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王朝的命运在谁手里

能注意到我这本书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

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吗?不是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吗?因为成了书痴而不得志的人,当然有。如此的叹息,也自有道理。但是,爱读书的人,是否就注定是一事无成的腐儒?一个禀赋优异、狂爱读书的人,是否在现实中就一定是四处碰壁,只能落得郁郁而终?

我说:不。

花有百样,人有百种,岂可一概而论?

说起历史,我们一般都说,时势造英雄,强调的是英雄出现的历史背景。久而久之,就不大注意这样一个规律:重要的政治人物对于历史的影响,有时候,可以救活一个王朝,也可以杀死一个王朝。这种决定天下命运的生杀大权,细思,也是极为令人震撼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救活一个王朝?

告诉你,就是读书人。

让我们翻开中国历史,翻到明朝这一部分。以往,人们对它印象并不好,比如朱元璋诛杀功臣、比如对大臣屈辱性的廷杖、比如宦官的专权和巨贪、比如皇帝莫名其妙就被外敌俘虏了等,都可称为丑史。但是看到明朝晚期,忽然就从昏黄中,闪出一片夺目的辉煌来。

有一个读书人,从一个腐朽帝国的阴影中走出来,一身潇洒,指点江山。

所过之处,腐朽变神奇,老树吐新芽。眼看已经没有指望的国运,因为他的出现,一下就反转了。

在两千年的皇权史中,无数的人杰与人渣来了又去,旋起旋落,我注意到了一个人。他未遭逢乱世,而是生于承平时代,不能斩木为兵,起于草泽;否则,也可能会痛痛快快地做一回枭雄(要是老天照顾的话,说不定还能弄个皇帝的冕旒戴戴)。

但是不能,他面对的是牢不可破的祖宗成法,是庞大衰败的帝国机器,是深不可测的官场黑幕。然而,他并不苟且,陈规陋习挡不住他施展抱负;官场复杂的“梅花桩”,反而促使他练就超常机敏的一套拳脚。

他好读书,但不痴,有异于常人的心计。他不是那种靠阿谀自保的小人物,而是一个堂堂正正、当得起“国器”美誉的栋梁之材。

读晚明史,最令我惊奇的,就是他!一个读书人出身的大臣,竟有如此大的能量。

整个国家,都曾在他的操控之下,小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可他又不是心存篡逆的奸恶,他就是一个空前称职的文官首领,一个盖世无双的高位权臣,一个在官场凭着才智而扬眉吐气的读书人。

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男儿若想自强,就请记住这个名字。同时还请记住,他被人誉为国器的那一年,才十三岁。

壮哉!张居正。

他的名字,是明朝晚期的一次绝路逢生。可惜,也只能是这个王朝末尾的一次回光返照,这中间的故事,太多太多。

只能说,这就是宿命。晚明,是一颗晚期的超级恒星,它忽然膨胀红亮起来,然后又无可挽回地萎缩下去,直至坍塌。

一个英明的宰相,让它在进入衰败期的时候,忽然亮起来。然后,一个目不识丁的宦官,为了私利又使它暗下去。接着,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终究没能把它重新燃起来。大明王朝的香火,就这么在最为奇诡的七十多年中,燃尽了。

晚明的故事,实在是太曲折。我由此悟到:在无数的故纸堆背后,历史是活的,它有一种血脉在延续,或者萎靡,或者勃发。

在这里,我力求给大家讲一个活的张居正,再讲一个活的魏忠贤,最后是一个活的崇祯皇帝。

这三个人,是怎样驱动一个百病缠身的王朝,走过生死抉择的几个关口的。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张居正。

我注意到,历史学家樊树志先生所著的《晚明史(1573—1644)》,第一章和第一小节的标题,起头都是“张居正”三个字。

这是何等的魅力?这个人该有多大的业绩,可以当得起一个时代开启的标志?

这不是神话,但又酷似神话。

——王朝的命运究竟在谁手里?

我相信,当读者看到最后时,一定会对晚明的终局发出叹息:“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千古一相。那么,他有何德何能?这正是我要跟大伙讲的。

有人说,史上只有名相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堪与之比拟。不错!这不是狂话。因为张居正这位官职叫作“大学士”的真宰相,和那两位名相比起来,相当不同。

不同在哪里?

那就是,他想干的,到了终归是干成了。

诸葛亮为相,复兴汉室的壮志未酬。这里既有刘皇叔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他自己过于谨慎的原因。

王安石大人,浪漫主义者也,人品、文采无可挑剔,然而书生治国,昧于实事,所谓“新政”扰民太甚,最终落得个“拗相公”的诨名儿,遗憾千古。且新政一出,用人不当,开启了党争。

朝中小人借“新党”之名以营私,官员群体的敦厚之风一扫而空。说北宋江山就断送在他的冒进上,也无不可。

而张居正怎么样?

他上台之初,帝国机构臃肿,官僚因循守旧,效率极为低下。历史学家、文学家朱东润先生曾有过描述,说那时政坛的法令、章程,一切只是纸笔的浪费。成日地办公,其实只是办纸!文牍发下去,各部院归档,便从此匿迹销声,不见天日。国家机构成了大小官员混饭吃的空壳子。

唯有张居正卓然独立。他不想学王安石头撞南墙去乱改祖制,不想搅乱朝纲,他的办法是——老祖宗纸上写的,你就得给我办到。

你听张居正说的这几句话:“车不向前走,是马不用力。不鞭打马而鞭打车,又有何用?”

不对吗?车跑得慢,是马不用力。

张居正,他抓住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软肋——效率。

这位古代的效率专家,创造出了奇迹。其实,他也创制了新法,首要的一个就叫“考成法”。考成,就是考核工作成绩,不听你说了些什么,单看你做成了没有。汇报汇报,不看材料,请拿实实在在的干货来。

“考成法”再辅以高压,立刻见效。瞒报虚报的,雷霆打击就会接踵而至。官员们哪个再敢敷衍?自此,一切臣僚,不敢文过饰非,政坛风气为之一新。

真是令人神往啊!

张先生仅在朝中做了十年大佬,帝国机器就又开始飞转了,效率达到了极点。有明一代,国祚二百七十六年,这尾巴上的几十年,不妨说,就是赖张先生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的,这是不少史家的共识。

关键是,老百姓从中也受益不小,这方面我将在后面慢慢谈。

这样的宰相,这样的大臣,你能诟病他什么?他不忠于国家吗?他眼中无视民间疾苦吗?他专权是为了私利吗?

没有这样的证据。

固然白璧也有瑕疵,张居正身上,也有很深的时代印痕。可是,我们究竟有多少资格,可以苛责古人?就为民谋福祉来说,他已经做得足够好。

在一个庞大而衰败的体制下,张居正,作为一个文官首领,已经把扭转积习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老辈子时候,大戏开演前,先得敲一会儿定场锣鼓。咱们这里,也准备先敲它几家伙。不然你体会不到,这大明帝国近三百年历史的晚期,出的这个张居正是个何等厉害的角色。

这定场锣鼓,我是想说,看一个王朝要怎么看?

唐宋元明清,前面再加上秦汉,这几大王朝,两千多年来相继登场,承袭了前代衣钵。看起来相似,却又各有王朝的性格。

那就是,秦暴虐,汉宽宏,唐彪悍,宋懦弱,元粗陋。到了大明,怎么看?

明之所以不像汉唐那般祥和、盛大,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皇帝和朝中重臣,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拧着劲儿,不怎么搭配。拗来拗去,拗出了大麻烦。

其实这个大明,原本也没那么糟糕,说起来,也是极有特色的一朝,在历史上独占一份的物事特别多。

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农民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成功,从而开创的一代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穷得赤条条的一个农民。历朝历代中,几乎所有开国皇帝,都是豪门贵族出身。

因为无论起兵还是篡位,豪门出身,都是必不可少的雄厚资本——当开国皇帝可不那么简单。

这中间,只有两个是老百姓,刘邦和朱元璋。然而严格地说,刘邦也不是平头百姓,他是个亭长,有职务,虽然是个帝国最末等的小官,相当于招待所所长兼治安队队长,但正经是个基层小吏。

朱元璋却是个纯正贫农,十七岁那年,家乡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遭灾,几天内,他接连死了老爹、老妈和大哥,都死无葬身之地,穷得真是够可以的。想去帮人当长工,也没人要。

这苦娃子,当时还没这么堂皇的名字。元璋,还宝器呢!那时他叫朱重八,后来又改为朱兴宗。

其实,这才是个好名字,好到跟他后来的发迹相吻合。

他农民当不成了,去当了四年多游方和尚,雅名叫托钵僧,其实就是要饭的和尚。这期间,他走四方,广交朋友,加入了秘密造反团体“明教”。

明教这个团体,神秘兮兮的,有时候被官府打压得狠了,就转入地下,托名为白莲教或弥勒教。

史载,明教属于摩尼教,来自波斯,唐时就进入了中国。教规是晚上不熄灯(帮助光明战胜黑暗),不吃大葱,礼拜天(密日)晚上聚会一次。老朱对这个团体挺有感情,据说他后来建国取的国号“明”,就与此有关,看来还是个不忘本的人。

这时候,已经是元朝气数将尽的年头了,修黄河修得人心思乱。

到了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起兵,天下果真就开始乱了。

八月,“芝麻李”在徐州响应,连他自己在内聚了八位壮士,一举拿下徐州城(元代的地方防卫也真是太差),立马扩兵十万。

转年二月,大财主、明教兄弟郭子兴(也就是朱元璋后来投义军的东家)在濠州起兵响应,带领几千娃娃兵,占了濠州。这三支队伍,都是红布包头,史书上称“红巾军”。因为他们很讲究烧香仪式,所以当时老百姓都叫他们“香军”。

这郭子兴的队伍,攻占的就是朱元璋家乡的州城。此时,朱元璋早已结束游历,回到了他当和尚的皇觉寺,待了有三年了。这三年,风调雨顺,他就和庙里的兄弟们,种几亩庙产所属的土地过活,填饱肚子而已。就在这时,他有个儿时的朋友汤和,投奔了香军,写信来劝他入伙。

老朱对此很警觉,赶紧把信烧了,但是仍有同寺的和尚知道了。这还了得!眼下元军不敢去碰香军,正在乡里四处骚扰,专抓那些看着不顺眼的人,好去冒功领赏。

朱元璋,危险了!

去投香军?没那个胆儿。跟朋友商量,朋友说:“与其让官家锁拿,不如反了算了!”老朱还是犹疑不定,现在是保脑袋要紧,哪里能想到将来坐天下?于是,求助于神,在伽蓝神像前投珓(占卜用具,相当于投币看正反面),一面祈求说:“要是我跑出去能活,神啊,你就给我两个阳面;要是留在这里不动好呢,就请你显示一阴一阳。”结果,两次都是两个阴面——跑也不好,留也不是。最后,他又问神说:“起义能有前途吗?神不误我,请再显示一遍双阴。”然后他把珓扔在地上,一看,又是双阴。

既然神的旨意是这样了,那就干吧!

据朱元璋后来的说法是:“将就凶而不妨。”岂止是不妨啊,一条金光大道就在眼前!朱和尚就此迈出皇觉寺,怀揣一块红布,奔向州城,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帝国。

正是,此一去金戈铁马,逐鹿中原……

就这样,青年农民朱元璋把老前辈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落到了实处。

投军之后,前后历时十六年,一个贫家子弟就在征战之中,登上了皇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集庆路(今南京)拥兵称帝,建年号洪武,国号为“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当年投军时他二十四岁,到如今,也不过才四十岁。

五年后,洪武皇帝发三路大军,进击元朝的残余势力(现在只能叫作“北元”了),一口气把他们打回老家去了。这江山,终于是稳稳地坐定。

这个农民皇帝传奇的一生,可谓一个绝好的励志范本。我劝诸位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不妨弃一切励志读物而不读,只读《朱元璋传》就够了。朱元璋的启示,对克服困难比较有用。

首先,他当年对于前途的选择太重要了。留下来是等死。逃走,无异于反迹已露,天网恢恢下,又有何处可逃?这是找死。

只有“就凶”,也就是冒些风险,才能杀出一条路来。成功就是要冒风险的,无论如何不能等死。

其次是专注。我们现在的个人事业,与朱皇帝的宏大事业比起来,其规模、其难度、其风险系数,百不及一。他老人家十六年就能大功告成,我们如果积十六年之功,专营一事,又何愁不成?

朱元璋出身赤贫,少逢丧乱,大字识不得几个。由于出身和阅历决定,这位农民皇帝治理国家,有他非常独特的一套。这个我在后面,会提到其中的一些。

这位老皇帝的后继者,也大多极有特色。大明后面那十几个皇帝,有些人的表现,能让人目瞪口呆,我这里来数一数。

有被起兵造反的叔叔掀翻,至今不能考证其下落的失位皇帝(惠帝,又称建文帝);有不甘心被削藩,扯旗造反,杀进京城夺了皇位的谋逆皇帝(成祖)。

有被太监鼓惑,两天内仓促征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做了蒙古瓦剌俘虏的屈辱皇帝(英宗);有被“夺门之变”的复辟闹剧赶下台的废帝(代宗,又称景帝)。

有终身依恋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贵妃,其余皆百事不问的甩手皇帝(宪宗);有自己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抖威风,修造淫窟,在扬州遍搜寡妇、处女淫乐的胡闹皇帝(武宗)。

有沉迷于道教,信任大奸臣严嵩,差点被宫女用绳子勒死的仙家皇帝(世宗);有色中饿鬼,淘空了身体,登基仅一个月就吃错了药一命呜呼,连年号都险些捞不着的短命皇帝(光宗)。

有近三十年不上朝,不见朝臣,国家大事去他娘的怠工皇帝(神宗);有信任奸佞太监魏忠贤,一心一意玩木匠活儿的巧匠皇帝(熹宗)。

最后一个就是,励精图治却猜忌刻薄,干啥啥不成,终于亡了国,城破之际,与一名太监做伴儿,吊死于煤山上的倒霉皇帝(思宗)。

你们看看,这都是些什么角色?尤其是后面的那几个,做个普通人,都觉得他们心智有问题,不要说做一国之主。当然,中间也有过几个开明、理性的,但在位时间都不很长。

这就是明朝。

皇帝,多半很古怪。但大臣当中,却出了一批又一批名臣,或高风亮节,或有谋有勇,或精明干练。其事迹,端的是可圈可点,有些人的名字,到今天也是妇孺皆知。

君与臣,就这么拧着劲儿,共同撑起了一个天下。中间令人叹息的事情,不少。

虽然明代在开国盛世之后不久,就一连七八个皇帝非昏即庸,把朝臣惊诧得像看耍猴一样,不敢怒,又不敢笑,更不敢怀疑皇族的遗传基因是否出了问题。

相比之下,名臣总还为大明挽回了一点儿面子。无怪乎当代有人说,明朝的臣子才最像臣子,这个群体最讲究为臣之道,不怕打屁股,不怕戴枷示众,争先直谏,就怕皇帝不恼怒。尤其是有几个特别忠于正统、忠于礼法的,简直就近于偏执了。

这个名臣系列,从开国时期排下来,可谓星光熠熠:李善长、刘基、宋濂、方孝孺、“宣德三杨”、李东阳、王阳明、杨廷和;后来更有海瑞、杨继盛、戚继光、杨涟……他们或德或才,无不有过人之处。与张居正前后脚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就有夏言、徐阶、高拱、申时行,也都是能臣干员,处理行政事务的一等高手。这个国家要是没有他们,还能不能正常运转,真是难以想象。

其他名气略低一点儿、不为后世一般人所知的能臣,就更是车载斗量了。

物以类聚。在这个队伍里面,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张居正,也就不足为怪了。

张居正所生所长的这个朝代,文治武功,虽略逊于前朝后代,但也是个世界一等的超级大国。

明朝的疆域辽阔,雄踞神州,不亚于任何前代。已失地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就是大明收复的。对极北之地的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对遥远西南的乌斯藏(元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明廷都专门设有“都司”(相当于军区)进行管辖。

那时,对大明俯首称臣的属国数量之多,前朝人不敢想象。常来明廷进贡的,有朝鲜、琉球、安南、真腊、暹罗,还有一个八百媳妇国(真是好国名)——该国拥有八百个村寨,就在今日泰国的清迈府一带,据说其大酋长有八百个老婆,每个老婆把守一寨,国名就由此而得。

明朝声威远播的地方,还有马六甲、爪哇、文莱等地。前来朝贡最远的一个藩国,居然在非洲的索马里,简直不可思议!

这样一个舞台,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风光。

我就想问:要想在这个庞大帝国的权力中心,当国十年而岿然不动,政绩卓著而造福于后世,不是旷世奇才是什么? BJuwuIk8pT0rhQze0T1fJ3CzF5RD6Onb8mpQmepq8rC8TNCFbv4TD+gawhDgAw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