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铁丝网妈妈”与“绒布妈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并验证自己心中的假设,哈洛开始设计一项伟大而又残酷的实验。这项实验在心理学史上颇具争议,并经常被后人,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所诟病。但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后人如何诟病,都不能否认该实验对后世的人性观念,尤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巨大影响。

实验是这样的:哈洛事先准备了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他首先用铁丝缠绕出了一只成年母猴的外形轮廓,这只“铁丝网猴子”拥有四四方方的躯干,腹部上方有一对形似乳房的物体,尖端嵌着钢制的乳头,上头穿了小洞,可以将通往奶瓶的小导管放进来,并让奶水流出。作为对比,哈洛给厚纸圆筒套上绒布,做出另一只触感柔软的“绒布猴子”。受厚纸筒的形状所限,只能给“绒布猴子”设置一个“乳房”,位置在胸口中央。随后,哈洛把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年恒河猴与它们的妈妈分开,再逐个放进笼子里。每个笼子里放着两只代理“母猴”:一只是由铁丝缠绕而成的“铁丝网妈妈”,幼猴可以在“铁丝网妈妈”这里源源不断地获取奶水;另一只是用绒布做的“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乳房”处是吸不到奶的,但“绒布妈妈”笑容可掬。

实验助手的实验记录显示,那些母猴发现幼猴不见了,一边尖叫,一边以头撞击笼子,表现得极度愤怒焦虑;而那些幼猴在各自被丢进封闭的笼子之后,由于看不见妈妈和同伴,就不停发出“吱吱”的刺耳叫声。它们害怕极了,好几个小时都安静不下来,整个实验室笼罩在幼猴此起彼伏的恐怖叫声中。 焦躁恐惧的幼猴蜷缩成一团,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软的粪便不断从肛门流出,喷得笼子里到处都是。臭味弥漫,久久不散。

几天之后,幼猴由于始终见不到妈妈,便非常自觉地爬到“绒布妈妈”的怀里,趴在它胸前,用纤细的爪子抚摩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者在它的腹部和背部蹭来蹭去,一蹭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在“绒布妈妈”的“乳房”处吸不到奶水,幼猴就小心翼翼地来到“铁丝网妈妈”的身边,试探性地去吸“铁丝网妈妈”的“乳房”,一吸,发现有奶水,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但很有意思的是,幼猴一吃饱,便马上跳回“绒布妈妈”的怀抱,并一直待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不肯离开半步。

哈洛详细统计了幼猴花在吸奶和拥抱上的时间,并将结果绘成图表。看着这张图表,哈洛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实验数据将彻底颠覆行为主义理论的人性观,这将是历史性的时刻。 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爱着母亲,因为他们感受到爱,保有被爱的记忆,只是形态改变了。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他还写道:“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这点并不让人意外。我们没想到的是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两者之悬殊,让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sakAWg1VXl9LaUEAxAeQATK0hKVXStjb5q8ivqxG8aEYOKtDH43qbQnItDLqfR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