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锋芒毕露

宋代谏官的地位比较高,责任重大,大多由皇帝非常信任且各方面声誉都非常好的官员担任,可以风闻言事、独立言事。即使言事失实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朝廷也不追究。

一、识大体顾大局

范仲淹担任谏官之后的第一次上书就是反对按照刘太后的遗诏立杨太妃为太后,参决国事,认为这样做是让中外之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独立处理国事的能力。由于范仲淹等人的极力反对,加上时年已经二十二岁的仁宗,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也不愿再让人当木偶一样摆布,杨太妃垂帘听政的梦想才化为泡影。

仁宗亲政之后,终于有人敢告诉仁宗他的真实的身世。有些大臣为了讨好仁宗,开始大肆指斥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的罪恶,以作为以后升迁的资本,尽管刘太后掌权时期他们大多持阿谀奉承、积极合作的态度。仁宗知道了自己真实的身世后,先是目瞪口呆,继而非常气愤,自己竟然被骗了二十多年。这些大臣的推波助澜,再联想到刘太后强加给自己的不幸的婚姻,年轻气盛的仁宗开始对已经去世的刘太后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这样下去,势必不利于局势的稳定,也影响仁宗的形象。

范仲淹马上看出了问题的端倪,于是对仁宗说道:“太后按照先帝(指真宗)的遗诏,照应官家十余年,虽然不是生母,但是养育之恩,也不应该忘记。大宋以孝治天下,官家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此时此际,应该掩饰她的过错,牢记她的大恩大德。”刘太后虽然不是仁宗的生母,但对仁宗管教甚严,从小就培养仁宗将来即位后必须具备的为君之道。仁宗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范仲淹才是站在对皇帝对国家负责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他并不因为刘太后与他曾经发生矛盾就趁机报复、落井下石,可见品德之美,他才是最称职的言官。仁宗于是果断制止了朝中“污毁”刘太后形象的舆论。仁宗和范仲淹之间,自仁宗亲政开始,就建立了较好的互信。

二、哀民生之多艰

明道元年(1032年),江、淮、京东地区发生大规模的蝗灾和旱灾,但是,当地政府的赈灾措施很不得力,灾情继续蔓延。次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遣能干的朝官前去灾区深入了解灾情,并采取果断、有效的赈灾措施,但是,上奏宛如泥牛入海。焦急的范仲淹抓住一次面见仁宗的机会,生气地说道:“宫廷里的人半日不吃饭,什么感觉?”仁宗听后,忙问详情,听了范仲淹慷慨激昂的陈请后,仁宗干脆诏令范仲淹亲自前去安抚江、淮灾区。范仲淹到灾区后,开仓救济灾民,且禁止民众花费钱粮胡乱地祭祀,又奏请免除当地的茶税和盐税,并向朝廷上奏救弊的十方面措施。巡视到太平州(治今安徽省当涂县)时,当地官员报告,灾民吃一种叫乌昧的草籽,由于草籽实在难吃,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和老人而言,既难以下咽,又难以消化,时间长了,连大便都是问题,憋得孩子哇哇大叫,大人只能用手给孩子往外抠,抠得孩子一个劲儿地哭。为了让他们觉得好吃点,就把蝗虫晒干,去掉翅膀和腿,和野菜一起煮着吃。范仲淹亲自查明这些情况后,在给仁宗的上奏中写道:“东南地区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更是国家的粮仓,每年上供粮米六百万石,布帛不计其数。现在遇到灾荒,民众竟然靠吃这种东西艰难度日,而后宫和国家的一些机构,还在继续铺张浪费,这样下去,民众如何才能走出灾难,国家经济如何复兴?”范仲淹还将灾区民众吃的乌昧籽,装了一大包,让手下人走驿路火速呈递给仁宗,让后宫及皇亲国戚们看看。

这次赈灾,使范仲淹对赵宋社会的弊端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到东京之后,范仲淹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在给朝廷的上疏中从八个方面指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第一,东南地区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但是,当地民众的负担却很重,大灾之年,问题尤其严重。请求仁宗让人秘密调查裁造务、后苑作、文思院、粮料院等机构。裁造务主管裁制衣服及皇宫的卧房设施和礼仪用品等。后苑作专门负责宫廷生活需要的物品及皇族婚嫁物品的制造。文思院主管皇帝及皇后所用的金银、象牙等奢侈品的制造。粮料院负责发放文武官的月俸和衣料。自太祖以来到现在,花费的增长情况,奢俭的对比,立马可见。该节省的必须节省。

第二,这几年国家对官员的提拔、任用,不能做到用长期的道德表现和功劳来衡量,反倒出现大量的逆向淘汰的现象,且肆意赦免犯罪和大肆赏赐,危害不浅。国家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储备。

第三,国家每年馈运士兵和物资于各地,花费很大,但其中的弊端很多,必须改革。赈灾期间,范仲淹在淮南的运河边发现六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厢军士兵,于是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回答说从潭洲(今湖南省长沙市)来,出发时有三十人,要到无为军去,沿途有逃跑的,有病死的,只剩下他们六人了。范仲淹听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第四,北宋实行募兵制,较之唐代前期的府兵制,有利有弊,而养兵的费用,又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种现象,必须改革。比如,兵士到七十岁才允许离开军队,实际上,兵士到五十岁,怀乡之情,已经日日加深,且开始年老力衰,战斗力明显减弱,白白耗费军饷。等到七十岁离开部队的时候,家乡熟识的亲友也基本上不在了,他们到哪里去生活?真宗在位时期,就因为不能早点安置这些年老的士卒,几次闹成兵变,必须吸取此前的教训。

第五,每年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手中购买战马,花费很多,而骑兵的花费,较之步兵,要大得多,但是其战斗力在战争时期却未必能显示出来。范仲淹举出了唐朝的先例——安史之乱前大唐有战马几十万匹,在抵抗安史之乱的初期,却未能发挥作用。这一点范仲淹可谓因噎废食,在北有契丹,西北有西夏的背景下,北宋必须有足够的骑兵。

针对骑兵花销大的弊端,范仲淹建议将买来的战马,散养于京师附近的农家,一有战争,马上召集。但是,具体的实施措施,范仲淹没有谈。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保马法”,实发端于此。第六,江淮发运司每年通过漕运发送到东京的物资达到六百余纲,主管此事的闲杂人员,每年都以此作为政绩,跻身官员的行列,加剧了冗官现象,此种弊端必须予以改变。

第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比如,礼部、太常寺主管礼乐,后又增加礼仪院、太常礼院。刑部和大理寺主管司法,后又增加审刑院。每增加一个机构,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人员、增加财政负担。

第八,真州所建长芦寺,每年维护此寺院的士兵的兵粮就有四万斛,塑造神像等的费用又达到三十万缗,这笔开支如果用到农民身上,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用到官员身上,可以增加他们的俸禄;用到士兵身上,可以激励他们的士气。

赈灾期间,范仲淹还发现了一名很有远见的官员——知常州吴遵路。丰收年月,吴遵路就派人用官钱到有粮仓之称的苏州一带,廉价买进大量稻谷,然后储藏起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荒。这次大规模的灾情出现后,只有常州的民众受损较小。从其他重灾地区逃到常州的灾民,也跟着受益。吴遵路后来也成为范仲淹的好友。

赈灾期间,范仲淹见到了孔子弟子颜回的四十七世孙颜太初。颜太初将自己写的一首诗给范仲淹看,原来此诗反映的是一件官场冤案。前知卫真县黎德润,为官清廉,性格刚直不阿,属官受贿,黎德润查明事实后,十几人被处理,但是,这帮人竟然串通一气,反污黎德润受贿,黎德润被关入大狱,自缢而死。黑白颠倒的卫真县官场,尽管也有人知道内幕,却一直没有人为黎德润喊冤。颜太初知道范仲淹非常佩服颜回,趁此机会,以诗的形式为黎德润鸣冤,黎德润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朝廷也给予其家属三万钱的抚恤费。

三、不平则鸣

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仁宗欲废掉皇后郭氏的事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郭皇后是太祖赵匡胤时期名将郭崇的孙女,很得刘太后的喜欢。当初聘选皇后时,仁宗先是中意四川出生的王氏。王氏姿色冠世,刘太后一见,估计是鉴于唐玄宗的教训,认为如此妖艳的女子,必将对朝政不利,立即予以否决,却将王氏嫁给了自己的侄子刘从德。年轻的仁宗虽然一肚子怨气,却也不敢声张。仁宗后又中意大臣张美之的曾孙女张氏,但是,还是做不了主,又被刘太后否决。正处于青春期的仁宗,索性不再反抗,听从刘太后随意安排,选郭氏做了皇后。

郭皇后自以为有刘太后撑腰,处处娇纵专横。仁宗迫于刘太后的势力和母威,也只能忍着,二人表面上相安无事。

郭皇后入宫九年,一直没有为仁宗生个儿子。刘太后去世后,仁宗亲政,开始与宰相吕夷简商议,准备罢免刘太后的亲信张耆、夏竦两位宰执的职务。但是,郭皇后却以吕夷简也曾经附会刘太后的理由,迫使仁宗连同吕夷简也罢免了。几个月后,仁宗又诏令吕夷简复为宰相。吕夷简于是暗中指使自己的亲信大臣范讽,以皇后没有生育儿子为由,上奏仁宗,请求废掉皇后。废后的导火线也很快点燃。刘太后去世后,仁宗在后宫的活动,再也不受约束,与郭皇后的矛盾马上公开化且日益尖锐。仁宗专宠张美人和另两位妃子尚美人、杨美人,二位妃子自恃有仁宗撑腰,也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当面顶撞皇后的事宜便不断发生。一次,尚美人和皇后当着仁宗的面发生争执,郭皇后气急败坏,伸手欲打尚美人,仁宗慌忙上去劝阻。郭皇后一不留心,一掌打中仁宗的脖颈,由于用力太猛,仁宗的脖颈上留下一道印痕。与郭皇后平素就有矛盾的内侍阎文应,趁机火上浇油,撺掇仁宗以印痕让宰执们看。吕夷简抓住时机,援引东汉光武帝刘秀废除皇后的故事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皇后是郭氏,随着年龄的增长,郭氏年老色衰且脾气日趋暴躁,刘秀于是以郭氏不能母仪天下的理由,废掉郭氏,改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是当时名闻天下的美女,刘秀年轻时曾经抒发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极力主张废掉皇后。

古代中国,废后一事,不只是皇帝的私事,还是事关国本的大事,非同小可。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范仲淹坚决反对废后。仁宗犹豫一阵后,还是坚持要废掉皇后。老谋深算的宰相吕夷简抢先采取对策,让仁宗以诏令的形式责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官递来的关于反对废后的章奏。

吕夷简的这一做法,激怒了所有台谏系统的官员。在代理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全体出动,伏阙请对,早有准备的仁宗则命令宦官不予通报。孔道辅和范仲淹等只好找吕夷简当面理论,责问他作为臣子,岂可顺父而出母。吕夷简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于是以让他们直接找皇帝为由来为自己开脱。后来事情的演变说明这完全是缓兵之计。当天夜里,仁宗下达诏旨,孔道辅贬官出知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范仲淹出知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又称桐庐郡),不得耽搁。时年范仲淹已经四十六岁,长子纯佑十岁,次子纯仁六岁。范仲淹的这次贬谪经历,也给已经懂事的范纯佑留下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以致一直到范仲淹去世后,他们兄弟几个都不能谅解吕夷简对范仲淹的一次次打压。

实际上仁宗处置范仲淹的方式还是比较宽松的,贬谪相当于外放,而且是出任州郡的长官,不像以前一样是副职。

郭皇后被废,仁宗诏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尚美人亦被废,于洞真宫入道。杨美人别宅安置。后又赐被废掉的郭皇后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师。

这场台谏总动员、影响巨大的抗议活动,针对的对象并非仁宗,而是宰相吕夷简。这是赵宋立国后,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标志着朝廷中除皇权和相权外,以台谏为核心的第三股势力的崛起。从此之后,台谏在宋代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制约皇权、相权,防止皇权或相权过度膨胀可能导致的朝政的破坏。而宰相吕夷简也给台谏系统的官员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这些官员后来大多集结在范仲淹的旗帜下,成为支持庆历新政的主要成员。 TPFRvBF8nv+k2WYsEHxabKhJZzLIrUjznHW5SaunQckpIgGbbI+aKZH4ot/lbb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