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能力是指对疾病故事的认知、吸收、解释和感动的能力。叙事能力包括叙事知识、叙事经验、叙事判断力和医疗决策行为。叙事知识是叙事能力的基础,叙事经验有助于叙事知识在临床判断中的应用,判断又是医疗决策行为的基础。叙事医学理念认为医者与患者是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似乎与“医疗实践是一种科学性和技术性事业”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然而,只有认识到每一位叙事参与者的特殊性,医者才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缓解双方的焦虑感,并互相理解。正如创伤幸存者启发医务人员一样,这些发声可能特别需要医务人员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全心全意地陪伴并保护患者。
叙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叙事医学优化医务人员的诊疗思维,实现职业反思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通过叙事能力的优化,医务人员可以更加关注患者,体会患者的经历,反思自己的实践,准确诠释患者讲述的疾病故事。在掌握越来越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去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并为他们提供富有同理心的有效照护。
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医务人员如果能够熟悉患者的病情及患病经历,将有助于促进他们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更好地体会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患者讲述的故事可以提供有效的解释线索和结构。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叙事可以提供全面的观察导向。其实,患者的叙述本身就具有缓解疼痛的效果,甚至可以为医患沟通提供额外的治疗选择。
将叙事医学框架作为医疗行为的重要参照系统,把医者和患者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医者才能更有效地抓住患者吐露的关键信息。具备叙事能力的医者可以与患者共同见证疾病故事,引导患者一起深入观察患者暴露于疾病状态的深层情况。然而,要进入这些复杂的叙述情境,医者必须想象患者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具备阅读、倾听和接受他们讲述的故事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生命文化模式可以实现医患之间的视觉融合和深层次上的动态认可,增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再现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收到信息后进行整合和理解,从而培养接纳患者的同理心。通过聆听、阅读、书写等叙事认知实践,可以在实践中启发思考。在临床应用中,叙事医学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的沟通能力,使医务人员不仅能以专业的眼光看待疾病,还能学会从“人”的角度体验疾病的痛苦,用故事连接医者和患者,使医者更富有同理心。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准确的叙述和具有连贯逻辑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医者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患者的故事也必定能引出医者的好奇心。医学叙事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如何保持好奇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到你在积极地倾听,并愿意与你分享他的疾病故事。这样一个接纳的态度为医患关系的增进打好了牢固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程的叙事服务。
医务人员需要分析听到的故事的层次,例如情感或情绪,患者隐藏的欲望和未表达的期望、信念和自我认同,分析故事阴影背后的问题和叙述者没有讲述的情感,以及叙述者的行为模式和关系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医者与患者打交道应该具备心理治疗师和福尔摩斯侦探般的叙述和判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发现患者与医生视角叙事的异同。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叙事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叙述,医者需要理解疾病和死亡的阴影给患者所造成的抑郁感,理解患者在疾病前后的生活状况的变化,分析出倾听到的故事的层次,比如情感或情绪,患者隐藏的渴望与未表达的期盼、信念和自我认同等;分析出患者没有说出的故事深意与讲述情绪,以及叙事者的行为模式与关系模式背后的问题等。
当患者描述完自己的遭遇或者故事之后,医者感同身受,感觉到整个故事在眼前出现,感受到自己对患者的感觉与想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主体位置的转换,医者才能从场景中患者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再现行为是将感知、神经处理、相关体验等复杂过程进行组合,然后再想象性地填补、迂回、发展其所思所想。
医者与患者一起经历成功与失败,为他们的故事而感动,为他们的经历承担伦理责任。叙事医学因而带来归属关系,把患者与医者凝聚在一起,一起解决问题,并促进患者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