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艺复兴(15世纪)—洛可可(18世纪)

西方古典绘画的完成

15世纪在意大利开花结果的文艺复兴,融合了古希腊对肉体的逼真描绘和基督教美术,确立了西方绘画的“古典”。经过巴洛克的夸张演绎、洛可可的世俗化之后,宗教画以外的“古典”也得以完成。画家以个人的名字创作作品,也是始于这一时期。

文艺复兴(15—16世纪)

将肉体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宗教画

文艺复兴,是指发端于15世纪意大利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在法语中,用的是“Renaissance”一词,即“再生”之意。

提到文艺复兴,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描述:“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以人为中心的古代文化复兴。”但这其实是启蒙主义时期的偏见。如果基督教真的否定科学和肉体,那就无法解释西方能发展起近代科学,并且画的裸体画比任何地方都多的事实。

基督教否定的是肉欲,但是关于肉体,它像古希腊文化一样认为:“人类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在偷食禁果之前,亚当和夏娃都是裸体,所以对裸体的刻画只要不过于粗鄙,就没有理由禁止。

事实上,文艺复兴美术的最大后援不是别人,正是天主教会。

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13—14世纪)

至少在绘画方面,把文艺复兴看作“基督教美术对古希腊逼真的肉体表现加以吸收的时期”,会更容易理解。

确立“古典”的巨匠们

在意大利,从哥特式时代晚期的乔托开始,古希腊逼真的肉体表现就开始复兴了。不过,文艺复兴真正开花结果,还是在15世纪初,其标志就是“早期文艺复兴三杰”的登场。他们就是设计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创作美男子大卫像的雕塑家多纳泰罗,以及开拓了不画轮廓画法的马萨乔。

达·芬奇《岩间圣母》(1483—1486年)

早期文艺复兴的精神经过波提切利等人传承,最终于15世纪末在“盛期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作品中结出果实。他们的宗教画和肖像画包含了对肉体逼真而科学的描绘,作为西方绘画的“古典”之作,成为后世画家学习的典范。

美术的中心在法军入侵佛罗伦萨、赶走美第奇家族之后,转移到了天主教会的总部罗马。在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洗劫”罗马之后,又转移到了威尼斯。从贝利尼家族到乔尔乔内再到提香,说到文艺复兴,这些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也是不能不提的。

拉斐尔《带金莺的圣母》(1505—1506年)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向维纳斯抱怨的丘比特》(约1525年)

北方文艺复兴(15—16世纪)

保留了浓厚的哥特式审美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在阿尔卑斯山以北诸国兴盛起来的艺术被统称为北方文艺复兴。其中美术发展最为兴盛的地方,是工商业发达的南德自治都市。

虽说如此,但是和意大利一样贯彻逼真而有力肉体表现的,只有丢勒一人。和丢勒同时代的很多画家,如格吕内瓦尔德、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等,都保留着哥特式的元素。格吕内瓦尔德以别具一格的祭坛画著称;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笔下的裸体虽不够自然、不够成熟,却反而让他的维纳斯像显得纯真无邪,为他博得了人气。

帕米贾尼诺《长颈圣母》(约1535年)

逼真而科学的绘画开始增多,还在更后面的时代。阿尔特多费尔画下了西方绘画史上最早的纯粹风景画;霍尔拜因作为肖像画家,还曾活跃在英国。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一样。16世纪60年代,佛兰德斯的勃鲁盖尔结束了他的意大利之旅,转向文艺复兴式的画风,而在那以前,他一直在画博斯风格的怪诞画。法国宫廷邀请到达·芬奇,以及有着风格主义画风的枫丹白露画派登场,也是在16世纪下半叶。

风格主义(16世纪)

不自然带来的神秘感

风格主义(Mannerism),即墨守成规,是指16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味沿袭文艺复兴时期巨匠们确立的技法(Maniera)的美术,本来是用作否定的意思。

风格主义的代表画家有罗索·菲奥伦蒂诺、帕尔米贾尼诺、布隆齐诺等人。他们为了强调米开朗琪罗的力量,对人体进行奇怪的变形,或者过度追求拉斐尔的端整,结果反而失去了生气。

梅尔克修道院(奥地利,1736年)

然而,这种不自然中却有着独特的味道,也有不少人给予其肯定评价,将他们的艺术视为“罗马之劫”后不安精神状态的象征。由于活动时期、画风和思想性相近,法国的枫丹白露派、西班牙的埃尔·格列柯有时候也被归为风格主义。

巴洛克(17世纪)

雄壮有力,浓墨重彩

17世纪,巴洛克美术席卷了西欧。据说“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形状怪异的珍珠。

巴洛克美术的特点,说得晦涩点,就是“过剩的戏剧性和装饰性”;说得直白些,就是“气派、夸张,不好消化”。给人感觉不愧是“肉食文化”下诞生的美术,浓墨重彩便是其特征。

这一时期美术的主要赞助者,是天主教会和绝对专制的君主。前者希望能够挽回在宗教革命中失去的信徒,后者刚刚兴起,他们都需要在民众面前彰显权威,所以才会追求那种气派而雄壮有力的美。

巨匠们大作不断

要说“巴洛克双杰”,一定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贝尔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前者装饰了整个罗马的教堂和广场,后者装饰了整个欧洲的王宫和美术馆。

仅仅绘画方面,就有被称为巴洛克绘画鼻祖的卡拉瓦乔,鲁本斯的弟子、后来成为英国宫廷画家的凡·戴克,光影对比极富戏剧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等等。由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组成的豪华阵容,完全配得上气势恢宏的画风。他们精力旺盛地创作了无数宗教画和历史画的大作。

鲁本斯《圣家族、圣以利沙伯和施洗圣约翰》(约1634年)

洛可可(18世纪)

时尚而性感的“恋爱美术”

进入18世纪后,巴洛克的雄壮气势失去了踪影,虽然同样华丽,但更为细腻、更加具有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登场了。

洛可可(Rococo)一词源于“Rocaille”,指用来装饰巴洛克庭院的石子和贝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类似于“猫脚家具加枝形吊灯”的风格。

无忧宫音乐厅(波茨坦,1745—1747年)

绘画方面也是,肖像画、描绘贵族们户外派对的雅宴画、描绘卧室中男女的闺房画等更加世俗化、个人化、享乐化的作品取代了宏大的历史画和宗教画,变得更受欢迎起来。

以路易十五统治下的凡尔赛宫为中心,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这“洛可可三杰”,将“时尚的情色”推向了极致。

布歇《人类之光》(局部,1750年) oqwHrMf3uaV196On69Nm5cqznL81iBxQhcxPZXG6i1OhlpVmJo/U6Qz4EqoM3h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