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鼎革之变的天问:崔子忠 陈洪绶

叔明问:“有些书上提到明末清初的画家时,常出现‘鼎革之际’这样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你中文进步很快嘛。鼎和革是《易经》上的两个卦:火风鼎卦,代表做饭、新气象、建立新的政权;泽火革卦,表示一定要变化,否则就无法顺应潮流,意味着清除旧的体制残余。用鼎革之际来形容明清的改朝换代,是一种中立的说法,表示理解改朝换代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清朝的文人说到明朝的灭亡就常常使用这样貌似客观的说法。”叔明问:“但是真的能如此平和地接受吗?”

我说:“不能平和接受的大部分都已经死了。崇祯皇帝在北京皇宫里自杀,京城官员、皇亲国戚、普通百姓全家自杀的也有成千上万人。”

叔明感到不可思议:“我能理解男性尤其是儒生愿意殉国,可怎么会有百姓全家自愿去死?”

我说:“儒家体系等级森严,以三纲为基本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纲举目张,至少在理论上,全国每一个人都有上级和行为标准,被整合在以帝王为中心的纲常社会规范网络里。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女眷和儿童即使不愿意,但体力和地位都处于弱势,也没有别的选择。明朝在南方的臣民拥立分封在各地的藩王成立南明政权,在南方又继续抵抗了十几年。南明政权一共有四系王,分别在南京、福州、广州、肇庆称帝。1662年,在缅甸避难的永历帝被缅甸王交到清朝手里。次年,永历帝在昆明被杀,明朝政权才正式告终。内讧、内乱和内耗是明朝和南明失败的主因,说明儒家纲常早就大范围地崩坏了。山西的晋商长期向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提供军火、铁器、粮草,甚至愿意以赊欠账款的方式来做买卖。当晋商和后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后,山西票号就成为后金在大明内部的办事处和情报点。在资本逐利的欲望洪流面前,民族主义和家国认同感简直不堪一击。王朝的溃败,老百姓都看得出来,因此民变不断,比如神宗年间的苏州织工哗变、白莲教起义,以及熹宗年间的陕西王二叛乱。因为拖欠军饷、给养不足以及强行征兵,军队的凝聚力降到历史最低点,基层军官李自成和张献忠直接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总兵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打败了叛军,坐收渔利。”

叔明说:“明清政权交替时,大部分文化人的心态一定是很复杂的。”

我说:“一些生员、举人对前途本已绝望,又受本地豪强压迫,就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也算当了一阵子‘伪官’。李自成的军队快进北京时,又迎来一大波投靠的进士和投降的官僚;当然也有人以死报国,比如著名人物画家崔子忠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藏身于一间土房内,最后饿死。

◎崔子忠《云中玉女图》

“清军入关后,一些思想正统、行动力较强的文人加入了抗清武装。安徽画家萧云从 写有《吊邑人周孔来殉节泾县学署》一诗:‘泮壁何人自鼓刀,天寒日暮风飕飕。老儒转战敌长矟,弟子招魂赋反骚。夜雨同悲涵水鳣,阴雷欲剸戴山鳌。庙空悬古松长碧,浩气森森北斗高。’他所绘的《离骚图》可与此诗参照来看。与其说这本书是配图版的《离骚》,不如说是萧云从拆解了《离骚》来配他的图。书的结构和图文配比很有意思:篇幅最长的《离骚》只有一幅插图;《九歌》有九幅图,包含大司命、少司命、河伯、东君、湘君、湘夫人等肖像。插图最多的是《天问》,几乎一问一图,配有萧云从自己的注疏,足有五十四幅图。《天问》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古人思辨力、历史感、修辞力和情感表现力同时迸发造就的文学巅峰之作。‘伯林雉经,维其何故?’是其中一问,此问有多种解释。从插图和注释来看,萧云从所取的释义是晋太子申生被父亲的宠妃骊姬陷害而投缳林中。但是此书刊印于1645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644年在煤山上投缳自尽的崇祯皇帝。书里还有一幅《国殇》,一幅《蛇吞象》图。屈原的原文是:‘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萧云从注释: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蛇画作龙,无疑是暗指女真‘吞食’大明。”

◎萧云从《离骚图》之《伯林雉经》

◎萧云从《离骚图》之《国殇》

◎萧云从《离骚图》之《蛇吞象》

叔明问:“这如何能说明明末清初的文化氛围比较宽松?萧云从后来怎样了?”

我说:“顺治、康熙时期,清皇室把主要目标定为实现军事上的有效占领,而在思想和表达的控制上相对宽松,文字狱比雍正、乾隆时期少,但也不是没有。谁提到明末建州女真,提到崇祯之事,提到南明王朝的国号,都是死罪。文学和绘画的隐晦表达显然得到了一定优待。乾隆期间编定《四库全书》,此书也被献到乾隆面前。乾隆是打文字官司的行家,如何不明白?但此刻江山已定,骨头已吐出,遂让四库馆绘画分校官门应兆补绘了九十一幅图,加上原本的六十四幅图,产生官方版本《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而萧云从也作为‘姑孰画派’的开山鼻祖被人们铭记。

“另一幅能体现鼎革之时社会普遍心态的画,是陈洪绶 的《黄流巨津图》,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画《西厢记》的那个陈洪绶,与崔子忠合称“南陈北崔”。陈洪绶跟随浙派最后一位大家蓝瑛 学画人物,在学到蓝瑛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的同时,又有蓝瑛所不具备的高雅和巧思。陈洪绶就是为打破前人窠臼而生的,其《陈洪绶杂画册》收有许多奇思妙想之画。作《黄流巨津图》时陈洪绶在绍兴,这幅画追想摹写的应该是几年前他在北京时所见过的黄河。崇祯十三年(1640),陈洪绶到北京宦游,后来捐为监生,因擅长作画而奉旨临摹历代帝王像,并得以观摩内府藏画。但是他也很敏锐地意识到,京城不能久留。1643年,他谢绝了内廷供奉画家的任命,南下归乡。1645年,多铎攻陷杭州,绍兴府县立即准备好牛酒准备迎接清军。陈洪绶的老师、名儒刘宗周 决定绝食殉国,他的得意门生王毓蓍(shī)也准备赴死。陈洪绶劝他,王同学表示宁死不降,并投河自杀。刘宗周说:‘我讲了十五年学,只有这么一个学生。’什么意思?刘宗周讲的是王阳明的心学,要知行合一。不行就是不知。学生又劝刘宗周,说:‘如果您死了对天下有益,死了也值。现在您死了对天下也无益,何必呢?’刘宗周说:‘我也知道有所作为胜过把命捐出去,可是我老了,除了这个也做不了别的。’绝食二十余天后,刘宗周去世。陈洪绶不想死,也不想剃发留辫,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跑到寺庙里剃度扮作和尚,法号‘悔迟’。这就是画上‘老迟’的来历。在寺庙里避风头的陈洪绶,想到北方的黄河,想到殉国的老师和同学,心中感慨万千。画上是黄河吗?明明是他心里的惊涛骇浪。”

◎陈洪绶《黄流巨津图》

叔明说:“两条小船在时代的巨浪里,随时会被吞没,浪花边缘变成无数的小手,像在把一切往下拉。作者在如此精致的尺幅里表现出让人惊骇的能量。这画很有日本平面设计的味儿,比葛饰北斋 的《神奈川冲浪里》更加大胆,也更富于哲学意味。陈洪绶如果身在现代社会,一定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

我说:“陈洪绶所有作品的轮廓造型都非常饱满,生机充溢。那道河湾的弧度之饱满、合度,日本画里都很少见。靠前景的河岸略暗,后面的河岸略淡,造就一种鸿蒙未明的空间感。陈洪绶也是一位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他十九岁为《九歌》作插图,笔下踯躅独行的屈原形象,后代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用水浒人物设计的被称为‘水浒叶子’的酒令牌是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当了一年假和尚后还俗,移居杭州,以卖画为生,享年五十五岁。”

叔明说:“他晚号‘悔迟’,但是国家倾亡并不是他的过错啊。在那个体制下,一般人也无能为力,他有什么可悔的呢?”

◎陈洪绶《杂画图》册内页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轴

我说:“杭州的张岱 以散文著称,是富家子弟,奢而雅。明亡之后,他也披发入山,写了本《陶庵梦忆》。里面有一段:‘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可见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繁华的果报。晚明江南是典型的世纪末氛围,中上层社会子弟醉生梦死,庸庸碌碌,自以为生活在富贵温柔乡里,到头才知道‘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叔明问:“他们是后悔过分沉湎在私人生活里,没有在公共生活里发挥应有的责任吗?”

我说:“这是一次觉醒,但是也没有带来更大的影响,一切与往日一样。张岱的儿子长大成人后,依然去参加清代的科考。陈洪绶的朋友周亮工,做了清朝的官,还来求陈洪绶的画。陈洪绶为他画了《归去来图》,用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事来点化他。陈洪绶在《解印》一图里的题字为‘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此画参详李公麟 的笔法,用高古游丝描,人物面目奇古。在这幅画里,陈洪绶放弃了早期走线方、直、锐的铁线描,回归了晋、唐传统。不过,大众对他的第一印象,依然是早期的《九歌图》、中期的‘水浒叶子’、凌厉的线条以及充满装饰感的花鸟画。”

◎陈洪绶《解印》

叔明说:“虽然有《天问》,问了也白问。幸好艺术从来不是以有用、无用为标准的。” /4D+DyqHHIZPoQM3WdM5YCXh9X7LcPhdUpuHb1dNooLoDNLAVowjdmRKIVKYa2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