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第二次贬官及知苏州

一、二贬桐庐郡

经过三千余里水路的长途跋涉,四个多月后,范仲淹一家十口才于景祐元年(1034年)四月中旬抵达睦州,渡淮河时,差点因为覆舟而酿成大祸。贤惠的妻子李氏和已经懂事的纯佑免不了有埋怨之语,可范仲淹还是表现出了一如往常的乐观和自信的心态,“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范仲淹在睦州任上先后写了数十首诗,在一首诗中,仍就废后一事抨击吕夷简等人,甚至直接批评仁宗,“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范仲淹在睦州任上最有历史影响的政绩就是主持复建了东汉隐士严光的祠堂,这个问题将在第六讲专题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但是,范仲淹在睦州只待了五个月的时间。

二、月是故乡明

景祐元年秋天,范仲淹调任知苏州,这自然是对范仲淹的重用。苏州是范仲淹的故乡,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虽然没有出生于此,但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祖先的坟茔都在此地。认祖归宗后,范仲淹回故里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血浓于水,范仲淹对家乡的感情却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闲来无事时,就看早年在应天书院读书期间买的那本唐代陆广微编的《吴地记》。由于囊中羞涩,当时为了买这本书,去书摊上跑了好几趟,每次都看一部分。摊主知道他是苏州人后,又见他这么钟爱此书,答应不赚钱也把这本书卖给他,可他手中的钱还是不够。因为摊主手中就这一本,又害怕他人买走,只好向同学又借了些钱,咬咬牙,买了此书。买到手后,又包了封皮,看的时候非常小心。长子纯佑刚满十岁时,他就拿出这本书,给他讲买这本书的经过,并逐步指导他读一些能够看懂的内容。范仲淹这样做,自然是希望纯佑对故乡也要有刻骨铭心的爱。

但是,出于回避的目的,宋代为官需回避原籍、寄居地和居止处,经过皇帝批准的特殊情况例外。比如,皇帝为了照顾生病的韩琦,让韩琦三次在家乡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做官。范仲淹向朝廷提出改知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的请求。由于苏州及其附近地区刚刚发生大规模的水灾,苏州所在的两浙路的转运使。路是宋代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转运使负责该路的财政、司法和监督大权。鉴于范仲淹此前在泰州期间有修筑海堰的经验,又有赈灾的经历和经验,苏州又是范仲淹的故里,他对家乡又有一种特别的爱,故乡民众又特别希望范仲淹能够在困难时刻一展身手,救家乡父老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向朝廷提出让范仲淹依旧知苏州的主张。由于所提理由非常充分,朝廷马上予以批准。

范仲淹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耽搁,即刻走马上任,到苏州后,让手下人去安排家眷的生活起居事宜,自己马上投入了紧迫的救灾工作中。他先让还未离任的上任官员仔细介绍水灾最严重地区的情况,特别是询问灾民的暂时安置情况。

苏州地势低洼,北有长江,西南有太湖,东有大海,一有长时间的大量降雨,必定发生水灾。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疏通主要的河道。谁知发生了和当初在泰州修建海堰时惊人相似的一幕,又有人反对,议论纷纷,连朝廷都很快知晓,范仲淹只好上书宰相吕夷简,详细说明苏州的地理条件、水文状况,驳斥种种非议。吕夷简看后,表示支持范仲淹,朝廷也支持范仲淹为救灾所做的规划。疏导河道的工程大部分完成,只有部分河段由于工程量太大,只能以后再处理。

对教育极为重视的范仲淹,自然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范仲淹本欲在老家盖一所宅院,风水师看了之后说道:“此地当世代出卿相。”范仲淹听后说道:“既然这么好的风水宝地,我岂敢独自占有,改建为学校,出更多的人才,岂不更好?”于是,教室、食堂、宿舍、泮池周代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为半圆形,称为泮池。泮即为半。古时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明伦堂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相继兴建,又请名儒胡瑗来讲学。

胡瑗是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范仲淹为官泰州期间,二人应该就互相熟识。胡瑗教书育人都极有章法,对学校的管理,所制定的校规,非常细致,且极具可操作性,而且胡瑗能够处处率先垂范。即使酷暑难忍的季节,胡瑗也一定穿公服坐于堂上,严格遵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到的礼节。胡瑗对于学生不仅有严厉,还有真诚的爱,他视不同年龄的学生如兄弟、如儿子,学生也视胡瑗如兄长、如父亲。最初学生只有二十多人,有人说学校的规模太大了,范仲淹说恐怕将来会觉得太小。正如范仲淹所言,由于胡瑗全身心投入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苏州州学的学生人数增长很快,且成为全国办学的模范。庆历新政期间,大兴学校,胡瑗所定的学规成为包括太学在内的全国学校的通用学规,胡瑗后来也成为国子监和太学的管理者和讲席。苏州州学后来更成为全国进士及第人数最多的学校。明清两朝,苏州出的状元、进士数量为全国之冠。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范仲淹在苏州教育史上的开创之功,绝对分不开。今全国闻名的苏州中学就坐落于宋代苏州州学的原址上,从这里走出了30多名两院院士,国学大师王国维、钱穆等人曾经在此执教。

苏州西边二十里的天平山,当时被视为苏州的风水宝地,以怪石、清泉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用的笏,人称“万笏朝天”。范仲淹的祖坟即在此山下。山腰有白云泉,泉水醇厚甘洌,旁有一寺院。寺院应范仲淹之邀,代为照管范仲淹的祖茔。为了提高天平山一带景观的知名度,范仲淹奏请仁宗赐写了白云寺的寺额。 idAtDBxzPvwFRbpgaaXLebyvHmOJDJ4HOKCL8/+dMPk3EjMYscP+1WFEfVT0Fg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