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女,56岁。
初 诊 :患者近30年反复出现头痛,双侧颞部为主,曾在省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头颅CT、MRI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偏头痛,常年口服布洛芬等止痛药,疼痛较轻时可缓解。近年来,疼痛每月发作3~4次,持续时间2~3d,难以忍受,口服西药镇痛剂效果欠佳。2天前因工作繁忙、情志不畅致头痛复作,右侧颞部疼痛为主,呈胀痛,难以忍受,连及右眼作胀,伴恶心欲呕、颈肩酸胀,手不麻,心烦焦虑,口苦,纳食欠佳,大便偏干,因痛而难以入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血压130/85mmHg。
西 医 诊 断 :偏头痛。
中 医 诊 断 :头痛(肝阳上亢证)。
治 则 :平肝息风,通络止痛。
针 刺 方 法 :取穴阿是穴、颈夹脊、攒竹、头维、百会、神庭、太阳、太冲、风池、合谷。电针20min。拔罐10min。
中 药 治 疗 : 天麻钩藤饮 + 九味羌活汤加减 。
按 语 :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疾病 , 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单侧 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 该病相当于中 医 “ 偏头风 、 头风 、 头痛 、 偏头痛 ” 等病症范畴 。 其发病与自主神 经 、 血管舒缩功能 、 体液物质等因素有关 。 中医认为本病系由风 邪 、 气郁 、 阳亢 、 痰浊 、 瘀血叠加 , 致使经络痹阻 , 阴阳失调 , 气血 逆乱于头部所致 。 本病实证以风 、 痰 、 瘀为主 , 虚证以阴血亏虚 为多 , 与肝 、 脾 、 肾关系密切 , 尤其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
本例患者发病已 30 余年 , 辨证为偏头痛之肝阳上亢证 , 舌 脉亦为佐证 。 患者右侧颞部跳痛 , 难以忍受 , 连及右目 , 所谓 “ 肝 阳上升 , 头痛如劈 , 筋脉掣起 , 痛连目珠 ” 之意 ; 颈项酸胀 , 乃因 “ 东风生于春 , 病在肝 , 俞在颈项 ”(《 素问 · 金匮真言论篇 》), 即 肝阳亢奋于上 , 经输不利所致 ; 心烦口苦 , 即因肝阳化热之故 。 选取阿是穴 、 颈夹脊 、 攒竹 、 头维 、 百会 、 神庭 、 太阳 、 太冲 、 风池 、 合谷等 。
颈夹脊穴有别于古载夹脊穴之范畴 , 其以太阳经脉项部循 行取穴 , 取椎旁旁开 0.5 寸刺之 , 刺达一定深度后 , 可使太阳经 脉疏通 , 气血调畅通达则不痛之效显现 。 邪在少阳经之偏头痛 , 疏通少阳经气 , 开四关 ( 太冲 、 合谷 ) 以清肝解郁 , 郁热除痛自止 。《 医碥 · 头痛 》 言 :“ 内邪不一 , 皆统于风 , 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也 。 故不论内外邪 , 汤剂中必加风药以上引之 。” 故中药天麻钩 藤饮联合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平息内外之风 。 因其睡眠不安亦 影响疾病康复 , 需积极治疗 , 入酸枣仁 、 夜交藤以安神助眠 , 久病 入络 , 宜活血化瘀 , 酌情加入三七 、 延胡索等养肝血 、 通肝脉 、 宁 魂舍 , 且能止痛 。 数次治疗后 , 患者病情改善明显 , 继续针药治 疗观察中 。
肝阳上亢是临床常见证型 , 若头痛较剧 , 可伴有其他相关症 状 , 未发病时也可没有任何症状 。 本病治法首重风 、 痰 、 瘀 , 即祛 风化痰 、 活血止痛 , 在临床证候典型时自不必言 , 在证候不典型 时 , 亦可采用此法治疗 , 根据风 、 痰 、 瘀的偏轻偏重酌情调整药 物 , 并可加用虫类息风通络药如蜈蚣 、 全蝎 、 僵蚕等以增强疗效 。 本病有一定的诱因 , 提醒注意小心避免 , 可减少发作 。
(孙 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