是让身体“畅所欲言”

生病了就会看病、吃药,但看病、吃药的目的不仅仅是缓解或消除症状,还要去除症状的病因,这也是人们看病时最看重的“去根”。

所谓“去根”,就是让身体“畅所欲言”,不用掖着藏着。对心理来说,话说痛快了,心结就解了;对身体来说,让身体说的话充分体现“警报”价值,并且帮助医生准确“出警”,将“警报”及时根除,病就好了,身体也就重回安宁,不再絮絮叨叨了。

◎中医治病养生,强调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听身体的话

一说到“去根”,很多人就会选择中医,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中医是治人的。中医诊疗的最高境界,不是杀死病毒、细菌,而是在与之和平共处中,寻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药分上、中、下三品,最好的中药是“上品”,中医对“上品”的定义是:“上品养命。”由此可见,最好的药物一定是对身体起呵护作用的,针对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在这个基调之下, 中医治病养生,强调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听身体的话,甚至在身体无力言说的时候,助力身体,让它一次说个够

中医有各家学说,大家更熟悉的是主张温补的,比如善用熟地的张景岳,以及“补中益气丸”的创制人李东垣。其实,中医还有个“攻邪派”,比如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子和,他别出心裁地创制了汗、吐、下三法,就是通过发汗、引吐、泻下的办法治病。

他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都不是身体内部的,应对它们导致的疾病,就应当及时将其发到体外。根据邪气所在的位置不同,张子和通过因势利导的办法,借助身体自己的规律祛邪外出: 病在体表的,用发汗的办法;风痰宿食所致,病位在上的,用吐法;疾病在下的,用下法。

出汗、呕吐、腹泻这三个看似是病状,其实是身体发挥功能的表现,也是身体在说话。话说透了,邪气祛除了,身体就会满血复活。虽然用的是攻邪的药而不是补药,但效果与吃补药的效果一样,这就是中医说的“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这个“真补”其实就是通过药物的助力,让身体自我调节平衡。

◎中医还会通过给身体撑腰,让身体“畅所欲言”

除了这样让身体畅所欲言,中医还会通过给无力言说的身体撑腰的办法,激化矛盾来治疗疾病。比如皮肤上的疮疡,类似西医说的“毛囊炎”,轻的“毛囊炎”就是红肿热痛,严重的会并发“蜂窝组织炎”,累及周围的一大片组织,甚至可以引起败血症而致命。

但有的人长了疮后始终不红也不肿,拖延很久也不好,中医辨证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正气不足以托毒外出,通俗地讲就是身体连“说话”报警的气力都没有了,更无力和细菌、病毒作战—双方实力悬殊,不能交战,所以没有红肿热痛这些炎症表现。

不能交战,战争也就无法结束,这种疮疡会长期存在,甚至不断加重。这时候怎么办?中医有个专方叫“透脓散”,顾名思义,可以把内陷的脓毒透出来,先激化矛盾,再解决矛盾。

“透脓散”的主药不是清热解毒的消炎药,而是扶助正气、养血的黄芪、当归,在此基础上,配上了山甲、川芎、皂角刺等活血化瘀药,给身体撑腰,让身体“畅所欲言”,借助自身的正气,把脓透出来。

在实际操作中,中医甚至会用药物帮助发汗、呕吐和泻下,这看似是在将病状扩大,其实是让身体说话,因势利导地顺应身体的功能,疗效的显现其实是身体功能被成全和顺应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更趋向于“自然疗法”,这个“自然”不仅仅指中药是纯天然的,更指中医治病养生就是要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 7kisPJJogUCAH1j4p5UjTXXRWnaIsmZuw8b0vaiMU5fFzWo+6po+fP7IImpsC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