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自古以来,中药材的来源都是以野生为主,“上山采药”一词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古人获得中药材的方式。栽培中药材虽然起步很早,但栽培种类和产量增长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历史上,以栽培为主的中药材主要包括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如大枣﹑桃仁﹑杏仁等,以及传统农业发达区域生产的部分道地药材,如怀地黄﹑怀牛膝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中药材开始从野生走向栽培。短短三十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种植数量从过去的几十种达到现在的数百种,种植区域从零星分布到全国种植,面积达到约8000万亩。

快速发展的中药农业支撑和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繁荣。但由于缺乏栽培经验,中药农业模仿化学农业模式,盲目追求产量,在生产中大肥大水﹑大量使用农药,甚至盲目使用膨大剂,不但造成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无法保障,也对产地生态环境及土壤可持续利用带来极大的挑战。实际上,中药农业与大田作物农业有着巨大的差异,常规作物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及品种选育,形成了大量的适宜于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且具有各种抗性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形成了配套的种植模式和技术,而这些常规作物长期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种植模式和技术在以野生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中面临诸多问题。

药用植物在长期适应各类生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我们统计分析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时,只有0.94%的药用植物以大田栽培为主。常用药用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生境在林缘∕林下的药用植物,约有42.53%;另一类为自然生境在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的药用植物,约有43.78%。前者主要面临弱光﹑病虫害等环境胁迫,后者主要面临干旱﹑强光﹑紫外辐射﹑高温﹑低温(昼夜或年温差大)﹑养分缺乏﹑虫害等环境胁迫。药用植物在长期适应特定胁迫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遗传及表观遗传变异,特定生境成为其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

中药生态农业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指标,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生产和管理中药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中药生态农业追求“天地人药合一”和“拟境栽培”,具有完全不同于常规作物农业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巨大优势。

本书以“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为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理论和方法,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规范,以期为全面提升栽培中药材质量,保障中药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1年12月 duUv4c1uiT+ggPfXN330u7rlimXEpTgn9NJPsKZKYhSwy58aKA2dH8k/lgKhFc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