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起于足背大拇趾后,向上巡行,最后沿咽喉后侧进入鼻咽部,与眼睛相。而且《灵枢‧脉度篇》记载“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认为肝掌管眼睛的功能另外《‧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肝受血而能视”,表示肝血是否充沛,影响眼睛正常功能。《‧素问》又说“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表示肝阴充足,就能化生为眼泪,具有滋润及保护眼睛的功效,使双眼明亮,炯炯有神所以说眼睛是肝的外在表现。
《黄帝内经》记载“久视伤血”,表示长期用眼过度如使用计算机、阅读书报、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的人,因长时间耗眼,容易造成肝阴、肝血不足,引起眼睛疲劳、干燥酸涩、视力模糊、夜盲等症状。
夜盲症、干眼症、飞蚊症、针眼、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炎、泪腺炎、虹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的眼部疾病,西医检查也许不一定有器质性病变,但可提早预列出肝脏常见病证及处理方法,可根据体质与治疗。
病证①:肝血虚弱
出现症状:眼皮沉重、眼睛疲劳酸涩、流眼泪、视力减退及视力模糊。
处理方式:服用黄芪、枸杞、褚实子及桑椹来养血明目。
病证②:肝经风热
出现症状:眼睛发红刺痒、流泪过多、眼分泌物呈黄白色,甚至流脓。
处理方式:服用菊花、薄荷、桑叶及金银花来去风清热。
病证③:肝火上炎
出现症状:眼睛充血、布满血丝、胀痛不适、眼眶骨酸胀、头痛、头晕。
处理方式:选用白茅根、夏枯草、蔓荆子等来清肝降火、清凉退热、止血。
病证④:肝阴不足
出现症状:眼睛干涩刺痛、眼睛有异物感、瘙痒怕光、分泌物黏稠等。
处理方式:服用石斛、女贞子及天冬来清凉滋阴。
病证⑤:气滞血瘀
出现症状:水晶体混浊、白内障、眼睛上出现一层白膜或青膜(以白膜较常见)。
处理方式:服用丹参、赤芍、茺蔚子等来活血化瘀、消肿。
一般眼部疾病均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会以针灸及中药内外同治,阴血不足的虚弱体质,以内服中药为主,针灸为辅;肝经风热及肝火上的实证,针灸、放血与服药并进,再配合适当休息,都会逐渐改善,若不及时治疗,持续恶化,就易出现角膜结膜或视神经的病变。
减少用眼时间是最佳保养方法。此外,每用眼30分钟,闭目休息3~5分钟再继续工作,可减缓恶化速度。当眼睛疲劳、酸涩可用温毛巾温敷眼睛,敷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当眼睛出现红热酸胀不适时,则可以冷毛巾冷敷眼睛,清凉退热止痛。
穴位按摩
三个和眼睛最有关系的穴位被称为“明目三穴”,分别在鱼头、鱼腰、鱼尾,即眉头、眉中、眉尾。只要出现一个症状就可以揉按穴位来保养,没有症状也可以揉按保养。
攒竹穴(又称眉头穴)
位置:眉毛内侧的眉头处。
功效:消除头胀痛及头晕、祛风止痛。
适应证:眼痒、眼痛、眼睛红肿、视力减退、迎风流泪、眼眶骨痛及眼皮震颤等。
方法:以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此穴,每按5秒,休息1秒,直到出现酸麻、发胀、微微发热感。每次1~3分钟,每天1~3次。
丝竹空穴(又称眉尾穴)
位置:眉梢外端的凹陷处。
功效:祛风清热、散寒止痉、明目止痛。
适应证:头痛目眩、迎风流泪、眼睛红肿及眼睑跳动。
方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此穴,每按5秒,休息1秒,直到出现酸麻、发胀、微微发热感。每次按揉1~3分钟,每天1~3次。
鱼腰穴(又称眉中穴)
位置:瞳孔直上,眉毛的正中心。
功效:祛风散寒、明目止痛。
适应证:眼痒、眼痛、眼睛红肿、眼睛酸涩、模糊、迎风流泪、近视、远视及眼眶骨痛、头痛眩晕等。
方法:以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此穴,每按5秒,休息1秒,直到出现酸麻、发胀、微微发热感。每次按揉1~3分钟,每天1~3次。
清肝退火·镇定·止血
适用对象:肝经风热者
适用症状: 眼睛发红刺痒、畏光、流泪过多、呈黄白色,甚至流脓。
分量:1~2天的量。
材料: 菊花11克、桑叶8克、木贼8克、淡竹叶8克、薄荷4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将全部药材分为4份,每次取1份装入茶包袋,放入保温杯中,加250~300毫升冲泡,焖5~10分钟,加入冰糖拌匀,即可代茶饮用,可回冲1次。
注意事项: 排便不顺畅及大便干硬、便秘者加决明子11~19;消化不良、排便稀软者加紫苏8。
木贼
养肝药材小解说:
▍性味甘、苦、平,作用于肝、肺,有清热明目及消除眼睛上一层白膜的功效,常用于眼睛红肿胀痛、眼中生翳膜、头痛头胀、迎风流泪等症,每天用量4~1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