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勘察线路

慕生忠两次进藏经过的地方,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沿途经过了无垠的沼泽、浩瀚的戈壁、湍急的江河、高耸的雪峰。这些地区海拔高,天气严寒,严重缺氧。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慕生忠知道,仅靠人扛、骆驼驮的运送方式不能解决驻藏部队的吃粮问题。十八军独立支队进军西藏的艰难历程,驰援西藏千里运粮付出的生命代价,让慕生忠下定决心,要修一条运输公路。

为了修筑青藏线,慕生忠和他的驼队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1953 年,当慕生忠担负驰援西藏运粮任务、组织驮运大队的时候,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木轮车探一探险,闯一闯路。慕生忠找来队长张子林、副政委任启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行,我看这个办法可行。”任启明肯定地说,张子林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派谁去合适呢?”

“我去。”任启明果断地说,“你是政委,要指挥全盘,子林要带领驼队,我去最合适。”

三人商量后,决定由任启明带人赶着马车往前探路。慕生忠提出了一个简易可行的勘察办法,即用一辆和运输汽车一样宽窄的马拉大车沿着青藏线走一次,只要马车能通过,修建一条能通汽车的公路就不成问题。

慕生忠将这一想法和决定告诉了范明,并说自己需要两名能绘制地图的测绘员,勘察并绘制线路图。范明立刻表示支持,并马上给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写信。尽管当时技术人员非常紧缺,但青海省委仍给慕生忠派来两名测绘技术人员,同时还带了一名叫顿珠才旦的藏族翻译。

1953 年 11 月,在运粮驼队向西藏进发时,任启明挑选了十几名战士和驼工,加上 2 名测绘技术员,1 名翻译,共 20 多人,牵着 5 峰骆驼、20 余匹骡马,驾着两辆木轮大车,从香日德出发,沿着柴达木盆地的南麓前进。沿盆地南缘 300 多公里都是戈壁荒滩,人烟渺渺,偶尔可见红柳沙丘。

探路队在荒漠上实地勘察,边行进边测量、记录、绘图。为了确定准确线路,有些地方他们甚至反复走了好多遍。

到达格尔木,他们整理资料,稍作休息,又继续向黑河前进。格尔木至黑河近 1000 公里。茫茫戈壁荒无人烟,有些地方就连骆驼队走过的痕迹也很难辨认。后来,他们发现沿途有倒毙的骆驼。凡有死骆驼的地方,天空中就会盘旋着老鸦和秃鹫,这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天上老鸦叫,死驼当路标。”探路队员远看老鸦、近找死驼,寻踪前进。

当一行人到达离格尔木 70 公里的昆仑山脚下时,有一道深长的峡谷,挡住了去路。这条峡谷长约 1 公里,宽 10 米左右,深 30多米。深渊下急流冲击巨石,发出轰轰的巨大声响,让人惊心害怕。峡谷岸边的峭壁上仅有一条盘旋的羊肠小路,人畜可勉强通行,大车则无法通过。仅可人畜通行的小道被峭壁上滚落的巨大石头挡住了通道。

探路队被困在了这里。队员们找到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支起帐篷,测绘员勘察峡谷地形,巨大的落石靠人力无法清除。幸好驼工中有会干石匠活的,出发时,带了一些炸药,这下派上用场了。驼工在落石上填好炸药,把巨石炸成小块,然后搬石清路,疏通了被阻挡的小路。

任启明率领的马车探路队

人畜是可以通过了,但大马车还是过不去,尝试多次,均告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任启明非常担心,不能在这里耽搁太久,害怕峭壁上有岩石再滚落下来

“把轮子拆下来,看能不能把车调过去?”有人说道。

“对呀,试一试!”队员们一下子打起了精神。

大家七手八脚把大车轮子拆下来,然后用长绳子绑着大车的辋板和轮轴,有人爬上石崖的顶端用力扯着绳子,将大车吊在空中,一步一步地移了过去。终于,在天黑前离开了峡谷。

这一天,探路队员在记录本上写道:“11 月 20 日,前进 200公尺……”

大车队继续沿着格尔木河迂回而上,登上昆仑山口,西行几天后到了楚玛尔河。楚玛尔河是长江三大源流的北支,距格尔木约230 公里。几百米宽的河床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洲,人和车马从冰上走过,进入可可西里。

从可可西里到唐古拉山垭口的数百里地带,是沉睡着的亘古荒原,没有人烟,被称为生命禁区。唐古拉山脉自西向东逶迤排列,看上去虽不是很高,但是在雪线以上,像戴着银冠一样。

冬季的可可西里,白天有阳光照射,还算暖和,晚上气温骤降,异常寒冷。夜晚宿营,探路队员们撑起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冰消水饮牲口,经常要化五六锅雪水,才够牲口喝。夜晚有时气温降到零下 40 多摄氏度,为了保护马匹,队员们把部分大衣、被子拿出来给马盖上,大家一起挤在帐篷里抵御寒冷。

一天早上任启明被冻醒,头伸出被窝一看,帐篷已被风吹倒,被子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积雪。他急忙叫醒大家,清除积雪,整顿好行装继续前进。

大车一路前行,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单调而有韵律的节奏回荡在寂静、荒凉、空旷的可可西里。白茫茫的旷野里,留下深深的车辙印和队员们艰难前行的身影。

翻过唐古拉山口,探路队一路向前,下桃儿九,过安多,进入羌塘草原,进入聂荣宗。终于,在1954 年1 月23 日到达藏北重镇——黑河。

任启明带领探路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完全凭着双脚的丈量,硬是打通了从香日德到格尔木,沿着昆仑山,穿越可可西里进入西藏的大轮车行走通道,并绘制了详细路线图。

探路队员欢呼雀跃,胜利的喜悦让他们早已忘了行路的艰辛。

任启明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即兴做了一首诗:

怒江源头水悠悠,

车到黑河方解忧;

迎风冒雪几千里,

人生做事几春秋。

在黑河,探路队受到中共黑河分工委的热情欢迎,分工委副书记侯杰赞扬说:“你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惧风雪严寒,牵着骆驼,赶着大车,探通了这条线路,还运来了面粉、物资,感谢探路队的全体同志!感谢西藏运输总队的领导和同志们!希望你们尽快将情况向上级汇报,早日把公路修到拉萨。”

任启明随即给慕生忠拍了一封电报:

“远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道路虽艰险,马车可过关。”

这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慕生忠欣喜万分。

根据任启明的描述,说明经过实地勘探,修筑青藏公路的地质条件是完全具备的,“世界屋脊”上是可以修筑公路的。

在任启明率领的探路队出发后,运输总队又派王庭杰等人赶着两辆胶轮马车,各载 2000 斤物资,由香日德出发,也是沿着任启明的路线行走。1954 年 2 月王庭杰的胶轮马车顺利到达聂荣宗。

王庭杰汇报的情况与任启明的大体相同。 9HPaaLDpCOG/HAMvy/BiuNUrhmifmtsIq209SNWRV4FRcOZ7ZtL1gX+KJnGjPl1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