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服从的背后:“看见”你的攻击性

实际上,作为群居动物,人类天生就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在权威者的命令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好人也可能会对跟他毫无关系的人作恶。不过,在同样的状况下,面对同样的命令,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反抗,有的人就选择服从呢?什么样的人更倾向于服从呢?

服从其实是一种讨好,是无条件地顺从,而这种顺从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倾向于服从的人在恐惧什么呢?

曾经有位女性来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仿佛把“好人”两个字写在了脸上,做什么事都轻手轻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首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一个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人,在恋爱方面却有着严重的问题——没有一个男人愿意跟她结婚。她谈过几次恋爱,对每个男朋友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几乎做到了极致,男朋友每天刷牙时用的牙膏她都会给挤好。

接受她的咨询的过程中,我总会感觉到莫名其妙的愤怒,但我可以确定这种感觉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她甩给我的。我问她是不是在生我的气,她马上否认并连连道歉,像是觉得冒犯了我一样。但我还是觉得她在生气,就让她谈谈跟男朋友相处时的细节。谈着谈着,她突然暴怒,那真是一种极为恐怖的愤怒,她的双眼好像要喷火一般,她冲我咆哮时,我仿佛看到一张马上会吞掉我的血盆大口。紧接着,她也被自己的暴怒吓到了。后来我们一起探讨,她说这是她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发怒,但心里却极为畅快。

原来,她从小就被爸爸妈妈严格要求,不管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不会考虑她的感受,她的所有心情和想法都仿佛被自动屏蔽了。如果她坚持自己的想法,轻则招致漠视或责骂,重则招来暴打。于是,她渐渐被训练成一个极为听话乖巧、温柔体贴的好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与爱。但在听话乖巧的表象背后,她人性中的攻击性被深深压抑,内心充满怨气与愤怒。我想,她的历任男朋友都离她而去,可能也是被她潜意识中的怨气与愤怒吓跑了。

精神分析学认为,攻击性是根本人性之一,是我们与他人形成联结的根本动力之一。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也就是生命力。用客体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就是自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客体。举个例子,妈妈的乳房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后见到的第一个客体,婴儿在见到妈妈的乳房后,会第一次表现出攻击性,向妈妈的乳房发起“攻击”,去嘬住乳房,去吮吸乳汁,有些婴儿甚至会把妈妈咬痛。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够以温情和接纳的态度欢迎婴儿的攻击性,婴儿的生命力就被妈妈点亮了,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安全的,他就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命力,走向更大的外部世界。但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攻击性,甚至反过来攻击婴儿,婴儿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会认为这个世界不欢迎他,他的生命力会就此消退。

不仅婴儿,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能被其他人“看见”,希望有一面镜子能如实地映出自己。也就是说,“看见”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深度触碰与感受。寻求“被看见”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动力之一,“看见”能将人性中的攻击性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看见”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抚养者,也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权威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服从权威是人的本能。但当我们不被“看见”时,攻击性就会转化为破坏性,向外释放就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与杀戮,向内释放则会导致对自己的攻击,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

其实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里,人性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的本性就在那里,我们没必要回避它,越回避就越压抑,越压抑就越不健康,迟早有一天,被压抑的情绪会决堤。

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光明也有黑暗,而所谓光明和黑暗都是我们人为赋予的意义,人性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当我们被其他生命“看见”并理解的时候,这种“看见”和理解本身就是意义。

从今天起,请坦然接纳自己,拥抱自己之后就能无所畏惧。 gJ+OMJ7tT+JCYkRpmP0a57KdwmLMx6UDlaSLgdXKGUjDNVkgyCBJY7kK4Ao6+1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