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如果汤姆·索亚(Tom Sawyer)生活在当下现实世界中,他一定会被警察逮捕。马克·吐温(Mark Twain)在其名著的第一章中对汤姆的所作所为就有描述。 1 他在午夜时分偷偷溜出监护人的屋子,殴打了镇子上新来的小孩。19世纪40年代,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小镇没有职业警察, 2 因此他才能逃过一劫。

为了和经典小说中的汤姆·索亚区分开来,我们不妨把当代语境下的“汤姆”称为“汤米·索”(Tommy S.)。如今,汤米·索该是当地派出所的“红人”。警察、老师和法官会采用数字技术监视和记录他的活动。在与汤米·索相关的案件纠纷中,他会无意间向政府提供自己有罪的所有必要证据。因为他在Instagram、Snapchat和其他数码平台上留下了各种活动记录。这就相当于在案件审理中,汤米罗列出一系列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3

不过,本书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汤米自证有罪的行为,而是他的监护人波莉姨妈。本书要讨论波莉姨妈怎样在Facebook上发帖,描述有关汤米的事情:“蓝色警灯在我卧室窗外闪烁不停。警察又把我叫醒了。汤米!!!你怎么总是#惹事儿?#保释金#特大杯咖啡。”

本书要讨论波莉姨妈的言行,讨论波莉姨妈对有关汤米的叙事产生的影响:通过许多新兴的数字化渠道,她在互联网上分享汤米的信息,却对这些传播方式没有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她做出的选择会如何影响她年幼的监护对象。波莉姨妈在“晒娃”(sharent)。这个新字眼还没有广泛传播,但已经具有多种含义。 4 在本书中它的含义是: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通过数字化渠道,发布、传播、存储与他们所监护的孩子相关的私人信息,或参与其他类似的活动。 5

如今,我们都身处波莉姨妈的位置。本书要探究美国的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监护人选择披露孩子们的电子数据,从而侵入传统意义上孩子的隐私领域,并危及儿童和青少年当下和未来的人生机遇,以及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隐私的含义各有差异。本书对隐私的理解比较宽泛,即隐私与自我(身份)创设有关,它“建立起一个我们可以宣称为自己所有的场域;在这里,我们不受外来因素的过度干涉和搅扰,从而可以赋予自己某些身份” 6 。这就要求读者对该定义本身、与之相似的或截然不同的定义进行反思,看看每个定义能否在你的生活中找到共鸣。

晒娃的做法会对孩童和青少年自身产生极大的影响。若群起而为之,这种做法也会破坏人们对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普遍认知,即儿童期和青春期都是孩子们的游戏空间,应该受到保护。当成年人基于收集的数据对孩子进行追踪分析,并试图代替他们做出决定时,他们将如何知道他们是谁,如何知道他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许多方面,他们比我们少了太多自我探索的自由。

本书从法律的角度对晒娃实践进行分析,以揭示我们的法律以何种形式驱使了晒娃行为;同时也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指明初步的方向。指示方向的“北极星”许诺给我们的是这样的愿景:孩童和青少年应当拥有游戏空间,以便他们能够犯错,并从犯错中成长起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隐私概念一样,儿童期与青春期也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界定。本书提出了以游戏为中心的理论:儿童期与青春期应当被珍视为两个独特的人生阶段,并且围绕游戏展开,以便通过界限明确的尝试,发展主体意识(agency)和自主意识(autonomy)。 7 探索不可或缺,有机会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是必然的路径,甚至大有裨益,尤其在孩童成长的早期,想象和真实之间的分野几乎不存在的时候。

这种游戏图式与当下美国法律体系对青少年持有的主流观念分道扬镳,这种观念的立足点是:家长和国家要对孩童及青少年进行管控。 8 不过,这可能会引发大家在直觉、经验、文化或其他层面的共鸣,重新定义法律界对青少年这个概念的理解。 9 本书也邀请读者诸君探究自己对青少年这个概念的理解:你是否采用现行的法律视角,或者其他的角度作为你理论的出发点?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波莉姨妈晒娃的出发点可是好的。那么,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在于,良好的意图并不能让孩子免于风险。我们成年人并非刻意要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麻烦。总体上,在决定分享孩子的信息时,人们总是带着最大的善意,即使最糟糕的情形也无非是考虑不周而已,在(美国)现行法律体制下,这也不违法。还有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和误解:晒娃是商业交易的一部分——是成年人为了获取科技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一部分。为了得到低价设备或服务,成年监护人让渡了孩子们宝贵的私人信息,而供应商则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用这些信息,以获取利润。在这笔交易中,孩童和青少年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因此,他们在交易中被边缘化了。

我们不能抱怨技术。电脑的连接带来了互联网,机器学习带给我们人工智能(简称AI)。本质上,这些技术以及许多其他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对青少年造成威胁。技术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探索的机会。马克·吐温小说中的汤姆拥有自己的海盗帮,还埋藏了财宝。当代的“汤姆们”也可以制造自己的机器人海盗,并教会他们买卖加密货币。数字技术给青少年带来了种种机遇。可是很不幸,想要充分发挥这些机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的利益攸关方正在选择融合现有的以及新出现的数字技术,并加以利用,使其商业化。可惜的是,他们采用的方式给孩童及青少年的当下和未来带来了威胁。

本书聚焦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成年监护人,也兼谈其他群体:技术公司、立法者、监管人员,以及许多其他涉足数字技术且危及孩童生活的人员。

其中,技术社群一直是罪魁祸首。总体上,技术供应商想要一片数字的“西部荒野”。就数字生活而言,这个说法被广泛使用,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里,“西部荒野”意味着这样一副日常景象:治安官待在当地的沙龙里,喝着小酒,时不时地挥舞一下手中的武器;而那些梦想发财的人,以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开采和利用私人电子数据这座金矿,却对治安官本人及其代表的法律漠然视之。本来,他们应当在自己的营地挂起招牌,明确说明他们到底在干什么;而实际情况却是,招牌上的文字晦涩难懂,就算有人注意到这些招牌,也不会去深究,只会视其为脚边的风滚草。小镇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无法无天。当然,法律是有的,只不过是“冰镇的、清淡风味的罐装饮料”。当你在Facebook上对各色问卷调查作答时,不妨打开一罐,开怀畅饮!你的答案会被用于信息挖掘。然后,在总统大选的时候,他们就会向你推送量身定制的精准电子宣传材料。 10

在数字技术的生态系统中,有关技术供应商、立法者和其他我们熟知的参与者对隐私产生的巨大影响,学界已经有很多讨论,本书不再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孩童隐私以及父母和其他成年监护人所做的与之相关的技术抉择,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探讨。这些日常抉择在决定青少年的数字“档案”方面,决定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以及成年后的人生前途方面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而这一点并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 11 青少年“目前与他们父母相比几乎没有隐私权可言”。因为父母通常是子女在家庭之外的教育场所和其他场景下隐私权的守护者,而对于像老师这样并非孩子父母的可信成年人(trusted adults)来说,青少年隐私权利缺失的状况更为紧迫。 12 孩子们的隐私以及成年监护人做出的相关技术抉择,会从根本上塑造我们孩子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而我们对其中的破坏程度几乎没有清醒的认识。

父母、老师和其他监护人做出的抉择,也会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13 但是,负面影响的发展趋势却更为明显。这种趋势不仅影响成年监护人如何针对每个孩子进行技术选择,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它还影响成年人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和政策,怎样安排监管,怎样运营公司、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组织。本书关注的正是这种认识不到位、问题重重的成人行为所造成的基本状况。

作为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监护人,在隐私和数字生活方面,我们怎样做出恰当抉择,才能保护我们关心的孩童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才能为他们赋能? 14 这些抉择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相关,也和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以行动推动体制变革有关,包括立法机构、监管部门和科技公司的变革在内。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在法学院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下,创设了一套对话机制。 15 (在课堂上,)教授带领学生重温法官解决以往纠纷所做的决定。通过剖析具体情况,学生开始对涉及的法律问题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并开始考虑这一问题其他的表现形式以及类似情况。这既包括已经存在的表现形式,也包括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然后,他们对解决这一问题适用的法则、这些法则背后的法理基础,以及这些法则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条分缕析。他们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能否通过法律建立社会规范,激励民众和机构超越法律本身的要求,秉持法律体现的价值观念,以避免这类问题或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法律并非最佳或唯一的解决手段。

研究法律是人人都在做的事情,而不仅仅限于法律系的学生和他们的教授。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法律——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一长串儿的“法律事件和普通事件”构成。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限速牌,我们在心里盘算,完全可以再加5码,因为这样风险不大,其他人可都这样做呢。这时,我们是在对法律条文做出快速判断。在朋友的离婚判决中,他觉得受了冤屈,于是我们会列举各种理由来安慰他,证明他的沮丧合乎情理。这时,我们在做法律分析。在查看健康保险方案时,我们会提出改进意见。这时,我们意识到法律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

出于恐惧,我们都在学习法律。我们生活在法治之下,而非人治之下,或者机器人治理之下(这仍未实现)。 16 想要避免被警察逮捕和关押,我们就需要明白如何依法行事。我们学习法律也是因为满怀希望,不管这种希望是为了自己、家人还是社会,我们都或明或暗地指望借助法律来实现这种梦想。所有人都要研究法律,特别是置身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里,特别是它会影响到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对如下情况有更好的了解:现行法律包括了什么?不包括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为什么?如何改进?我们也要对法律之外的手段进行讨论。我们希望孩子们长大成人,能够发现他们内在的宝贵之处,而不是充当成人世界里电子淘金热潮的牺牲品,被他人拿去开采利用。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们实现这一目标?

让我们一起讨论吧!本书对法律的研究分四部分展开。

第一,先讲述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虚构的,但并没有脱离现实。故事的主人公是汤米,他是现实世界的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成年人如何处置青少年的电子数据。该故事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把多少孩子们的私人信息分享了出去。你不妨把这个故事看作我们法律研究中的“案例”。当然,真正的案例是法庭处理过的法律纠纷,所以最好把它看作“个案研究”——当成裁剪过的信息,用于探讨一整套难题。本书要对许多现存的数字技术进行讨论,通常会将其置于模拟的场景之中。本书也要讨论那些虽是理论假设,但在不久的将来(有些很快)就会实现的数字技术;同时,也对这些技术随之而来的应用场景进行讨论。

第二,基于汤米的故事,引入其他事例,综述晒娃暴露的数据给孩童和青少年的当下及未来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概述这种信息披露在哪些主要方面会给孩子们带来机遇。本书还要对晒娃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即“商业晒娃”进行阐述。在这种场景下,父母以孩子为关注的焦点,分享家人的私生活,目的是赚钱。

第三,对我们的法律体系在孩子、家长、家庭和隐私方面持有的错误观念进行分析,也要对那些引发,甚至助长晒娃问题出现的相关领域进行分析。

第四,提出一份“思想指南”,以便给成年人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如何在数码世界找到最佳路径,以保护处于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孩子们,从而使这两个时期成为独特而珍贵的人生阶段,并且能够为孩子们当下和未来的自我发展赋能。毕竟,所有的人生故事皆从这里开始。指南针总归有一个根本方向。与此相似,这里的“思想指南”坚守日常的伦理原则:游戏、遗忘、联系和尊重。既然是原则,那就是高水准的要求。如此构想的意图是引发辩论,让人们思考实施这些原则的不同路径。在实行这四项原则时,有些需要推动具体的法律或相关改革,有些则不需要。但是,法律具有创立社会规范的非凡功能,这就超越了具体的法律条文、规范或政策性的要求,意味着在探索新的集体道路选择时,即使法律不是唯一或最佳的方式,也总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停止晒娃行为,重新履行父母、老师和其他监护人的职责,这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如果我们从头再来,数字技术仍会发挥作用吗?还是说,思考怎样重新安排我们与孩子以及数字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本书的一大特征就是,提出的问题多,给出的答案少。这并非缺陷,本书的每一章都会围绕问题展开。其中一些是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其余则是更为基本的问题,例如,隐私、儿童期以及青春期的含义是什么。本书就是为了引发对话,并非一本“解决所有问题”的手册。它是给那些想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人准备的:成年人围绕孩子们的数字生活所做的抉择,对青少年的隐私、人生机遇和自我意识,对我们集体应对儿童期和青春期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

本书是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和普通大众准备的,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析。其核心思想源自笔者以前从事法律援助时的工作实践。笔者曾经代表青少年客户处理违反校规、特殊教育和类似方面的案件。在此过程中,援引另外一名公益律师出身的法律学者的话,“在法律文化的壕堑里摸爬滚打……获得了专业知识”。 17 本书借鉴了媒体及其他大众传媒对技术改变日常生活所做的描述,目的是将本书讨论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关联起来,从而参与到这个涉及面广泛、有关数字生活的公共对话中来。

本书中的许多观念和研究发现来自学术文献,主要是法学研究领域。针对网上晒娃也有许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模式,包括媒体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和伦理学研究等。 18 本书的讨论借用了这些研究中的一些观点、讨论方法和探讨的问题,但是聚焦点依然是法律分析。

本书也参考了文学、大众文化和类似领域的资料,但并不是要进行文学、媒体或相关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维持对话的顺利推进,为读者大众找到共有的参照点,尤其是确保我们的讨论围绕有关童年的故事展开。

(有人可能会问,)本书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吧?先来解决一个许多人可能会想到的问题:在21世纪的当下,汤姆·索亚仍然会有立足之地吗?他是个白人男孩,对自己的性别没有产生过一丝疑虑;身体健全,信仰基督教;出生在美国,父母也是美国人;并不富有,但多亏有波莉姨妈,他的基本生活还算有保障。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孩童与汤姆在身份和人生经历方面没有一点相同之处。这种割裂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虚构人物。汤姆代表着某种观念、特权以及动态权力关系,这就使他代表的童年成为美国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且将那些与他不同的孩子排除在外的童年生活模式。

作为一个美国文化原型,他的身上沾染着这个国家的原罪——对原住民、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奴役与屠杀。他使用那个以“黑(鬼)”字开头的字眼,为他赢得了不得踏入校门的“殊荣”。(他最要好的朋友哈克贝利·费恩的确帮助一名黑奴逃跑了,但是这次乘坐木筏帮助黑奴逃跑的行为并不足以让哈克贝利成为一名废奴主义者。)

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包含了许多当时的信念、做法和制度,若是放到现在,我们一定难以接受。我们在此讨论的汤姆并不限定在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本书借用的汤姆这个人物原型适用于任何时代。以汤姆和其他虚构人物为标准,本书旨在召唤具有这样一种精神风貌的儿童期:它是受到呵护的空间,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这样的空间里探索和发展。本书引入这些故事,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儿童文学中的经典,许多人对此耳熟能详,而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无可挑剔。对这些作品进行批评分析的工作还是留给其他人去做吧。这里呈现的汤姆、彼得·潘,以及其他代表孩童时代的精彩人物,都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

除了借用经典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本书采用一个新词来表述我们的生活经历。这里说的“晒娃”(sharenting)是指,父母、老师和其他监护人通过数字渠道发布、传播和存储孩子们的私人信息,或者将其用于其他目的。在别的语境下,这个词可能会有其他不同的含义。它可能指父母的行为,也可能聚焦于社交媒体。这种特征很有趣。如果一个词是由“父母”(parent)这个词衍生而来,为什么它的含义还要包括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呢?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说法: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但是却不大能接受另外一种说法:我们用智能冰箱或非社交媒体的其他电子服务和产品分享信息。

对“晒娃”这个概念进行精确定义固然有好处,但会削弱其引发全局讨论的力量。如今,孩童和青少年在他们信任的一帮成年人围绕着的圈子里生活长大,这些成年人通过功能在不断拓展的电子设备,晒出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晒娃的原因层出不穷,获取这些信息的人和机构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可能要为大部分的晒娃行为负责——既负有直接责任,也负有间接责任。不过,他们并非唯一按下“发布”、“提交”和“接受”按钮的成年人群体。另外,他们所做的可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分享(孩子信息)”。就技术层面而言,“晒娃”(sharenting)这个字眼应当表述为“shar-using-enting-eaching-other-ing”(分享—使用—教学—及其他)。不幸的是,混合词(portmanteau)警察一定不会同意给一个比“Brangelina”音节更长的单词签发证件。 19 因此,我们姑且就用“晒娃”吧。

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词。学习法律的乐趣之一就是试着破除某种观念,借此测试其威力。让我们暂且将准确性的讨论放在一边,先探讨一个更具实质性的问题: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监护人身处一个令人困惑且数字技术不断演进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晒娃行为对他们公平吗?而且晒娃概念本身隐含着某种程度的个人选择:成年监护人是在选择自己处理孩子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方式。

如今,总体趋势是技术供应商缺乏对下列问题的透明度:他们在收集哪些数据?为何要收集这些数据?他们会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用户能否对此划定有意义的边界?同时,法律体系也缺乏对数据隐私的全面保护,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成年人,都是如此。在工作和社交活动中,我们几乎必须以数字化的方式行事。这样说来,晒娃的时候我们有选择可言吗?或者说,我们早已落入“晒娃陷阱” 20 ,在外部力量的束缚下无法自拔?

对这两个问题的简短回答是:是的。不过,人的选择和结构性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是或非”,而是“是和且”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具有独自决断的能力。我们的法律体系正是建立在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这样的首要原则之上。我们有理由将犯罪分子关进监狱,因为他们选择了违法。对于未尽到父亲职责,也不给孩子抚养费的父亲,我们扣除他的工资收入,因为他选择过夫妻生活,因此也就选择成为父亲。我们要求人们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要求赔偿损失,因为他们选择做这笔交易。但是,如果他们能够证明,他们是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才订立了合同,那他们就不用承担责任,因为要让人们为并非自己选择的交易负责是不公平的。

即使没有遭受胁迫,来自外部的各种变量也会影响(有时甚至限制)人们决策能力的全面发挥。这些变量包括他们正在经历的艰难状况或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如贫困、歧视或暴力,也包括一些危害较小的因素,例如缺乏决策需要的完整信息,或者面临来自社会规范的压力。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晒娃抉择。对于那些面临更大困难的人而言,做出决策就更困难了。我们倾尽全力为了做到最好,但是最好应该是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晒娃”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个词语本身,非常沉重。如今,我们都坐在一条临时搭建的“汤姆—哈克式”木筏上,在数字世界的湍流中颠簸前行。我们使用的数字设备精美绝伦,我们的目标非常高远,但是走的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老路。在超市的过道上急匆匆地聊孩子时,或者看着孩子在一旁玩耍时,我们在交流“民间育儿经”。

但是,这种民间智慧真的出自我们自己吗?还是说,这只是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我们的决定很仓促:要不要将那张图片发出去给大家看?孩子们想要一款Fitbit公司开发的智能手表作为圣诞节礼物,要买给他们吗?我们要在YouTube上给亲友发一条我们的度假消息,还是给他们寄一张老套的明信片?如果要寄明信片,我们是要将图片上传到网站呢,还是给每个人都寄一张纸质卡片?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我们有时间阅读那些隐私条款以及其他使用条款吗?阅读这些条款要比阅读纸质材料更加复杂,更何况我们连找眼镜或钢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用不了几年的时间,眼镜和钢笔就会无处遁迹,因为那时候我们就会有家用机器人,还会配上基于传感器的追踪系统。总体来说,我们认为这真是棒极了——尽管也觉得有点奇怪。

水流湍急,还有旋涡。我们身不由己,一会儿被水流冲到这里,一会儿又被浪花拍到那里。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遭遇灭顶之灾。现在,我们来到了开阔的水域。我们的社会开始关心数字隐私、数据泄露、数字信息的质量,以及游戏性质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等议题。我们开始对正在经历的数字生活进行更加全面、更具同理心和创造性的思考。

现在是非常有趣的时刻,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深陷急流险滩,但这也许只是开始。机器人还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扎下深根,仍然有父母记得盒式磁带录像机是什么样子,也记得如何制作混音带。而且我们可以建造更好的木筏。那就让我们稍做停留,透透气,将头部露在水面上,查看一下水流的走向。正北,那就是大方向。 21 问题是,现在该往何处? KWf9RSOtspxPJrzzJrrBu5+r7rcbYVxYtRJdNTW9P2sItd2/UTzX5ZkjRxLX7o3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