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车祸目击者实验:成年人的记忆同样不靠谱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人类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做过一系列经典的虚假记忆实验研究,并揭示了导致虚假记忆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提问时的语言暗示对记忆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实验中,洛夫特斯先让受试者观看一部完整的车祸短片,然后向不同的受试者提一系列问题,让他们回答。她在向一部分受试者提问时说:“当轿车彼此碰撞的时候,车速有多快?”而在向另一部分受试者提问时,她将“碰撞”一词换成了“撞毁”“互撞”“冲撞”“顶”等词。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估算出的数值受提问者措辞的影响很大。被以“顶”这个词提问的一组受试者估算出的车速的平均值为31.8千米每小时,而被以“撞毁”这个词提问的一组受试者估算出的车速的平均值为40.8千米每小时,两组受试者估算出的车速的平均值相差近9千米每小时。

洛夫特斯在一周以后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她将上次的受试者重新带回实验室,并向他们提出更多问题。其中一个苛刻的问题为“是否看到了破碎的玻璃”。尽管短片中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镜头,但洛夫特斯预设,把车祸的情况记忆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的受试者,其记忆中可能也会有“与高速驾车形成的事故相匹配”这一细节。

不出她所料,30%以上的之前被以“撞毁”这个词提问的受试者声称自己看到了并不存在的碎玻璃,而被以“碰撞”这个词提问的受试者中只有16%的人声称自己看到了碎玻璃,二者相差近一倍。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记忆很容易受到语言暗示的影响而被篡改,虚假记忆同样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植入。 jcfZLxOGKbZYGDLiwCF7OnOvV68Yo5bbXRp8zB5d25fWW/DOKwDtr2PW83O5oH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