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想让大家看一本书,总得给一个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一方教授曾在《最好的告别》总序中这样说:“如今的阅读多少带些偶像情结,让大家读读葛文德得给个理由先。”紧接着,王教授列举了作者葛文德一系列的头衔,这位医生含着金钥匙出生,拥有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克林顿和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的头衔。他的履历金光闪闪,让人一看就想追偶像。当然读一本书不是读地位,而是读语言,读书中传递的价值。

葛文德影响了全世界,也影响了我。他给医者提过几点建议,其中有一段话,他这样说:

“做医生以前,我从未写作过。可是当了医生以后,我发觉自己需要写作。尽管医疗工作精密复杂,但所耗费的体力还是大于脑力。因为这是个类似理发行业的领域,医生只能每次为一个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所以这是件苦差事。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你可能会丧失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但写作能让你从琐事俗务中抽身出来,对心中的问题进行透彻思考。即使你写东西是为了发泄愤怒和激昂的情绪,也能获得一些感悟。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的感想告知一些读者,不管这个群体规模是大是小,你都能成为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在报刊上就一个话题发表一些想法,你也会发现自己内心惴惴不安:人们会不会注意到?他们会有什么看法?我说什么蠢话了吗?一群读者就是一个社会。发表文字就是在宣称自己是该社会的一员,表明自己愿意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所以,选择你的读者,写点儿什么吧。”

长久以来,我都觉得自己需要写作,但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在我写这段文字前,我已经记录了几十个关于疾病的故事。有几次,当我写到那些病人的经历时,都会伤心难眠。没有什么人,比医生更能体会人间冷暖;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医院里所看到的死亡,更让人司空见惯。每当我回顾病人的疾病时,我都希望自己能把临床一线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因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会遇到疾病和疼痛。

我写了一些关于从医、病人和疾病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地域,而有一些故事就发生在当下。我曾在网络上分享过数篇文章,有些阅读量超过了10万+,评论成百上千,这让我意识到,在这个领域,社会是有需求的,我并不是在自言自语。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有天晚上,她突然要看我写的文字,我就让她从书柜里拿出几本《叙事医学》杂志,那上面有我发表过的平行病历,我找了一两篇,让她去看。那个时候,我正靠在床头用平板电脑写文字,而她则坐在书桌旁的台灯下看杂志。读书和写字都是安静活,我盯着平板没太在意她。可不知什么时候,当我抬起头时,却发现她不是在看杂志,而是将头埋在桌子上。我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就喊了一声。听到我喊她,她抬起头来。那时我看到她眼眶红红的,正在流泪。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你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她正在看《最后的夜晚》,那个故事里,我记录了一个患黑色素瘤的女人在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知道女儿被那样的生死离别吓着了,就安慰道:“妈妈是医生,这样的事情对医生来说很常见。”她突然从椅子上跳下来,扑到我怀里,伤心地哭起来。

我有点后悔给她看那些记录,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应该看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但她却看到了疾病、挣扎、悲苦和生死离别。我怕她心里有阴影,就抚摸着她的头发不停地跟她讲其他事情。孩子果然心地单纯,她很快就不哭了,也笑着和我说起别的事情来。我以为她就此忘了我写的发生在医院的那些事,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起来。

第二天晚上,她做完作业,又把前一天晚上看过的故事重拿出来看了一遍。

女儿7岁,我料想,一个7岁的孩子对那些故事都有这样的感触,愿意一遍一遍地去看,那作为17岁、27岁、37岁、47岁、57岁、67岁或者77岁的读者,看到这些文字时,又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CbmQPeSLVp58dcDk3wF9eAFZdLcounrN3iH1EhfLWabGYjSzDILbubF01SdUwL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