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公元前)—中世纪(14世纪)

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

西方绘画是由日耳曼民族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而创造的。让我们按照大致脉络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先看从古代到中世纪。虽然本书没有收录这一时期的作品,但它为西方绘画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古希腊和古罗马(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美术是西方绘画的源流,它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的“几何风格时期”,历经“古风时期”,直到公元前450年左右开始进入“古典时期”。在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美术从地中海沿岸传播到了遥远的亚洲。

东方的佛像开始变得写实,就是因为这一时期希腊雕塑传到了犍陀罗王国,邂逅佛教。同样,基督教的宗教画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美术的“复兴”而变得栩栩如生。

追求真实而理想的肉体美

古希腊美术对肉体的如实描绘,源自他们赞美肉体的思想。他们认为, 按照神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体,是美的最高标准。 以几何学为基础的比例理论也帮了大忙。

《米罗的维纳斯》(公元前130年左右)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是单纯如实地再现自然,还试图从中发现理想化的美的法则。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黄金分割法则”。( -1)÷2,即1:0.618……这一比例十分不可思议,而且使用方便,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见,例如海螺壳上的纹路。按照这一比例画成的长方形,裁掉以短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仍然保持着相同的纵横比。

安多基德斯画家《红彩双耳瓶》(约前530—前520年)

将这一法则应用于人体,就有了所谓的八头身,至今仍被认为是理想的人体比例。可能有人会简单地将八头身理解成脸的长度是身长的八分之一,但其实,八头身的重点在于肚脐把全身分成3:5两部分。这样一来,肚脐以下与全身之比就是5:8,这两个比值都是“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

创作于公元前130年左右的著名的《米罗的维纳斯》中的维纳斯,就是标准的八头身。同时,她的腿长又刚好是身长的一半,两侧乳头和肚脐用直线连起来几乎是一个正三角形,真是处处体现着古希腊的美学法则。

罗马继承并普及到西欧

罗马帝国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美术,复制了许多雕塑和建筑。虽然绘画保存下来的不多, 但在庞贝遗迹的壁画中,对肉体的描绘比古希腊陶绘更加逼真和具有立体感。

罗马帝国越过阿尔卑斯山,将领土扩大到了整个西欧,普及了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结果使得西欧的原住民——凯尔特人创造出泥金装饰手抄本等独特的基督教美术。

《提着美杜莎头颅的珀修斯》(庞贝壁画,1世纪左右)

罗马式美术(10—12世纪)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半,实行永久分治。差不多同一时期,日耳曼民族进入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

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得到了继承,但在西欧却出现了断层。

虽然日耳曼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克洛维在公元496年就信奉了基督教,但是基督教美术真正在西欧复兴,却是在公元800年以后。那一年,查理大帝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庄严的基督》(局部,约1123年)

施派尔主教座堂(德国,11世纪左右)

得到权威的后盾支持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稳定。公元1000年前后,罗马式美术终于开花结果。

西欧基督教美术的黎明

与其说罗马式美术是古罗马美术的复兴,不如将其视为西欧独自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美术。“野蛮”的日耳曼民族终于成熟起来,能够模仿罗马文化了。

在建筑领域,出现了风格独特的主教座堂,用厚实的石墙承重,线条简单,坚固有力。

尽管如此,用来装饰内部的雕塑和壁画依然非常稚拙,虽然有质朴的韵味,但与古罗马美术对肉体的逼真刻画相去甚远。

乔托《犹大之吻》(1305年)

哥特式美术(12—14世纪)

罗马式美术虽然确立了独特的风格,但个性不足,只好使用“罗马式”这个名字。相比之下,12世纪下半叶登场的哥特式美术就明显体现出了日耳曼民族的特色。

哥特式,顾名思义,就是“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的风格。实际上,哥特式跟哥特人并没有关系,而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建筑师用来讽刺北方建筑的蔑称。尽管如此,哥特式美术确实是日耳曼民族独自确立的美术风格。

基督教美术的日耳曼化

请看下一页下方的巴黎圣母院插图。支撑墙壁的梁和尖塔鳞次栉比,建筑的内部林立着许多用怪物和圣人雕塑装饰的柱子,都令人联想到苍郁的森林。透过画着基督和马利亚的彩色玻璃,神秘的光照射了进来。

哥特式风格的主教座堂可以说是一座石造的“神圣森林”,在这座森林中,神秘的光芒照耀着潜藏在暗处雕塑装饰的柱子。

日耳曼民族在接受基督教的过程中,结合了本民族带有巫术色彩的“森林文化”,例如,他们把神圣的橡树换成了冷杉做的圣诞树。哥特式美术正是这种“日耳曼化的基督教美术”。

绘画技法的发展超过了雕塑

也许是因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西欧不像希腊和罗马,开采不到适合用作雕塑材料的大理石。因此,哥特式时期的西欧,绘画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除了以往的壁画,还出现了可以搬运的木版画;除了趁涂在墙上的灰泥未干前画的湿壁画,还出现了以鸡蛋等为介质的蛋彩画,以及用半透明颜料层层涂抹的油画。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年)

其中,油画相传由佛兰德斯的凡·艾克兄弟确立,是中世纪西欧独自发明的技法。这一技法的出现,使得画家们终于有可能画出超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世界上最“栩栩如生,浓墨重彩”的作品。

西欧的中世纪曾经被误认为是“文化的黑暗时期”。但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结合,产生了经院哲学,基督教经过日耳曼化产生了哥特式美术。它是“文化的摇篮期”,在西方艺术史上非常重要。

巴黎圣母院(巴黎,13世纪) O6N6BJL/ZgAg650yH9DMetPG5TDKDkwUKt1YcyLzPprMN0twLnl/hL75XYk1F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