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總效方》爲宋代李朝正編撰的一部醫方類古籍,初刊于紹興二十四年(1154),後無再版。日本“杏雨書屋”藏有《備急總效方》初刊浙本一部,“宋李朝正撰,紹興二十四年(1154)溧陽李氏刊本,有徐乾學、季振宜藏書圖記”
。此本原爲徐乾學、季振宜舊藏,後被收入清代皇宫御藥房,民國時藏入“杏雨書屋”,爲此書存世唯一傳本。傅增湘評價此書:“寫刻既工,印尤精妙,桑皮瑩潔,墨采静穆,真稀世之珍也。”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此書的著者生平、流傳原委、引用醫方等方面作了相關考證。笔者在此基礎上對此書的流傳情况加以補充,對此書醫方的來源作進一步探討。
一、《備急總效方》撰者李朝正生平
《備急總效方》的編撰者是宋代李朝正,與大部分醫書著者不同,李朝正并不是一位醫者,而是一位朝廷官吏。其生平相關文獻主要見于南宋張綱《華陽集》《建炎以來繫年要録》《景定建康志》《至大金陵新志》及清嘉慶十八年(1813)《溧陽縣誌》五種,從不同角度記録了李朝正生平。
《景定建康志》將李朝正生平附記于其父李華傳記下,簡述其生平,這是官修史書中對李氏最早的記載:“(李華)子朝正,字治表。性剛直,不苟于勢利,游太學登第,歷敕令所删定官。知溧水縣,民詣府舉留。知府葉參政夢得薦于朝,被召賜對,轉一官,賜銀緋,從民所欲,命還溧水。陛辭,乞易所得章服封母,從之。秩滿,除太府寺簿。母憂服闋,再除敕令所删定官。俄除户部郎,改右司,遂權户部侍郎,奉祠,知平江府。紹興二十五年(1155)卒,年六十。官至朝奉大夫。”
李朝正生于北宋紹聖三年(1096),卒于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字治表,溧陽(今屬江蘇)人。建炎二年(1128)登進士第,南宋《景定建康志》也記載了李朝正爲高宗建炎二年(1128)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進士
,此時李朝正三十二歲。
李朝正及第後,曾擔任一段時間的敕令所删定官,後于“紹興中以右宣義郎知建康府溧水縣”,在任職溧水知縣期間,頗有政績。曾得到時任建康府知府的葉夢得賞識與舉薦,被召賜對,轉一官,賜銀緋。李朝正任期滿後,入爲太府寺主簿、敕令所删定官。後因其母逝世,丁憂去職,家中居喪,喪滿復用,任户部員外郎。至紹興十五年(1145),李朝正遇到了影響他後半生的大事——“負責實施經界法”,并在短短三個月間連續擢升,全權負責實施經界之事,時四十九歲。然而此事福禍相依,“(李朝正)紹興十八年,爲言者所劾,罷侍郎。二十三年,知平江府。二十四年,言者復論其與女婿魏師遜共爲商販,罷免。次年卒,年六十”
。李朝正去世後,其外甥南宋名臣張綱爲李氏撰寫悼文《祭舅李侍郎文》:“公生我後十有三年,我之知公,蓋自其幼……初公罷官而歸,以病來告,亟往見之,猶能爲我强起,握手道舊。頗怪其二年之别,白髮蒼顔,氣消容縐。”
記載了兩人的深厚情誼及李氏臨終情形。
二、《備急總效方》的流傳與收藏
此書歷代書目皆有著録,最早見于南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録解題》:“《備急總效方》四十卷,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陳振孫在南宋嘉定初曾任職溧陽縣學教授,距《備急總效方》成書約五十年。《直齋書録解題》是陳振孫的私人藏書目録,而李朝正爲溧陽人,推測陳氏在溧陽縣任職期間收藏了此書。此後,元代《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明代焦竑《國史經籍志》、清代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季振宜《季滄葦藏書目》、徐乾學《傳是樓宋元本書目》等亦載此書。從南宋陳振孫至清代季滄葦、徐乾學等諸書目對此書書名、著者、卷數的記載基本一致,書名皆爲《備急總效方》,李朝正撰,四十卷二十本。現存孤本中有季滄葦、徐乾學藏書印,可以明確二人收藏過此書。然繼季、徐之後,此書不知所終。
此書再次出現,是在約二百年後的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中,傅氏對此書卷數、版式、避諱、鈐印等作了詳細介紹:“《備急總效方》四十卷,宋紹興二十四年刊本,十行十六字,方低一字,每證下注方所出書名,病題用陰文,白口,左右雙闌。魚尾下題備方一二等字,版心下方題刊書人姓名,有乙成、金彦、惠道、李祥、王份、項中、蔣諲、牛智、葉先、賈琚、昌旼、陳忠。宋諱玄鏡竟敬驚均缺末筆。有紹興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左朝奉大夫、知平江軍府事、提舉學事兼管内勸農使、溧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李朝正序。第一卷一至十四葉疑後人翻刻加入,紙係宋紙,而字體呆滯,墨亦黯淡,刊書人賈琚,琚誤㻕,昌旼,旼誤改,尤無理也。又,書本名《備急總效方》,全書均挖改‘急’作‘全’,獨此卷首是‘全’字,尤爲補刻之確據。鈐有‘元恭’‘徐樞’‘文醫司馬’‘乾學’‘徐健庵’‘季振宜印’‘滄葦’各藏印。按:此書字撫歐體,刊工陳忠見敝藏紹興本《水經注》及明州本《文選》補版中,則亦南渡初浙本也。寫刻既工,印尤精妙,桑皮瑩潔,墨采静穆,真稀世之珍也。
何厚甫秘密收來
,
索值至六千元
。
庚申
。”傅氏介紹中只言及卷數四十卷,未提及全書册數,徐乾學及以前所記皆爲二十册,而現存《備急總效方》爲三十六册。此書字撫歐體,版式爲半葉十行十六字,醫方低一字。“每證下注方所出書名,病題用陰文,白口,左右雙闌。魚尾下題備方一二等字。”
版心下方題刊書人姓名,包括乙成、金彦、惠道、賈琚、昌旼、陳忠等共計十二位。對於刊工陳忠,傅氏按語云:“刊工陳忠見敝藏紹興本《水經注》及明州本《文選》補版中,則亦南渡初浙本也。”
是此書爲南宋初浙本的又一佐證。此書避宋諱,“玄、鏡、竟、敬、驚”等缺末筆,然經詳查,書中有部分諱字未避情况,避諱不嚴格。此外,傅氏指出該書有補刻挖改的迹象:“書本名《備急總效方》,全書均挖改‘急’作‘全’,獨此卷首是‘全’字,尤爲補刻之確據。”
傅氏提要中載此書鈐有“元恭”“徐樞”“文醫司馬”“乾學”“徐健庵”“季振宜印”“滄葦”各藏印,然未提及“陳氏家藏,子孫世保,䰞之取之,絶其繼祀”“清白傳家”“兼善”三枚朱印,此三印見于文獻學者小曾户洋所作“《備急總效方》印鑒匯集圖”。杏雨書屋藏本中鈐有“元恭”(一説“尗共”,陰文、陽文兩枚)、“徐樞”“文醫司馬”(一説“大醫司馬”)、“乾學”“徐健庵”“季振宜印”“滄葦”(横文、竪文兩枚)等藏印,此外亦有“季振宜藏書”“振宜之印”“陳氏家藏,子孫世保,䰞之取之,絶其繼祀”“清白傳家”“兼善”等印,共計十四枚。其中“乾學”“徐健庵”爲徐乾學藏書印,“季振宜藏書”“振宜之印”“季振宜印”“滄葦”爲季振宜藏書印,餘印所屬尚無定論。
通過對“徐樞”“元恭”(“尗共”)、“文醫司馬”(“大醫司馬”)的綜合考察,其主人或爲明代太醫徐樞,《兩浙名賢録》《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録》皆有其傳。徐樞,字叔拱(一作叔供),錢塘人(一作華亭人)。“其先宋濮陽太守煦,遇異人授以《扁鵲神鏡經》,頓有所悟,子孫遂世以醫名。洪武初,父神翁,元海鹽路醫學教授,遂家海鹽。樞少傳其術,兼學詩於會稽楊廉夫。會天下亂,晦迹田里。洪武初,以薦爲秦府良醫正,出丞棗疆,召爲大醫院御醫。累奏奇績,升院使。告歸展墓,宣宗親賦詩送之。年八十致仕,有《足庵集》行世。”
徐樞出自松江徐氏醫學世家,其父徐復曾治愈楊廉夫舊疾。徐樞及其子徐彪皆爲太醫,後世子孫亦業醫。推測《備急總效方》曾爲明代太醫徐樞所藏。
此書有季振宜、徐乾學藏書印,乃二人舊藏。繼季、徐之後,是書被收入清宫中的御藥房,清嘉慶四年(1780)三月至四月,御藥房核查藏書書目記有“《備全總效方》六套”
,這正是被挖改後的《備急總效方》。1912—1925年,故宫藏書外流現象嚴重,《故宫已佚書籍書畫目録四種》記載了這一時期宫内書籍書畫流失的部分目録,其中就包括宋刊本醫籍《黄帝内經素問》等多部,宋本《備急總效方》大略也是這一時期從宫内散出。
從宫中散出後,《備急總效方》由北京琉璃廠書商何培元購得。“何厚甫秘密收來,索值至六千元。”
何培元,字厚甫,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琉璃廠文昌會館内開設書鋪“會文齋”。何氏精于版本,生平所見宋元舊本書不可勝數,其將所見古書的行格序跋詳細記録,積稿十餘册,名《經眼書目》,葉德輝《書林清話》中有多處引用此書内容。1920年,何厚甫從前清内監處購得了已被篡改書名的《備急總效方》,孫殿起《販書偶記》、雷夢水《書林瑣記》、王文進《文禄堂訪書記》等諸書皆記載了此事,“(何厚甫)曾經由前清内監手中購得宋本《備全總效方》四十卷”
。“(何厚甫)曾收有宋刻本《備全總效方》,這是部醫書,流傳極少,不見諸家善本書目著録,實爲孤本。”
何氏收購此書後第二年即帶此書還鄉,一生珍藏,并未變賣。
至1929年,日本文獻學者長澤規矩也購得此書。長澤規矩也(1902—1980),字士倫,號静庵,神奈川人,日本漢學研究家、版本目録學家,曾任職于静嘉堂文庫,撰有《中華民國書林一瞥》《和漢書的印刷與它的歷史》《版本的鑒定》《和刻本文選》等著作,曾七次赴中國尋訪古籍。1927—1932年間,長澤規矩也每年至中國爲静嘉堂文庫買書,同時也幫大倉洋行鑒定書籍。1929年4月至6月留居北平期間,長澤規矩也購得《備急總效方》。在其回憶録《收書遍歷》中記述了此事:“其中最可貴重者當屬大倉男(爵)購得的《韓集舉要》,及武長購得的《備急總效方》……當時,正巧承蒙杏雨書屋的主宰者伊藤純一郎氏,轉告武長主人搜求珍本之意,認定此書爲天下孤本,故由北京寄回。”
此後,該書藏入杏雨書屋,保存至今。
三、《備急總效方》的序言與内容
《備急總效方》前有李朝正自序一篇,記載了李氏曾使用《證類本草》中的醫方“蜜煎升麻方”治愈了其女痘瘡危疾,是備急醫方的親歷者和受益者。“紹興之初,因季女患痘瘡,既愈而復發,須臾之間,赤泡周匝,痛不可忍,瀕於危殆。時檢《證類本草》,偶見‘蟲部’有用白蜜並蜜煎升麻方,亟取用之。藥到痛止,不日而安。後聞里閈斃是疾者數人,乃知單方之可以濟緩急如此。”
此外,“肉桂之治失音,桑枝之治風痹,蒼耳之治丁瘡,消石之治頭痛,蘿菔子之治上氣嗽,漢防己之治目睛疼,烏臼木之治大腸關格,荆芥穗之治産後中風,皆已試之,效驗如神。則所未用者,觸類可知”。李氏親歷多種簡易單方治療急症頑疾之效驗,推己及人,感百姓稔疾不愈,念單方可濟緩急,“余昔鄉居,見村疃細民,醫藥難致,稔疾而横夭者,何可勝數”。故萌生了編撰此書的想法:“庶使遐陬僻邑,雖藥物不備,隨所有以用之,咸得蠲其疾苦,而無横夭之禍焉。”書名“備急”二字正合李氏編撰之旨。
李氏在其自序中也記載了《備急總效方》的醫方來源:“然《神農經》所注散漫篇秩中,倉卒難於檢尋。於是親加研究,編成門類,益以《衛生》《鷄峰》等方,及平昔所得經驗載之《耆域》者,與夫海上方士所傳秘之巾箱者,搜羅剔抉,聚爲一書,命曰《備急總效方》。”結合書中内容,可知書中醫方來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神農經》所注”者,即宋代官修本草醫籍《證類本草》。《證類本草》是當時增補注録《神農本草經》最權威的官方醫書,李氏治療女兒危急病證的藥物即是從其中查閲而來。《證類本草》爲北宋唐慎微所撰,名《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成書于宋元豐五年(1082),系統地收録了宋以前諸家醫藥本草著作,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書中有關藥物的資料,集宋以前本草文獻之大成。此書後經大觀二年(1108)修訂,改稱《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六年(1116)又予修訂,改名《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以上三種是李朝正生前所能見到的《證類本草》版本。又書中有“新訂本草”之語,則又以政和六年(1116)修訂的《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最有可能。李氏因感《證類本草》所載單方混雜于藥物形態、産地、功效等行文之中,不便查檢,故輯出單方,按病證分類列載,成爲《備急總效方》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是“益以《衛生》《鷄峰》等方”。在類集《證類本草》醫方的基礎上,李朝正將《九籥衛生方》《鷄峰備急方》《中興備急方》《慈濟大師》《大智禪師必效方》《良方》六部醫書中的單方驗方分類收入其中。這六部醫書或成書于宋,或盛行于宋,但均未被《證類本草》收録。如《九籥衛生方》一書爲宋太宗五世孫趙士紆所撰:“趙士紆,宋徽宗時在世。宋宗室,太宗五世孫,官忠州防禦史。見《直齋書録解題》一三。”
“《九籥衛生方》三卷,宣和宗室,忠州防禦使士紆撰。”
此書部分内容亦可見于南宋《幼幼新書》和明代《永樂大典》,如治療小兒虚風慢驚的醫方“熏陸香圓”同時見于《永樂大典》
和《備急總效方》
中,皆注明來自《九籥衛生方》,比較二者所載,除《永樂大典》缺少方中乳香劑量,而《備急總效方》録爲“一分”外,其餘内容全同。這六部醫書,除《鷄峰備急方》《良方》外,其他四種皆已亡佚,其中《備急總效方》援引《中興備急方》佚文一百〇六條、《大智禪師必效方》佚文二十一條、《九籥衛生方》佚文十四條、《慈濟大師》佚文五條。
三是“平昔所得經驗載之《耆域》者”與“海上方士所傳秘之巾箱者”。所謂“海上”,“蓋古代傳説東海中有三神山,神仙居之。海上方即仙方,取義於此”
。這部分醫方或來自李氏親驗親歷,或來自方士秘傳,皆平日細心搜集所得,其中《耆域》一書歷代書目未載。《備急總效方》引録《耆域》五百七十八條,約爲全書内容的十分之一,除記載親驗親歷醫方外,《耆域》中亦記載了十餘則宋代名士之醫事,不見于他書。如卷一“治身軟倒地,語澁,乃氣疰,似中風狀。楊介曾以此治劉器之,數日安”
。卷十“治老人不睡,精神恍惚,辰砂丹……劉器之晚年苦此,楊介傳此方,服之效”
。以上兩則是楊介治療劉器之所患中風和不寐的醫案。劉器之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劉世安,《宋史》有傳。楊介,宋代名醫,字吉老,泗州人,世醫,名聞四方,曾爲宋徽宗診愈腹疾,著有《傷寒論脉訣》《存真環中圖》等
。這兩則醫案當是李氏間接所得,記于《耆域》中。書中亦載有楊介治雀盲方一首,“煮鼠肝食之,近患者早食晚明”
。又卷一:“治因中暑作癇疾。五苓散,多入朱砂服之。蘇養直之子得效。”
此方曾治療蘇養直之子的中暑癇證,蘇養直即宋代詞人蘇庠。又“治眼生翳膜,黄魯直手疏”
。黄魯直即北宋書法家黄庭堅。此外,亦有進士鄭亮、彭侍郎、張道士等醫事記載。可知李氏編撰《備急總效方》時,引録了平日積累并記于《耆域》中的驗方。
四、李朝正《類集本草》與《備急總效方》
明代官修類書《永樂大典》中未見《備急總效方》,但録有《類集本草》一書,明代官修書目《文淵閣書目》、私家目録葉盛《菉竹堂書目》亦有載。《文淵閣書目》卷十五載:“《類集本草》一部一册(完全)。”
明代官修《永樂大典》《普濟方》二書中引録其内容,《普濟方》卷三百九十四明確記載此書編撰者爲李朝正,“平江所刊李侍郎朝正編《類集本草方》”
。現存《永樂大典》中載有《類集本草》佚文六條,未注撰者。可見,明代官修古籍時,雖未能獲得《備急總效方》,但多次引用了李朝正《類集本草》一書。
將僅存于《永樂大典》《普濟方》二書中的《類集本草》佚文輯出,其中《永樂大典》載方五首,《普濟方》載方一首,共計六首,皆爲單方治驗,體例與《備急總效方》相同。又將佚文與《備急總效方》核對,其中《永樂大典》所引録“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痹等病。大附子一枚重半兩者,二枚亦得,炮之酒漬,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差爲度,日再服,無所不治”
及“五尸之疰”“尸注鬼注”三條内容與《備急總效方》所録完全一致。而“治補虚風濕痹方”“治主風痹偏枯”兩條《備急總效方》未見。《普濟方》卷三百九十四“嬰孩吐瀉門”載“治小兒胃氣虚損”一條,與《備急總效方》所録略有差异:“治小兒胃氣虚損,因成吐奶。五倍子,一個生用,一個濕紙裹煨。右爲細末,每服一錢,米泔水調下,不拘時候。若禀受怯弱,用湯略蕩過。”
方後小字載:“平江所刊李侍郎朝正編《類集本草》方。”此方見于《備急總效方》卷三十七“小兒諸疾”:“治小兒吐不定。五倍子兩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同搗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差。”
據此可知,《類集本草》亦爲李朝正所輯本草醫方著作,曾在平江刊行。因此書與《備急總效方》皆爲李氏著作,故二者有相同或相類的内容。從佚文來看,《類集本草》一書似乎更偏于日常雜録,而《備急總效方》則經過統一的增删修訂,可互爲補充。《備急總效方》與《類集本草》的關係尚待進一步考查。
《備急總效方》是研究宋以前醫學的重要文獻,填補了宋代以前醫藥文獻的部分缺失,爲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材料。書中載有較多已佚古籍文獻資料,可作輯佚和補輯之用。此書曾爲多位版本目録學家收藏,亦曾收入清宫内院,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備急總效方》爲現存孤本,八百年來難以得見,近年來始得窺其面貌,須深入研究,善加利用,方不負前人濟世之心。
張雪丹
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