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农民家庭劳动力如何配置

农民家庭劳动力如何配置对农民家庭收入至关重要。在当前全国已经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一个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的多少与该家庭配置家庭劳动力的策略直接相关,家庭劳动力配置又与一定的市场机会相关,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劳动力配置也表现出不同的策略倾向。

我在北京远郊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户都很勤劳,无论是务农还是务工,村庄没有懒人,并且在家庭策略倾向上,大多是按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劳动力配置的。最典型的是,如果年轻媳妇生了小孩,大多数情况是由婆婆在家带孙子,媳妇进工厂务工。婆婆带孙子和媳妇进工厂最符合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策略,因为年轻媳妇比较容易找到工厂工作,而年龄比较大的婆婆比较难找到正规的工厂工作。从事正规的工厂工作,媳妇就难以兼顾带孩子,而带孙子的婆婆仍然可以做家务和干农活。

我又到晋西北调研,发现年轻媳妇既不务工,也不务农。不务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家庭承包土地有限,公公婆婆两人种地都绰绰有余,轮不上年轻媳妇去种地。而晋西北当地又缺少年轻妇女的务工机会。结果,最近几年,晋西北农村兴起陪读潮流,即农村年轻媳妇生育之后,子女到了上幼儿园年龄即到县城租房上学,母亲陪读。晋西北陪读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陪读有所差异:全国农村出现陪读,多是为了子女接受更好教育,需要陪读的孩子一般都是高年级尤其是初三、高中年级;晋西北陪读的焦点却似乎不是学龄儿童而是年轻媳妇,因为年轻媳妇希望借陪读到县城过城市人的日子,告别单调无趣的农村生活。这些进城陪读的年轻媳妇除了为在城里上学的子女做饭,其余时间无所事事。

在浙江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我遇到很多年轻夫妻带子女在上虞务工的家庭。年轻夫妻都在工厂务工,子女就在当地学校读书。民办幼儿园尤其受到欢迎,原因是民办幼儿园可以“双托”,即下午放学和节假日都可以托管,父母双职工就可以在下班之后再接托管子女回家。

2017年4月我到云南屏边县调研,发现有一对35岁夫妇带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夫妻俩只有有限的农业收入,全家人一直住在危房中。国家倡导“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当地政府通过大笔资金投入,为这对贫困户夫妇修建了漂亮的两层楼房,并为丈夫安排了森林防护员的工作,让这个家庭脱了贫。当地缺少务工机会,而夫妻二人又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外地务工。这对夫妇所在村庄几乎没有人出省务工,就是到县外务工的农民人数也很少。不愿离开家乡的原因除了心理上的畏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丈夫多次听说有年轻夫妇外出务工,结果却是妻子跟人跑了,丈夫一个人回来。不出去务工好歹还有一个家庭,出去务工倒成了光棍,因此丈夫就更加不敢出去务工。

与年轻媳妇能够选择是否务工、在哪里务工不同,农民家庭中,中老年父母一般都是要劳动的,其中最普遍的是在家务农以及在农村获取副业收入。全国绝大多数农业型地区,只要能劳动的中老年人都会继续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以获得农业收入,同时减少家庭支出。他们务农的同时可以照看孙辈,照看子女在农村的房产,以及参加村庄的人情循环。

相对年轻的中老年人则可能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多是到工地劳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而这些地方的农村往往缺少临近的务工机会,人们要务工就得离乡和进城。

苏南、浙江、珠三角以及北京、上海郊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村域范围内有大量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因此,这些地方的中老年农民普遍到工厂或工地务工经商。我在苏州农村调研时发现,村庄里70多岁的老年人还身兼三职——同时务三份工,比如同时打扫卫生、做保安以及送牛奶——收入比年轻人还高。大量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中老年农民提供了就地获取收入的可能。而且,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是没有季节性限制的,因此,工业化地区农村的中老年人不离乡就可以获得相当稳定的第二、三产业收入。相对来讲,农业型地区的中老年农民缺少农业以外的收入机会。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大,大量时间都是农闲,农业收入比较有限。

浙江农村的中老年农民也有很强的通过第二、三产业务工获取收入的动力。相对来讲,在珠三角核心区农村,超过60岁的退休老年人大多不再会从事第二、三产业,而是真正退休在家休息,因为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分红收入和房租收入。进到工厂务工的多是还未退休又缺少白领工作机会的当地中年农民。他们认为现在退休还有点早,且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多少还有一些家庭压力。

上海农村实行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农民退休后一般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养老保险,自己还可以种菜自食,农村生活也成本不高,他们因此没有很强的继续打工赚钱的冲动。在退休前,40到50岁的农民通过政府再就业工程获得就业,他们上班主要不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让就业的机构交社保。相对来讲,北京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只有上海农民的大约三分之一,所以北京农村的中老年农民就会继续以获利为主要目标,在第二、三产业就业。

以上讨论了年轻妇女和中老年人的就业与收入情况。然而,构成农户家庭收入主体的显然是这个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收入。在当前中国已经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青壮年劳动力在这个市场上可获得相差不多的就业与收入机会。其中差异有三个:一是工地与工厂的差异,工地工作相对脏苦累且不稳定,日工资比较高,工厂工作则相对稳定且有规律,每天都有事情要做;二是技工与普工的差异,技工专业化程度高,工资水平也高,普工专业化程度低,工资水平也比较低;三是务工与经营的差异,务工是给别人打工,经营管理可能是自雇,也可能是跑运销。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较中西部农业型地区的农民工而言,具有天时地利之便,可能有更多相对好的获利机会,不过,更大的获利机会往往与更高的风险相伴随。

在天生平等派的市场条件下,从中西部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平均收入,东部地区农村的大部分当地劳动力也只能与从中西部来的劳动力一样劳动与获利,而东部地区少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会有远高于外来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水平,这会对熟人社会中通过工厂劳动获利的本地农民,尤其是对村庄中的本地年轻人,构成巨大压力。东部沿海地区的年轻人不愿落入与外地农民工的低层次竞争中,却又缺少白领的工作机会,他们可能选择“伪白领”的生活,即选择那些收入不高、劳动不重、坐办公室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工资收入远不如工厂收入高。这些“伪白领”的消费水平貌似中产阶级,却没有中产阶级的收入,只能剥削父代。总体来讲,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干,而青壮年劳动力的收入机会根据地区的不同差异很大。大致来讲,在东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收入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极少数的富裕阶层,通过办厂经营致富,年收入很高;第二层占大多数,是从市场上获得平均收入的普通农户家庭;第三层是家庭收入在普通家庭以下的群体,其中的年轻人宁愿选择低工资的“伪白领”工作也不愿进厂务工。

在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均进城务工经商,从而获取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工资。差异在于是夫妻一起进城还是只有一方进城。农民家庭劳动力的配置,对农民家庭的收入至关重要。

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人不愿进城务工经商,或即使进城务工经商也是短期的、临时的、季节性的,农民家庭缺少来自进城务工经商的收入。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全国不同地区因为农民家庭策略差异而产生的农民家庭收入列表。

假定一个农民家庭有三代人,中老年父母60岁,子女30岁(夫妻),孙辈。在不同地区(我们先分为东部、中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种情形),这个农民家庭配置劳动力所产生的不同收入结果如下:

表1 全国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策略与收入水平

再来看年轻妇女就业与否对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影响:

表2 全国不同地区妇女就业情况对家庭的影响

小结一下就是,在当前全国已经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一个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的多少与该家庭配置劳动力的策略直接相关,后者又与一定的市场机会相关。大体可作以下四点讨论:

第一,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因为乡村工业化,农民家庭里年轻人与中老年人都可以不离乡即轻松地获得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家庭收入最高。

第二,在中西部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因为村庄缺少第二、三产业的获利机会,农户家庭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中老年父母务农,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中老年父母在务农之余若还有副业收入或外出季节性务工,这样的农户家庭收入就最高。反之,如果年轻子女中只有男子务工,年轻妇女与父母留守农村,则家庭收入相对较低。

第三,在有第三代需要抚育的情况下,如果由中老年父母带孙子,年轻夫妻外出务工,该家庭的收入就高于那些年轻媳妇带孩子的家庭,因为年轻妇女比中老年妇女更有从市场上获利的能力。

第四,若农民家庭所有劳动力都不愿外出务工经商,而是留守农村务农,则农村地区的农民家庭无法从全国劳动力市场中获利,就容易落入贫困之中。

简单来说,农户家庭中有越多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获利,农民家庭的收入就越高,反之亦然。

当前农民家庭劳动力配置的策略具有高度的区域特征,这种区域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工业化的状况,或不离乡情况下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数量;二是距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距离;三是地方文化及策略。因为以上三个方面均为区域性,而非个体现象,所以在当前全国存在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农户家庭虽然劳动力结构相似,却有相当不同的收入差异。

2017年9月15日 ECeqp4q2h67oMQ4gHOYE1jer4RCy23UYqx/ttFkGuNu0OfAr4f/WHp5H+0HSdL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