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廖美琳:
2035年肺癌防治实现什么目标

廖美琳, 1934年生,肺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肺癌领域专家。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主任委员等。在小细胞肺癌临床领域的研究,改变了“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的观点,取得国际领先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肺癌化疗的新药研究、国际间小细胞肺癌化疗结合手术随机研究、高危肺癌人群早发现研究、肺癌分子生物学和预后的研究等,对肺部肿瘤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200余篇论文,主编《肺癌》《肺癌诊治规范》《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部肿瘤学》《微小结节肺癌》等专著。

“您希望肺癌防治在2035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彻底消除吸烟对肺癌的影响。”廖美琳教授说,从现在开始戒烟的话,15年后会有效果。作为我国肺部肿瘤学权威,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专家廖美琳教授在60多年的行医经验中,有50年是和肺癌打交道,治疗过许多被香烟“残害”的肺癌患者,因此讨论肺癌的预防,“戒烟”成为她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15年的期限,是因为她最近看到资料介绍美国已把戒烟15年后的人排除在肺癌高风险人群之外。88岁的廖美琳,依然每天查阅最新学术资料。这个习惯从50年前开始,当时上海市胸科医院开设我国首个肺癌专科病房,廖美琳的工作转向肺癌诊治。作为第一批从事肺癌诊疗的医生,廖美琳在临床上遇见的问题几乎都是新问题,只能不断学习。每晚学习到深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她一直站在我国肺癌发展前沿的“不二秘诀”。

在我国肺癌研究领域,廖美琳被同行尊为“执牛耳者”:开创了肺癌治疗的一个个“先河”:开创小细胞肺癌治疗先河,开创我国女性肺癌研究先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廖美琳教授就挑战肺癌里最难对付的小细胞肺癌,以往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仅5%,她总结研究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结合化疗病例,随访结果显示,长期生存率达到了36%。但她并未停下步伐,打开了一个又一个肺癌领域的新图卷,比如率先进行肺癌多学科治疗,将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运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探索肺癌免疫治疗,等等。

廖美琳教授每周有两次半天门诊,和多年前相比,她如今面对患者心里踏实多了,她会告诉患者,即使是肺癌晚期也不用害怕,“晚期不等于末期”,现在医生能用的方法很多。在她看来,肺癌已经逐渐转化成慢性病,国内医院先后开展筛查、手术、放疗以及药物治疗等,疗效有了显著的改善,尤其在有全身作用的药物治疗下,肺癌长期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是绝症。

肺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我国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恶性肿瘤。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肺癌发病数和死亡人数都远远领先于其他恶性肿瘤。其中,肺癌新发病例82万,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17.9%;因肺癌去世的人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廖美琳教授指出,肺癌预防非常重要。在治疗方面,我国肺癌治疗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研究、诊疗创新与可及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进展,加速了肺癌向慢性病转化的进程。同时,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下,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h8mdUChGm299pdJFFXdMhiwDt5h9Wf07ly0CjUE3pX8OKJKMZIZdta9C5YYDIm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