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医保肝法前,有一些必须先的基本知识与中医概念,让您在研读后续内容时能更得心应手。
在西医营养学理论中,每天摄取均衡的六大营养素,是人体及细胞修复、成长的主要来源;而中医体系认为,身体内的脏腑与经络需要“阴、阳、气、血”四大基本元素,唯有各司其职、各尽本分,才能使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维持健康。因此当肝的“阴、阳、气、血”中一个虚弱不足时,不仅会产生本身及相关器官的各种虚弱症状,同时会因自我防御力降低,成为各种病气及病菌入侵的好时机。
“阴”又称“阴液”“阴份”或“津液”,是体内清凉滋润液的总称,其中清稀如水的分泌液为“津”,黏腻浓稠的分泌液为“液”均有清凉镇定、滋养润滑及保湿等功效。若清凉液分泌不良,就会皮肤或黏膜干燥发红、脱屑干裂、瘙痒红肿、容易出血,小便量不多、排出不畅、颜色较深或味腥,大便干燥、坚硬难解等“肝阴不足”的干燥症状,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阳”就是身体的一把火柱,具有温热身体及御寒保暖的功能。当阳火虚弱时,就表现出身体怕冷、手脚冰冷、四肢末梢肤色黯淡、指甲颜色变紫黑、容易失温等抗寒力降低。在肝的病理方面,因肝阳容易上升,产生“肝火过旺”病症,极少出现“肝阳不足”,因此在保肝方面,为避免上火,较少用燥热药物来补肝。
“气”指的是身体的元气,脏腑能量的主要来源。任何组织、器官的正常运作,都需要元气来推动,元气不畅会导致组织、器官的下垂(如眼袋、蝴蝶袖、胃下垂、膀胱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体液或血液流失(如大量出汗、流口水、不由自主流眼泪、子宫异常出血等)、血液运行不畅(如局部疼痛、胀闷不舒服)。尤其当肝的元气循行不畅时,就容易出现“肝气郁结”等异常症状。
中医的“血”,包括西医的血液及血压的功能,除了给全身细胞提供氧气及营养素外,血液中的白细胞与各种抗体,更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角色。在中医生理方面,肝具有储藏血液的功能,可以适当调节血量;而现代医学也认为,肝脏内的静脉窦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当身体供血不足时,就会自动释放血液,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因此肝血虚弱不足时,就会出现疲劳无力、缺氧及相关器官功能失调的症状。
和肝相关的中医名词
肝火
肝火主要是常熬夜、吃燥热的食物、常生气造成的,一般较通俗的说法是火气大。长期未改善就会造成肝火过旺。
肝血
肝血主要是从食物的营养而来,如果身体吸收不好、消耗过多或是遗传了地中海型贫血,就会造成肝血不足,进而引起肝血虚弱。
肝气
元气是在全身流通不息的,如果肝气不顺畅,就会形成肝气郁结。气郁结在哪里就会引起相关器官闷、痛或胀等症状。
肝风
阴是指体内清凉的保湿液,而和肝有关的器官,如眼睛、小大肠及甲状腺、睪丸、卵巢等的保湿液就是肝阴;肝阴不足就会出现一连串相关的症状,如眼睛干涩、便秘、尿少、月经量少或闭经等。
肝阴
中医的肝和神经、肌肉都有关系,而所谓的肝风是指像风吹过一样,出现肌肉痉挛、抽搐或抽动现象。和肝风最相关的病症就是“肝风内动”,所以它是和神经、肌肉有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