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偶然的发现,铸就了与猴子的缘分

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年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大学时,哈洛师从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智商大师刘易斯·特曼。1930年,在特曼的帮助下,哈洛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职。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期间,哈洛与体形小巧、灵活敏捷的恒河猴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刚开始,哈洛受导师特曼的影响,想以猴子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灵长类动物智商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并通过实验来界定恒河猴的智商的大致范围。恒河猴智商实验开展得很顺利,哈洛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并发表了重磅文章,这让他在学校名声大噪,许多学生闻讯而来,陆续投入哈洛门下,校方也因此特别为他提供了实验场地。

考虑到实验设计,哈洛需要对恒河猴的幼猴单独进行实验,为此他将每只幼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当幼猴们离开母猴并被单独关到笼子里时,它们往往会表现得极度害怕,并且非常具有攻击性,甚至会撕咬它们看见的一切东西。一天,一个实验助手在打扫笼子时,为了让幼猴在笼子里待得舒服些,随手在笼子底部铺上了一条毛巾。之后,一只幼猴被关进了这个笼子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只孤零零的幼猴非常喜欢铺在笼子底部的毛巾,甚至直接躺在毛巾上,用两只前臂紧紧贴住毛巾。当实验助手试着拿走毛巾时,那只幼猴便开始大发脾气,就像幼小的孩子被抢走了心爱的玩具似的。实验助手用奶瓶给它喂奶时,它一吃完奶,便将奶瓶丢在一边,然后抱起毛巾,决不允许毛巾离开自己。

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心想:为什么幼猴在离开母亲之后,就会这么喜欢那条普通的毛巾呢?难道是触摸毛巾时的感觉,跟触摸母猴毛发时的感觉很像,从而触发了幼猴的依恋?哈洛准备用严谨的动物实验来解决这个疑问,但这一想法遇到了当时的理论与观念上的阻力。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心理学界都笼罩在行为主义的铁幕之下,心理学界普遍排斥和否认情感与认知,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改变的。在1930年至1950年期间,全世界都流行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著名儿科医生斯波克建议母亲们定时喂奶。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用强化的观点来解释幼儿行为,认为如果想让孩子不哭,就不应该去抱他们,这样才不会强化哭泣这种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推崇这样的教养方式:“不要溺爱子女。睡前不用亲吻道晚安,如果非要道晚安,宁可向他们鞠躬,握手致意,再熄灯就寝。”因此,对孩子依恋母亲的现象,心理学界普遍以“满足欲望”的观点来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喜爱母亲,是因为母亲给我们奶喝。著名心理学家赫尔与斯彭斯均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食欲、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这种观点在当时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普遍“真理”。

就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家长在抱着同样的信念对待孩子: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吃”;孩子想与小伙伴多相处,多玩耍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玩”;孩子因为完成过于繁重的课业疲乏而想多睡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睡”。在这些家长的眼中,孩子是永远都喂不饱且充满欲望的“怪兽”,是“怪兽”就一定会贪,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驯服。而恰恰是这种信念催生出了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变态教育理念,一批批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饱受家长的摧残,直到失去自我,失去创造力。

在这样的观念的统治之下,哈洛依然选择相信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尤其是幼猴在跟母猴分开之后那痛苦的嘶吼,以及对那条毛巾珍惜如生命般的守护,都给哈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哈洛对当时美国教育界与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真理”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自己观察到的绝不仅仅是欲望这么简单,幼猴的行为的背后,一定还有更为深刻和根本的力量在推动。而且,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94%,如果我们能了解恒河猴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不是就可以更加了解人类呢? /V3yNTTQz0AmqYNK8TwUH/msjoHr0s668YKBi1SgA7yMeu+8oP1FLOSeLo92Gm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