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名师优讲

初中语文知识更丰富,内容更复杂,文体多样。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感悟、思考、分析、概括和表达。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转益多师。要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校门口涌出许多回家吃午饭去的通学生。女生的华丽的纸伞,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天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堂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入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的时候,全班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班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先来预备第一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课是图画吗?”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名师优讲

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我们对课文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考,求疑思疑,触类旁通。预习时还应有一个角色转换能力,从写作者的角度进行解析,看到文字背后蕴藏的写作密码。总览单元要求、分析题目、辨别体裁、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分析提示、研读文章、做好标记,可以有效提升预习效果。

名师优讲

求知劳逸半相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增强思维的活力,有益于学习。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前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他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间的商议,令他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同班同学,情谊真同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作课外运动。广阔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乎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班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样子不同。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作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名师优讲

这个选文很有价值。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阅读有价值的文章,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不只是熟悉作者,对于文章的学习理解要做到知人论世。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的吗?”乐华的母亲问。乐华也张大了眼睛惊讶地对着父亲。

名师优讲

为师者,唯其学高,方更谦逊。之所以说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因为国文不同于数理,它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为“磨脑子”的文章,每读一遍就会明白一些,但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它需要我们排除一切干扰,拒绝一切诱惑,静心细读。首先借助工具书来疏通字词,随后才能体味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

“惟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壁说,一壁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

“不懂,不懂。下面还有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天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不懂,不懂。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怎样好啊!”乐华皱起眉头埋头再细细默读。

这当儿枚叔踱进小书房来。

“你们看不懂《秋夜》吧?”

“难懂,简直不懂。”乐华和大文差不多齐声说,同时现出请求讲解的眼色。

“不懂是应该的。”枚叔笑着说。

“为什么学校要叫我们读不懂的文章呢?我们在高小读的国语课本,都是能懂的。”大文说。

名师优讲

好的文章就是这样吸引着我们,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参与二度创作。它让我们欲罢不能,急切地想了解原委,探求谜底。它吸引着我们寻门登堂,入室深究。

人生的经验不同,孩子读起来会有“隔”。但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让我们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拓展生命的宽度。

“让我来告诉你们,”枚叔坐下在椅子上说,“你们在小学里所读的国语课本,是按照你们的程度,专为你们编的。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作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替我们中学生编国文课本呢?”乐华不平地说。

“照理原应该有人来按了年龄程度替你们特地编的,可是这事情并不容易。我从前在中学校教国文的时候,也曾想约了朋友另编一部中学国文教本。后来终于因为生活不安定,没有成功。你们也许不知道,现在中学以上的教师,位置是很不安定的,这学期这里,下学期那里,要想在一处安心教书,颇不容易。你们的国文教师是王仰之先生吧?他是我的老朋友,是一位很好的教师。他这学期教你们,也许下学期就不教你们了。中学校国文科至今还没有适当的课本,教师生活的不安定也是一个大原因。”枚叔说到这里,似乎感慨无限,聪明的乐华和大文从枚叔的言语中就窥见了他所以抛弃教师生活的原因。

“你们在中学里就学,全要靠自己用功了。因为教师流转不定,无论哪一科,教师都是不能负责到底的。”枚叔继续说。

“叫我们对于国文科怎样用功啊!既难懂,又没趣味。”大文说。

“慢慢地来。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记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叫我们忽然变成大人、变成古人吗?哈哈!”乐华和大文不觉笑起来了。

“现在的情形,老实说是这样。你们还算好呢,从前的人像你们的年龄,还在私塾里一味读‘四书五经’,不但硬要他们做大人古人,还要强迫他们做圣人贤人呢,哈哈!”

“哈哈!”乐华和大文跟着又笑了。

“你们笑什么?”乐华的母亲听见笑声,到房门口来窥看,“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

于是大家出去,一齐坐在庭心。这时月亮尚未出来,星儿在空中闪烁着。枚叔仰视天空,对乐华和大文说:

“你们不是正在读鲁迅的《秋夜》吗?现在正是秋夜呢。你看,星儿不是在 眼吗?天不是很蓝吗?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愈清,天空看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得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

乐华和大文点头,如有所悟。

名师优讲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民族精神的血脉就是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一代代人的传承延续了下来。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

当文字遇见了生活,孩子就会多一层真切的感受,文字会变得立体起来。而生命中所遇到的美景,此时在我们的心中会笼罩上诗意和感悟。我们的精神就是在与文字和生活的遇见中成长起来的。

“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你们方才说看不懂鲁迅的《秋夜》,就是经验未到鲁迅的程度的缘故。”

名师优讲

的确,艺术是人的自身力量的对象化。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水平的高低由我们自身的阅历丰富程度、感悟能力和所受到的教育等多种因素决定。欧洲文学史上流行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外物本无别,方寸使其异。

“爸爸,好像比刚才懂了许多了呢。——大文,我们再去预习吧,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乐华拉了大文,再到小书房里去。

两人热心地再看《秋夜》,一节一节地读去,觉得比先前已懂得不少,从前经历过的晚秋夜间的景物也一一浮现在眼前,文中有许多话,差不多就是自己所想说而说不出的。两人都暗暗地感到一种愉快。

“已经看懂了没有?”枚叔又踱进书房来。

“大概懂得了。——嗄,大文。”乐华一壁回答,一壁征求大文的同意。

“这一节恐怕你们还未必懂吧。”枚叔指着《秋夜》中的一节读道:“‘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这一节恐怕看不懂吧。”

“真的,不懂得。为什么要笑?为什么自己笑了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四周的空气也会应和着笑?”乐华问。大文也抬起头来注视枚叔。

名师优讲

此所谓“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和心境不同,外物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我方才曾把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 在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部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

名师优讲

对于一段优美的文字,尤其是意蕴丰厚的文字,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来说,年岁愈大,经历愈多,感悟也就愈深。以后的经验会激活我们过去所读的文字,因此我们要保留初读经典时最原生态的内心感悟。

“那么,爸爸也不懂?”乐华惊问。

“也许比你们多懂得一些。真能够懂的怕只有作者鲁迅自己了。但是鲁迅虽能真懂,却也无法解释给你们听哩。”

才在预习中感到兴趣的乐华与大文,听了枚叔的这番话,好像头上浇了冷水,都现出没趣味的神情。

“这是无可如何的事。诗词之中,这种情形更多,你们将来读诗词会时时碰到这种境界的。你们还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作的,就是古代的大人作的。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先想给你们读的。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枚叔说了就拔步走出去了。

大文在乐华的小书房中又坐了一会才回去。乐华送他出门时,笑着说:

“我们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精彩解读

“我们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不仅预示着初中国文难度的增加,而且告诉我们:学习国文,就是要阅读经典文章。这些优美篇章经历了文海滔滔巨浪,淘尽沉沙,留下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孩子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高,更是精神的成熟,而阅读经典文章,就是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育。它会像吃东西一样,让孩子长出精神的骨骼与血肉。前贤的精神坐标,是孩子的人生方向;他们的优美文字,又让孩子充分享受了读书的快乐。我们的国文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宝贵的精神传承。阅读经典篇章,就是要使孩子感受先贤高尚的心灵,领略圣哲深邃的思想,学习前人超凡的智慧,继承先辈的精神财富,用人类的基本情义熏陶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宽阔、丰盈、强大、美好。 5ohxZg8oZ8whknmW7vzdF0sBWe3xCBRAOsVNQGcQ368d7R20QJWyOAJzwGJ59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