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第一次朝官生涯和第一次贬官

一、狸猫没有换太子

宰相王曾读了范仲淹的《奏上时务书》后,极为赞赏他的锐言大智,于是指示晏殊荐举范仲淹应试学士院。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被召为密阁校理(年收入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成为一名馆职清流官,开始了朝官生涯。

讲述范仲淹担任密阁校理期间的事宜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北宋历史上有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真实情况。

真宗第二位皇后刘氏身世不明。元人所修《宋史·后妃传》有如下记载:“刘氏祖上为太原人,后迁往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祖刘延庆,在后晋、后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父刘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曾经跟随太宗攻打太原,去世于进军途中,刘氏是刘通的第二个女儿。”

其实,据今日研究宋史的众多专家考证,上述记载都是刘氏地位显赫后的伪造,不足为信。刘氏早期其实是靠颜值改变命运。

从少年时代起,出生于四川的刘氏便走上街头,成为卖艺的艺人。刘氏长相出众,后来嫁给银匠龚美,由龚美携至京城。在繁华的东京城,刘氏的美貌和演技,成为其人生发生重要转折的资本。当时还是襄王的真宗,一日于街头见到正在表演的刘氏,立刻被其美貌所吸引,于是出一大笔钱给银匠龚美,打发他赶快离开东京回四川去。襄王则将刘氏偷偷带进王府,寻欢作乐。时年刘氏十五岁,正是豆蔻年华。

堂堂皇子将一个来历不明的卖艺女子带进王府,再加上刘氏生性轻浮,很快被襄王的奶妈发现且报告给太宗,太宗闻之大怒,责令襄王马上将刘氏赶出王府。但是襄王施展小计,将刘氏藏于襄王府的侍卫张耆家,寻机不断去张耆家幽会。太宗去世后,真宗即位,很快将刘氏召入宫中。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真宗皇后郭氏去世,真宗欲立已经成为德妃的刘氏为皇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暂时作罢。但是,不管真宗和刘氏如何恩爱,二人却一直未能生育皇子。这对刘氏而言,自然是莫大的遗憾。心机很重的刘氏自然要寻机弥补。

李妃(仁宗生母)初入宫就被指派给刘氏做侍儿。这个比刘氏小十八岁的宫女,在真宗到刘氏那里去时,一日被指定为司寝,因而有孕。刘氏知道李氏怀孕的消息后,知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边让手下人好好照顾李氏,一边严密封锁此消息,只有几个心腹知道,真宗也假装不知道。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氏生下一子,即后来的仁宗。但是所生之子,很快被刘氏宣传为自己生的儿子,命杨妃代为抚养,犹如奴隶一般的李氏,也不敢作声。

由于地位的悬殊,李氏根本没有可能同刘氏争夺皇后之位,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刘氏无须抢夺,更无须像《狸猫换太子》的戏中,用狸猫来偷换刚出生的婴儿。

刘氏手中有了真宗的唯一子嗣,这成为她两年后被立为皇后的重要砝码。

所以真实的历史和戏剧之间,差距不小。

二、工于心计的刘太后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去世,太子赵祯即位,是为仁宗,时年十三岁。刘氏也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垂帘听政岁月。

刘太后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真宗在位时期,她就控制了后宫并参与处理政务,积累了不少处理朝政的经验。真宗丧事完毕后,一日朝会结束,她隔着帘子对宰执们哭泣着说:“国家多难,靠众位宰执同心协力,才没有出大的乱子。现在先帝的丧事已经圆满办完,你们可把子孙及亲戚子弟没有做官的名字报上来,朝廷将额外开恩,予以安排官职。”宰执们赶忙将三族亲戚以内符合条件的名字报上。刘太后拿到名单后,把这个名单贴到后宫自己所住房间的墙上。从此之后,每次安排、升迁官员,只要在名单上的人,一律靠后站。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宋代冬至,为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皇帝则于此日接受百官朝贺,且百官必须穿朝服。仁宗率百官拜贺刘太后于会庆殿。范仲淹极力反对,他解释了反对的理由,“皇帝奉亲太后于宫内,自当用家人之礼。而今与百官同列,一起面向南边朝拜太后,不可为后世效仿”,其出发点自然是严格遵守先秦儒家制定的礼仪制度,首先从形式上维护皇帝的权威。此前的天圣五年(1027年)元旦,不同于今日阳历的元旦,等于大年初一。辽国使节前来庆贺,仁宗就亲率百官拜贺刘太后于会庆殿,宰相王曾虽然委婉地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无济于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与皇权密切相关的礼仪制度必将受到严重破坏,进而从实质上破坏皇权。而皇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中央集权也难以维系,国将不国的局面将随之出现。

范仲淹的这一做法,虽然未能阻止行为的发生,却使刘太后颇为扫兴。晏殊则大惊失色,斥责范仲淹“狂妄邀名”,害怕范仲淹的这一大胆行为连累了自己。其实晏殊的大惊失色及对范仲淹的斥责,主要来自宰相吕夷简的压力,这也是范仲淹和吕夷简的第一次交锋。

范仲淹义正词严地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是“重万代之法”。

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范仲淹终生以师礼待之,但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范仲淹则表现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士大夫品格,这也是他极力倡导且率先垂范的士风。仁宗一朝,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努力,再加上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努力和坚守,犯颜直谏、不阿附权贵的士风,逐渐成为官场的主流。

其实,刘太后趁着仁宗年幼,一再僭越礼制,享受本不该太后享有的礼制待遇。她曾将反对她的宰执王曾罢免,寇准被罢免后死于贬所。她甚至询问宰执们对武则天的评价,用意非常明显,其背后掩藏着莫大的野心。

三、第一次被贬官

天圣六年(1028年),仁宗已经十九岁,可刘太后还没有还政的意思。范仲淹于是上疏,力请刘太后卷帘撤班,还政于仁宗,建议没有被接受。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范仲淹自请出朝,担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的通判。表面上是范仲淹自请出朝,实际上是被逼自贬。而直接给范仲淹施加巨大的隐形压力的,还是吕夷简。

在河中府通判任上,范仲淹并没有因为反对刘太后导致仕途受挫而收敛锋芒。当时国家尽管早已经进入积贫积弱的时代,可还是大兴土木。正在东京修建的太一宫及洪福院,需要从陕西秦岭一带砍伐大量巨木运到开封附近,劳民伤财。范仲淹又上疏表示反对,认为这不是顺人心、合天意的行为,应该赶快停止兴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针对州县数量太多、所管辖地域太小的状况,范仲淹又提出合并州县的主张,这样可以减少官员的数量,节省经费。庆历新政中这方面的改革计划,实际上发端于此。

当时官员除了俸禄,按照级别还有职田,以职田出租的收入作为补贴,有人建议取消官员的职田。范仲淹做基层官员多年,深知职田的收入对官员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一旦取消这方面收入,必将带来吏治的败坏,进而带坏整个社会风气。所以仁宗时期,职田短暂取消后又恢复了。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范仲淹又移任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通判。到任之后,范仲淹又在给仁宗的上疏中,提醒仁宗注意许多官员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升迁,而是通过太后的渠道,这绝不是太平盛世应该有的现象,一定要吸取唐朝上官婉儿等人干政导致朝政混乱、政局动荡的教训。在当时的局势下,仁宗只能将范仲淹的提醒牢记在心,而范仲淹的忠君报国行动给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四月,刘太后去世,因为反对过刘太后被处分的官员又陆续恢复原职或升迁,范仲淹也于同年四月担任正七品的右司谏。右司谏是专职言官,专门挑刺的官员,负责给皇帝及朝廷提供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在皇帝和朝廷出现错误的决策时,一开始就起到警醒的作用。 v07YJIwZIbiO8M3jcFabk3SyNxFLdihSLvnc7w6eTU43kKTHL3mB+87oLPQGGQ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