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教,需要意义感和良好的关系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进一步对孩子的模仿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实验结果写成了学术专著《园丁与木匠》。高普尼克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当孩子模仿他们的照顾者时,他们已经可以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了。”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能通过模仿你的动作达成某一目的时,他才会模仿你。通过模仿,孩子就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赋予了模仿意义感。当然,模仿的意义感跟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上述结论也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的。实验的具体过程如下。实验人员在一个平台的中间放置一辆玩具小汽车,并在小汽车的左右各放置一个障碍物。如果撞到左边的障碍物上,小汽车就会发光;如果撞到右边的障碍物上,小汽车就什么反应都没有。实验人员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到实验室,孩子们需要做的事非常简单,就是观看实验人员玩“撞车游戏”。实验人员当着孩子们的面操作小汽车,一会儿让它撞到左边的障碍物上,一会儿让它撞到右边的障碍物上。孩子们观看实验人员操作几遍后,实验人员会把小汽车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来操作。

结果非常有意思,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单纯地模仿实验人员操作小汽车一会儿撞左边,一会儿撞右边,哪怕是两岁的孩子都会专门撞左边那个障碍物,因为这样能让小汽车发光。孩子们不会模仿你所有的动作,而只会模仿你“成功”的动作,也就是能让他们看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动作,这能带给他们意义感。

然后,实验人员把需要人工操作的小汽车换成了能自动运行的小汽车,让小汽车撞上障碍物的短片,全程没有实验人员参与。结果,孩子们就不模仿了。孩子们更愿意模仿的是人,而不是机器。

接下来,实验人员又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走到一个电灯开关前面,用头去撞电灯开关,把灯打开。实验人员让参加实验的1岁半到2岁左右的孩子观看这整个过程,并让孩子们也去开那盏灯。结果显示,孩子们开灯的时候,并不会像实验人员一样用头去撞开关,而会用手打开开关,因为孩子们知道实验人员之所以用头去撞开关,是因为手被捆住了,不能动。

而在另一项实验中,实验人员没有把自己的手绑起来,但故意不用手而用头去撞开关来把灯打开。结果在这个场景下,孩子们开灯的时候就不用手了,而是用头去撞开关。这是因为孩子们看到实验人员在能用手打开开关的情况下却故意不用手,而是用头去撞,觉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特殊意义,就像某种宗教仪式一样。因此,孩子们心中与生俱来的对神秘仪式的模仿服从就被启动了。

到这里,实验还没有结束。实验人员又做了另一项模仿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两个实验人员在若干个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孩子面前做了一系列动作。两个实验人员做的动作不同,但都很有意思,其中一个人在做动作时全程讲英语,另一个人全程讲法语。他们做完动作之后,让孩子们模仿他们的动作。结果,这群美国孩子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去模仿那个讲英语的实验人员的动作。这是因为,和孩子们一样讲英语的实验人员,会让孩子们感到熟悉而亲切,觉得这个人和自己关系比较近。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人,孩子们就越愿意去模仿。 Pyv7SWkksTpHedX9ndu2m5obEgYwHGB1g2UJuLQkaelhuEBgy136T6MALGnqgz8K



身教的关键在于家长先切身体验,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验

到这里,你应该对身教的威力有所感觉了。模仿成年人,尤其是跟自己关系亲密的抚养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仅会主动观察抚养者的行为举止,还会观察抚养者的行为举止导致了哪些结果,并判断这些结果与抚养者的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孩子觉得抚养者的行为与其导致的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时,他就会模仿这种行为,因为必然联系就意味着意义感。

然而,你可能要问了:孩子模仿家长的简单动作没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但如果是抽象的道德品质,比如尊重他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呢?实际上,这就涉及身教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让孩子模仿复杂而抽象的道德品质,需要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能拥有切身的体验。而让孩子切身体验的前提,是家长自己先体验。

举个例子,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跟孩子强调“要尊重他人”“尊重是美德”,等等,这种理性说教一般情况下效果会很差,不信的话,你不妨这样试试。

首先,要跟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尊重的前提是彼此人格上的平等。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尤其被强调要服从权威,以致很多人从小到大在家里就没有真正感受过平等的关系。许多孩子尊重长辈,是出于对权威者的恐惧,也就是害怕如果自己的行为举止显得没礼貌,就会被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责罚,于是他们在长辈等权威者面前做出尊重的样子,而这里面有很多成分是对权威的恐惧。家长们可以扪心自问,在要求孩子尊重长辈的时候,是真心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还是在享受对孩子的“绝对统治权”?现在时代改变了,家长们必须重设目标,建立平等人格基础上的尊重,不掺杂恐惧和疏离成分的尊重。如果家长的教育掺杂了控制的欲望,就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先尊重孩子。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相比,受家长控制和影响的程度更大,在人生的每个大小决定上,几乎都能看到家长“不能放开的手”,孩子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家长习惯包揽一切,忽略了如何甄别哪些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情应该给孩子时间学习怎么做决定,哪些事情应该放手。我曾经听上海蒲公英儿童图书馆、绿种子童园创始人讲过一个她创办幼儿园的故事。她的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也就是给孩子爱与自由,并且每时每刻都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在这家幼儿园里,孩子们做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被老师所接纳与尊重。一次,有一位老师到这家幼儿园教英语绘本,她用很夸张的语气和姿势调动气氛,结果孩子们不为所动,都冷静地看着她,她被孩子们看得紧张不已。她说,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们不是这样的,会和她互动,她说什么孩子们就会做什么,而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一样。事后,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对老师们说,他们觉得那位教英语的老师就像一只猴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会破坏抚养者们的自恋感,完全打破大人们的幻想。许多家长总是抱有这样的执念:“我懂得多,你懂什么?所以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总之,你得听我的。”如果孩子连自己做选择的权利都没有,那么他就不可能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

再次,要理解孩子。得不到理解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尊重意味着在意别人的感受,并愿意给予积极、正面的对待。要在意别人的感受,需要对别人的感受有同理心。同理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重点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当一个孩子总是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丝毫不懂得什么是尊重的时候,如果家长说“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任意插嘴”,或者“再插嘴,再不尊重别人,就要挨罚了”,那么家长也并不是真正尊重孩子。

总之,孩子们学习像尊重他人这样的抽象的道德品质时,绝不会从家长的言辞说教中学会,而是要真正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并在现实场景中一遍遍有意无意地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尊重他人。这其中,家长的身教就非常重要,而身教的关键,就是家长们自己先切身体验,再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家长能够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被尊重了,那么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 Pyv7SWkksTpHedX9ndu2m5obEgYwHGB1g2UJuLQkaelhuEBgy136T6MALGnqgz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