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耳石症

张某,女,60岁,退休。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昏、头晕,随后反复发作,眩晕与头位变化有关,呈发作性,一般持续1 min左右,无耳鸣、听力损失等耳蜗受损症状,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双上肢麻木,无手抖,无昏迷及晕厥等症伴发,曾在专科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经过手法复位及药物(具体供述不详)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半个月前因劳累后感头昏、头晕症状加重,未予重视及治疗。患者症状仍有,故至我科门诊为求进一步针灸治疗。刻下:头昏头晕,无头痛、视物模糊,卧位时头向一侧转动可诱发眩晕,直立位及坐起或躺下时引起的症状轻微,只要保持侧头位,眩晕就会持续存在,伴有眼震且有方向性,遇劳即发,时有恶心、呕吐,双上肢麻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欠佳,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西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

:耳石症(气血亏虚证)。

: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①体针,选风池、神庭、头临泣、百会、天柱、大杼、大横;②头皮针,选额旁1线、晕听区;③腹针,引气归元(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④操作:先嘱患者坐位,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mm×25mm毫针快针点刺风池、天柱、大杼、膈俞,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后取针;再嘱患者仰卧,用0.25mm×40mm毫针针刺额旁1线、晕听区,进入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达200次/min左右,持续2~3 min;然后再依次针刺神庭、头临泣、百会、大横四穴引气归元,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d,7次为1个疗程,治疗7d休息2d。

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头昏、头晕改善,体位改变时无诱发;治疗4个疗程后,无头昏、头晕现象,体位改变时无诱发,随访1年,患者无上述症状发作。

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耳疾病 一般由耳石自 囊斑脱落并落入半规管内所致 头部在沿受累半规管的平面运 动后 耳石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动 带动内淋巴液流动 使壶腹嵴 顶偏移 诱发受累的半规管前庭传入电活动增加 从而激发位置 性眩晕和眼震 管结石症 )。 后半规管结石症是位置性眩晕常见 的类型 占总发病的 80%~90%, 右侧受累略较左侧常见 。《 岳全书 · 眩运 :“ 原病之由有气虚者 乃清气不能上升 或汗 多亡阳而致 当升阳补气 有血虚者 乃因亡血过多 阳无所附而 当益阴补血 此皆不足之证也 。” 患者长期劳累致气血亏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 血虚则脑失所养 故头晕目眩 劳则耗气 故劳 累甚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此指导下 耳石症的治疗方案选取了体针 头皮针 腹针 共奏 益气活血 疏经通络 之功

(吴海生 整理) zx5auNSTLcF2Q6u8dNcyfNhA/CjSujJc2N/EGOyYyqTHA1UQlGrppjhRhclCsZ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