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性别失衡与代际关系

我在甘肃调研时,听D村村主任说“现在农村没有婆媳矛盾,只有夫妻矛盾”,因为婆婆根本就不敢与媳妇闹矛盾,也害怕儿子与媳妇闹矛盾。儿子与媳妇闹矛盾,媳妇一旦跑了,儿子就只能打光棍,父母这辈子就完不成人生任务,日子就没法过了。类似D村村主任的这些话,我们在全国农村调查中经常听到。这些言论所体现出来的,是当前农村性别失衡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概括地说,在当前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传统通婚圈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妇女到传统通婚圈以外结婚,在性别资源失衡的情况下,妇女流动加剧了传统农村地区性别资源的失衡,从而加剧了婚姻市场的竞争性,这种竞争压力最终通过代际关系落到父母身上,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中老年父母的行为模式。本文即讨论性别失衡与代际关系之间的若干联系。

一般认为,当前中国性别比失衡,适婚年龄人群中男性多出女性3000万人,有人因此无法在婚配中找到对象。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相对稳定的传统通婚圈被打破,跨省婚姻越来越普遍,偏远山区的妇女嫁到平原,平原的妇女嫁到城市,从而加剧了相对偏远地区性别资源的失衡。在传统时期,因为通婚圈相对固定,性别失衡的结果是通婚圈内家庭条件差、身体有残疾的年轻男子打光棍,某种意义上,这些男子打光棍几乎是被提前敲定的,是当地人的共识,他们也较少心存幻想。现在的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即随着女性大量流出,相对偏远的农村可能将会出现远超之前数量的光棍,从而将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还可以、身体也很健康的青年也卷入找不到媳妇的危机中。农村社会正在出现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危机感。

从婚姻方面来看,这种危机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结婚年龄趋向低龄化。既然越来越难找到媳妇,人们就越来越趋向提前找媳妇,提前结婚。儿子结婚生育之后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父母也就完成了人生任务。在普遍早婚的情况下,男子一旦超过某个年龄就成为当地众所周知的光棍,比如云南一些山区,20岁还未结婚的男子就很难再找到媳妇了,因为一般女孩早在20岁之前嫁人。

很年轻且身体不错甚至还十分勤劳的光棍并非没有结婚的机会:他们外出务工可以与外地女孩恋爱结婚;他们很努力地积攒条件,就可能与离婚妇女或者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丧偶的寡妇结婚。20多岁仍然未婚的男子摆脱打光棍命运的方式就是找离婚妇女,而这些离婚妇女甚至会如初婚一样向男方索要高额彩礼。

既然离婚的中年妇女可以轻松找到更年轻、条件也不错甚至未结过婚的男子作为再婚对象,还可以向男方家庭索要高额彩礼,当妇女与婆家关系不好时,无论是因为丈夫有恶习(比如懒惰、酗酒、好打人),还是婆婆霸道,或是婆家遭遇了天灾人祸,妇女都可以通过离婚来寻找新的婚配机会,甚至不离婚直接跑掉。尤其是跨省婚姻,女方跑掉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她们离开时大多将所生子女留在婆家。

如此一来,在婚配中女方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女方不仅在结婚时具有足够的挑选和要价权,而且在婚后还有足够的“反悔权”。这样就不只是对婚龄男子而且对男方家庭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在谈婚论嫁阶段,男方就要满足女方的若干条件:首先是男方年轻健康,其次是物质基础条件不错,再次是家庭负担不重。物质条件可能包括高额彩礼、在城市里买房或在农村建新房、买车、三金等等。家庭负担不重即不承担父母的养老,以及不承担因为婚姻欠下的债务等等。结婚以后,男方必须能挣钱,性格比较好,恶习比较少,且男方父母还会为新家庭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保持婚姻稳定,避免出现离婚或女方跑掉的情况。

在农村初婚年龄普遍比较小的情况下,为娶媳妇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只可能依靠父母,父母要提前积蓄以为儿子娶媳妇准备条件。而且父母要将未来剩余劳动力提前预支(通过借贷),保证儿子家庭的稳定。到了老年,父母要自食其力以免增加子女家庭负担。就此,农村性别比的失衡转化成为农村代际关系的失衡,且农村性别失衡越严重,农村代际关系的失衡越是倍增。

以上讨论的是一般逻辑。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因此,性别失衡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在全国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传统通婚圈的打破,全国婚姻市场的形成,会进一步改变这种区域差异。这一节,我们重点讨论女性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差异,而在下一节,我们将讨论村庄内部竞争相对激烈的北方农村,与村庄内部竞争相对和缓的中部地区尤其是云贵川地区的差异。

与云南、河南的早婚不同,我们在北京远郊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村的大龄青年很多,男性30岁仍然没有结婚的情况十分普遍,且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涉很少。北京郊区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主要是务农和务工,其家计模式乃至家庭收入都与全国农村无异,何以未婚大龄男青年很多父母却不着急呢?这是因为,在北京农村找媳妇不是难事。虽然郊区是农村,但这郊区的农村依然属于北京,即使找不到本地媳妇,要找一个外地媳妇也很容易。既然找外地媳妇很容易,在本地谈婚论嫁就一定要挑挑选选,不能将就,因此年龄比较大了还未结婚的情况会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对于北京郊区农村这样的女性流入地区,青年男性找媳妇并不困难,他们想在年轻时做比结婚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想方设法在市场上打拼赚钱,争取趁年轻时就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媳妇。父母也不会为了急于找媳妇而为子女提供过分的物质支持。女性同样希望有机会找到更好的丈夫。一旦结婚生子,北京郊区农村的家庭一般是父母带孙子,年轻夫妻外出务工经商打拼赚钱,原因是年轻人更有赚钱的能力。

珠三角、浙江、苏南农村都属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都是性别资源流入的地区,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婚龄推迟的现象,与中西部农村青年婚龄普遍提前的状况相反。父母基本上不为子女结婚承担太多的压力,仅为子女提供初步结婚的条件。

因为经济或区位的相对优势,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年轻男子很容易找到适龄女性进行婚配。外来的优秀年轻女性加入到沿海发达地区通婚圈,为当地男青年提供了更多婚姻选择,造成当地适龄女青年找不到合适的当地男青年,而她们又不愿嫁到外地,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因此出现了相当普遍的大龄女青年甚至“剩女”问题。

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着优先娶本地媳妇,而对外来媳妇存在偏见的情况。较早时,传统通婚圈尚未被打破,一个地方的光棍往往是家里条件比较差、个人素质比较低(尤其是身体缺陷)的男青年。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形成前,来自偏远山区的外地媳妇(被拐卖或介绍来的)解决了部分区位具有相对优势的农村地区的光棍问题。外地媳妇因此普遍与男方个人和家庭条件差找不到媳妇的偏见联系在一起。现在农民工全国流动,跨省婚姻十分普遍,为何几乎所有地区对外地媳妇抱有偏见而优先娶本地媳妇的情况仍然存在?除了本地人往往有本地人优越感(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本来婚姻就是合两姓之好,娶本地媳妇在本地就多了一个强有力的亲友团,增加了社会资本;二是外地媳妇缺少本地根基,一言不和就可能跑掉。中西部地区跨省婚姻往往极不稳定即是这个原因。

与性别资源流入地区相反,性别资源流出的中西部农村,随着传统通婚圈的解体,农村男性青年婚姻压力剧增,以致几乎所有家庭策略都围绕到儿子娶媳妇一事上。河南汝南县有一句话叫作“生两个儿子哭一场”,为什么要哭一场而不是欢喜呢?因为从生儿子时起就要操心他们今后娶媳妇的事。儿子娶媳妇是父母的事情,娶一个媳妇,包括彩礼、建房,少说要几十万元,为两个儿子娶媳妇,就要从儿子出生起开始积攒,到了儿子结婚的年龄也不一定能积攒够两个儿子结婚所需的花费。

中西部地区因为性别失衡,总有人娶不上媳妇,年轻女性在婚配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彩礼价格的快速提升。彩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男方父母支付给女方父母,以作为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回报。这种由男方父母主动给女方父母的彩礼越来越少见了,更多是由女方父母或女孩直接向男方父母索要高额彩礼,这个彩礼不是给女方父母,而是留给女孩自己的。甚至出现了女孩与未婚夫共同向男方父母索要彩礼的情况。

在性别资源流出地区,女方会长期保持婚姻中的优势,因为女方离婚了可以轻松再婚,而男方离婚后几乎注定一辈子光棍。父母为了保持子女婚姻的稳定性,不能不改变自己的家庭策略。过去农村普遍存在强势婆婆的现象,即婆婆利用家庭中的有利地位(儿子是自己的)与媳妇争夺家庭主导权,强势婆婆会对媳妇造成巨大压力,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婆媳矛盾。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即农村婆婆普遍都“学会做婆婆”了,学会与媳妇和谐相处了。无论媳妇强势与否,现在农村很少再有强势婆婆,因为只要有一例强势婆婆搞不好与媳妇的关系从而造成儿子离婚打光棍的情况,就足以震慑所有婆婆。也是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尤其北方农村,最近十几年婆婆普遍学会做一个能与媳妇和谐相处的婆婆,与过去是一个极大不同。

我在晋西北农村调研时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村庄年轻媳妇几乎都在生孩子后即带孩子到县城陪读,虽然本地乡村就有很好的幼儿园与小学。之所以要去陪读,可以说是为了脱离劳动,无论是务农还是务工。这些到县城陪读的年轻媳妇在县城租房,送孩子到幼儿园再到小学初中,除接送孩子和为孩子洗衣烧饭以外,就是跳广场舞、打麻将,十多年来都无所事事。年轻媳妇带孩子在县城陪读,丈夫负责养家,外出打工,甚至要到煤矿做重体力活。这样一来,干脏活、累活、苦活的丈夫与在县城陪读的妻子之间就会有越来越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问题是,丈夫收入可能不足以支撑妻子和孩子在县城陪读之需。本来晋西北农村儿子成家后会与父母分家,现在媳妇在县城陪读,儿子在外面打工,儿子媳妇一家收不抵支,家庭危机若隐若现,已经分家的父母只可能用家庭农业的收入支持儿子媳妇,之前形式上的分家被父母的无限责任所消弭,两家因此又合为一家。

同样为中西部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与西南、华中地区又有很大差异。西南、华中地区以长江流域为典型,我们称之为原子化村庄地区,在这些地区,村庄较少有强有力的血缘共同体,村庄内的竞争不激烈。其中原因是农村人地关系不如华北、西北等北方农村紧张。

再者,北方农村父母被子女婚姻所绑架的程度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北方农村子女结婚,彩礼的标配是高额礼金和在城里买房,中部地区彩礼普遍较少甚至没有,买房的事情也非必备。

河南农民说,不管将来儿子对我们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亲儿子,因此,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是为了儿子。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完成人生任务,让儿子娶媳妇生孙子。至于将来儿子媳妇是否会给自己养老,那是将来的事情。没有人会从儿子不养老的个例中吸取教训。甘肃农民说,农村人,老人的心都在儿子身上,儿子的心在媳妇身上,媳妇的心在石头上。为了自己的儿子,吃亏也愿意。山西一个村支书讲,父母为儿子娶媳妇出彩礼买房,儿子媳妇仍然不孝。他们自己会后悔,但也只后悔一会,还不让别人说。因为是自己的儿子,“亲”得不行。他们是快乐地“后悔”。显然,决定父母支持子女的理由不是个人利害的理性决策,而是超越个人的地方文化,或集体无意识,即一个人只有帮儿子娶上媳妇,生了孙子,他才有完美人生的观念。一旦不能为儿子娶上媳妇,抱孙子,这样的人生就白过了,村庄其他人就要笑话(或同情),在村庄竞争中就彻彻底底地输了。没有为儿子娶上媳妇抱上孙子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相对来讲,中部地区尤其是西南云贵川地区,村庄内的结构性紧张关系较少,每个人的个性都较为自由舒张。一个人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因为“子孙自有子孙福”。我在晋西北调研中遇到一个开砖窑厂的老板(也是当地村支书),他对在他砖窑厂打工的贵州人很不满,因为这些贵州人一发工资就大吃大喝,缺少对家庭的责任感,到了年底几乎拿不出积蓄回家去。正是因此,中部地区虽然也存在性别资源的失衡现象,却没有产生北方农村那样巨大的代际关系压力。

在性别资源失衡严重的北方农村,村庄内相互竞争的婚姻市场对父母造成了巨大挤压,父母为了让儿子结成婚,不仅会提前积蓄,而且愿将未来剩余的劳动力抵押借贷以应儿子娶媳妇时的不足之需,然而当父母年老失能,子女却都不愿赡养。当前农村低保中最麻烦的就在于这些子女不愿赡养的老年人是否应该纳入低保之中。

我们调研的晋西北一个乡镇,将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纳入了低保。甘肃也是一样。之所以将所有老年人都纳入低保,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平,既然所有人都会老,按最客观的年龄标准进低保。二是农村中确实有老年人虽有子女,子女却不赡养老年父母,老年人处境很糟糕的情况。然而,一旦将子女不愿赡养的老年人纳入低保,必然鼓励那些有子女赡养的老年人也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而与子女分家,不要子女赡养,以被纳入低保。实际上,全国农村低保实践中已经普遍出现了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赡养负担来争低保,以及子女鼓励父母去争低保而不愿赡养父母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全国都出现了低保变成“老人保”的原因。

山东、江苏一些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赡养系数,即每个子女应当每年为父母提供多少赡养费,从而计算老年父母收入是否达到当地最低收入标准。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比较公平,坏处是计算难度很大,且完全误会了一个家庭中存在的无限责任。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是特困救助,不应当与养老混淆在一起。

现在农村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子女不愿赡养的老年父母,而之前正是他们为子女结婚花费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甚至因此负债。

低保政策与养老政策及农村代际关系之间,还有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内容。

在全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婚姻市场中,除山区女性向平原、平原女性向城郊、城郊女性向城市以及中西部女性向沿海流动以外,中西部地区内部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动。在全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本地媳妇偏好的情况下,父代对子代有着强烈责任感与义务感的北方农村,年轻妇女在本地有更大选择权,从而更倾向留在本地。即使她们在城市工厂与其他地区的男青年恋爱结婚了,因为缺少男青年的家庭支持,她们也更可能离婚。相反,云贵川等长江流域的年轻妇女在城市与北方年轻男子谈恋爱结婚,因为有父母强大支持,而更可能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同为中西部地区,云贵川女孩嫁到北方可能比北方农村女孩嫁到云贵川要稍多,从而造成另外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的,缘于代际支持差异的性别资源流动不平衡。

传统通婚圈的打破对于性别资源流出农村显然不是好事,却也不完全是坏事。在性别失衡的情况下,中国注定会有3000万男性青年打光棍。不过,这些年轻的光棍并不是没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进城务工经商获得收入,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超出传统通婚圈的地方找到伴侣。当前农村男性,云南可能20岁、河南可能25岁就已被标记为光棍,而实际上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进城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即使无法找到年轻的未婚女性,也还可以找再婚女性。

开放社会为所有适龄男子提供了结婚的可能。前提当然是他们得自己继续努力,不自暴自弃,就总还有机会。

虽然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当前中国人口结构中失衡的性别比,但只要每个人都把握机会,都努力,就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心理上成熟起来,就能自强自立。当前农村光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丧失了结婚的希望,变得绝望,自暴自弃,好吃懒做,不愿劳动,更无奋斗。他们因此很快就在认知和精神上出现障碍,然后身体也出现问题,才40多岁就等着进“五保”,到养老院。现在传统通婚圈打破了,通过个人努力而可能获得成功的各种市场机会唾手可得,这就让所有人都不绝望,都努力。虽然最终可能仍然没有娶到媳妇,他们却在自己的人生奋斗中保持了健全的精神与身体,获得了生活本身。

2017年9月1日 8HByVLhZEp/rK7vfBLa+d0okXrqcyB21HybpXjrPmxWgQZ8duSCYICg70qJXh8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